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青铜器物,长115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1979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的兵器坑。镜面精工磨砺,无锈处。乌亮可鉴。应为实用器物。镜背有精美纹饰,纹饰凸起1.5毫米,四边饰连弧纹,在四角及中间有5个拱形三弦钮,钮座为柿蒂纹。

  • 标签: 铜镜 矩形 西汉时期 陪葬坑 器物 纹饰
  • 简介:纯的丹易学独具特色,"常易"与"变易"确立起体用兼备的易学思想框架,对卦爻象的运用使内丹"药物"与"火候"的真正含义得到了详尽阐释,"三家相见"的内丹修炼论使得魏伯阳以来的"三五与一"思想有了清晰完整的理论形态。

  • 标签: 李道纯 内丹 易学 三家相见
  • 简介:”义解析赵毓民,赵琳前人对老子的注疏是前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条件下对老子的理解,未必全合老子本义。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们宁信老子所言而怀疑那些玄虚难懂的注疏。为了悉心领会老子原文,我们根据五千言中概念性词汇反复出现、一章之内...

  • 标签: 道法自然 实体物质 抽象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 五千言 发展过程
  • 简介:在继承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五代宋初陈抟图书学派的象数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内丹修炼中所涉及的炉鼎与药物、采药、火候等要素及其间关系的处理,张伯端在论述时均用《周易》理论直观地解说,如以乾代鼎,以坤代炉,以离指元神,以坎指元精,以纳甲法阐述颠倒坎离翻卦象的采药过程,以十二辟卦、十二辰、二至二分说明进阳火、退阴符,把握时机即火候炼成金丹的过程,富有特色。《悟真篇》所借用的易卦,如乾坤、坎离、震兑、否泰、屯蒙、复垢等及其卦象,往往已脱离《周易》中本原的卦象内涵,都有《周易》中所没有的特殊内涵,赋予了新义。《悟真篇》通过易卦、易象阐述丹,为易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迪。

  • 标签: 张伯端 悟真篇 周易 内丹 道教
  • 简介:鞠曦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3万字。作者以《说卦传》为纲展开其易学思想理路,认为,二千余年来,不管是象数学派还是义理学派,其对《周易》的错读,都是因为错读《说卦传》而造成的。作者指出,《周易》原为卜筮之书,而在经过孔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后,最终以《说卦传》为纲,扬弃了其卜筮性,形成了孔子所主张的道德《易》。作者主张,孔

  • 标签: 《易道元贞》 鞠曦 易学思想 思想内蕴 易学研究 学术价值
  • 简介:所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 标签: 《易传》 “道” “阴阳” 哲学
  • 简介:<正>谦,俗姓游,建州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约生于徽宗崇宁初。早年出家,先后依名僧克勤、宗呆法席。后归里之仙州山,住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绍兴二十年卒,著有《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大意禅师禅宗杂毒海》等。其事迹见于《大慧禅师年谱》、《嘉泰普灯录》、《历朝释氏资鉴》、《补续高僧传》、《高僧传四集》等。

  • 标签: 高僧传 绍兴 十七年 禅宗 十三年 朱熹
  • 简介:本文对南一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的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祜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祜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已初见杨时。

  • 标签: 杨时 罗从彦 道南一脉 程门立雪
  • 简介:<正>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的“”既是世界的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关于老子“”的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 标签: 价值意蕴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理想 基本范畴 老子哲学
  • 简介:是扬雄拟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目的是标举儒学以纠绳诸子.然而仔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前人的研究大多囿于儒家思想的角度,而对中的道家思想则有所忽略.实际上,儒道水乳融合、交互影响的特征贯穿了始末.把握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对扬雄一生思想、行事中的矛盾现象作出客观、准确的诠释,更全面地了解扬雄,而且有助于对整个汉代哲学史、思想史以及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脉络等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 标签: 扬雄 《法言》儒道思想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提出的"音乐相和"说与"大音希声"、"五音"的对立范畴,普遍地理解为是对"有声之乐"的肯定,甚至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和音乐的代言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全书以"无"为本,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旨在泯灭一切文化成果,对于人为之乐亦是如此,以无声之""否定有声之乐,其消极作用是显在的,故对此予以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基于""之本体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意会之蕴,及客观上显现出审美经验的普遍规律,则当另作别论.

  • 标签: 《老子》 “无” “五音” “音声相和” “大音希声”
  • 简介:文浅意深却足为万物之至理的道家“无为”二字,如何从哲学的根本之处、以贯通无碍之心,说个透彻明白?本文拟对“无为”多个层次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整理出一个“无为”的内涵结构。

  • 标签: “无为” “道” 老子 内涵结构 道家 万物
  • 简介:近代老学是中国老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社会转型、思潮不断、文化急剧变革的背景下,许多学者致力于老子的研究,并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老子研究著作。相对于古代的、传统的老学来看,近代老学呈现出了新的学术特质。这种特色既表现在研究范式的转变,即普遍采用西方学术分科的方法研究老子,同时也表现在研究内容与价值追求的变化上。对老子之道的阐发,是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拟围绕近代老学中有代表性的论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理论贡献与时代精神。

  • 标签: 老学史 近代 道论 老子之道 学术分科 社会转型
  • 简介: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对老子“”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的“有一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老庄“”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 标签: 魏晋玄学 独化
  • 简介:《管子》四篇是战国时齐国稷下道家的代表性著作。本文以""为中心,对""的含义,""的两大特征和三种类型,以及""与其他五大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揭示了《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对儒家、法家思想的吸收。最后,本文简要总结了《管子》四篇中道论的线索、特征和影响。

  • 标签: 《管子》四篇 虚无 超越性
  • 简介:<正>老子“”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论是自然主义的,是宇宙论的,仿佛老子学说的兴趣是在于探讨自然宇宙的奥秘。而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这种来自儒家道德本位主义立场的批评就更加久远地影响了老子学说的历史命运。可是于今看来,

  • 标签: “道”论 人类学本体论 宇宙论 终极性关怀 本体价值 道德形而上学
  • 简介:"易"的根本在于,观物取象,并进而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洞察出卦象,由卦象以尽意."象思维"的本质在于"非实体性",而这种非实体性使的象思维具有"原发创生"性,并且表现出与西方实体性的概念思维本质不同.从原发创生的视角观之,历史上和今天关于卦爻之象数与卦爻辞哪个根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原发创生的"筑象"过程."原发创生",就是无极而太极之生,是"无中生有"和"有中见无"之生.

  • 标签: 卦爻 非实体性 原发创生性
  • 简介: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的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的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兼采王霸之道的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的社会形势。关于帝的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的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在治国方略上,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无为的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的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的体现,“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 标签: 帝道 黄老道家 王霸之辨 合理性 治国方略
  • 简介:<正>由早期朴素的阴阳说到战国以后的哲理化了的阴阳学派之间,也一个由此及彼过渡的中间环节至今尚未弄清楚,那就是道家、阴阳家以及《易》学是怎样互相衔接、交汇、渗透、融合的呢?是什么人完成这样一项工程的呢?它们的交绥点在哪里?其后又发生了哪些流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我认为,稷下的环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人物。本文将对其人、其学、其书及其后学的某些问题作扼要的论述、考察其渊源、流变的脉胳和走向。这个尝试虽有些大胆而唐突,却值得试一试。

  • 标签: 阴阳学派 阴阳说 阴阳学说 老子 哲理化 阴阳家
  • 简介:“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的“乾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 标签: 朱熹 周易 乾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