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根据训诂学的一般原理,“逍遥”作为一个联绵词,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训诂。张松辉先生依形训诂,得出“逍遥”的本意为“散步、闲逛而不带感情色彩”,以此反对郭象解庄的“悠闲自在”说,并进而解释庄子的“逍遥”义,其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逍遥”的诸多异形词之一是“消摇”,“消摇”比“逍遥”为古,“消摇”作为一个没有“定字”的联绵词,不能依形训而当依声训,这就要回归经典文献,在文中还原“逍遥”的本意。通过对《诗经》《楚辞》等文献的“逍遥”义还原,得出“逍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体验而不止是漫步闲逛的结论。在庄子哲学中,“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如自在的生命体验,是生存之自由也是心灵之闲放,而大鹏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象征。

  • 标签: 逍遥 庄子 诗经 楚辞
  • 简介: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 标签: 庄子哲学 物化 精神性存在 人的生存 哲学思想 诠释
  • 简介: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 标签: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 简介:心性论所涉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在与自主.

  • 标签: 自在 心性论 庄子 自由 自然 本原
  • 简介:庄子》一书,注者众多,总其成者有陈鼓应先生之《今注今译》;虽称精审,微瑕存焉.本文指出其《内篇》注译之可商者十余条,并归纳其所以致误者,约有三端:日未解謰语,日未明词义,日未通文法.

  • 标签: 《庄子·内篇》 词义 文法 指瑕 连绵字 训诂
  • 简介:蒋锡昌(1897-1974),江苏无锡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学系,与同乡钱穆等人为友。蒋锡昌毕生研究老庄学说,相关著作有《老子校诂》、《庄子哲学》、《庄子解题》(未出版)三种。《老子校诂》和《庄子哲学》二书是蒋锡昌在二、三十年代历经十多年锤炼的精心之作,抗战前夕相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后人研究老、庄之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标签: 庄子研究 无锡 《庄子哲学》 1921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师范
  • 简介: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 标签: 庄子 哲学 “吾丧我” 意义生成
  • 简介:庄子、荀子分别是道家、儒家杰出的哲学家。庄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处于社会最黑暗时期,当时百家争呜,处士横议,面对百家争呜的局面,庄子从道家立场出发,主张超越是非、彼此,对各家异说持消极认可态度;荀子生活于战国末期,处于国家统一的前夜,有条件对百家争呜进行理论总结...

  • 标签: 庄子 荀子 整体思维 思维境界 认识活动 思维活动
  • 简介:<正>《庄子》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展示的。“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一书语言结构的集中反映。

  • 标签: 庄子 寓言 逍遥游 语言结构 天倪 语言形式
  • 简介:庄子》以躬、身、形、体指涉身体之不同领域。它拒斥《论语》里著名的礼仪化的躬身,蔑视矫揉造作的身体的修行,欣赏最初作为活身、生身的身体,而对其社会关系与义务则心存戒备。庄子尤爱玩弄形身,将其肢解、使其变形,以便让人穿透形之间的界限,与物同体,享受无限的自由。

  • 标签: 躬身 形体 身体
  • 简介:“乘物以游心”的庄子在乱世以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探究人生意义,执着的行魂史铁生处盛世思接远古,以个体的自由精神彰显生命本色。前者的自由精神是在时代之匣里对必然人生命运的结果性追求,后者的自由精神是于个体的偶然命运之殇里传递过程的美好。二者穿越时空对自由精神的多向度诉求使得人类的普世价值历久弥新。

  • 标签: 自由精神 个体之殇
  • 简介: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都对音乐的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孔子的“子与人歌”,还是庄子的“听之于心”的聆听所达到的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的默认;但是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的教化;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的“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的精神境界。

  • 标签: 孔子 庄子 音乐思想 异同
  • 简介:关于《庄子》一书,迄今为止,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其一为分段注释,其二为系统的解释。第一种方式主要流行于清代以前,第二种方式主要流行于民国以后。前一种方式往往失于支离,后一种方式则常常失于空疏。《虚已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一书则力图找到一种居中的路径:其主旨是按照作者自己先行确立的解释框架给予《庄子》一书以一系统的哲学解释,但是同时又力图将这种解释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系统、严谨的解释和分析基础之上。为此,作者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即:打破《庄子》原书的形式,将其中的所有相关的段落重新排列于作者的解释系统中的相关的部分,并在这样的系统中给其以相应的注释和解释。

  • 标签: 《庄子》 哲学研究 解释系统 哲学解释 解释框架 写作方式
  • 简介: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成玄英 庄子疏 重玄学 易学
  • 简介:此前学者都将庄子“命”论归结为“安命论”。然“安命”无法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命”之全部思想主张,故无法传达庄子“命”论之真精神。而“达命”,含有通达“天命”、洞达“生命”、遂达“性命”、达观“运命”四层深刻义涵,不仅最大程度涵括庄子对“命”之全部思想主张,又全面传达出庄子“命”论之真精神。故应将庄子之“命”论,归为“达命论”。

  • 标签: 庄子 命论 安命 达命
  • 简介:在前人对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三义: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三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 标签: 《庄子·齐物论》 是非 生存论 本体论 有无 认识论
  • 简介: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看来,道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道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的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问题。通过以隐喻为特征的“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本空间。

  • 标签: 真理 语言 庄子 隐喻
  • 简介: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庄子》“剽剥”儒家以来,儒者们就一直被如何化解庄儒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以致史上废庄、斥庄之声连绵不绝,甚至宋朝苏轼不惜采取化庄为儒之方式,而且还希图通过伪作的判定来彻底化解庄儒矛盾。但到晚明时期,《庄子》的真伪性问题,却在学人们的视域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相状,即有的学人认为,内、外篇为庄子所自著,而杂篇则渗有后人之伪作;有的学人认为,《庄子》只有内篇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皆渗有后人之伪作;还有的学人认为,内、外、杂篇都窜入了后人之伪作;又有些学人则对当时思想界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晚明学人在对《庄子》篇章真伪的判定背后其实都蕴含了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心境、观念体系、意图与视角等。

  • 标签: 《庄子》 真伪 多维性
  • 简介: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 标签: 庄子 气论哲学 听之以气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