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尚书》中的周书《刑》,向来给经师们以许多困惑,首先国称王,开篇说:“惟命王,享国百年。”在宗周范围内,除周王外,都是侯国,不能有它国称王。而且《刑》在周书内与其他各篇内容不相类,系统有别,思想范畴不相属。近来我曾经有几篇文章涉及此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大问题。(见《论以社以方》、《论基础科学》等文)我们说,中华民族是炎黄之后,但后来黄帝一系成为大宗,而炎帝一系,默默无闻,那么所谓炎黄之后,炎帝

  • 标签: 吕刑 中国古代史 炎帝 黄帝 周书 思想范畴
  • 简介:祖谦年谱》系作者十年研究谱主的结果。祖谦是南宋大家,人云独传“中原文献”。但以门户之争,对祖谦的重视历来不够。此书填补空白,是南宋后第一部祖谦年谱。

  • 标签: 吕祖谦 年谱 书讯 填补空白 南宋
  • 简介:近几年来,我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与几位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搜集佛学家澂先生(1896~1989)的未刊文稿。2008年初,我得友人李林先生介绍,结识了专门研究唯识学的隆藏法师。在隆藏法师的热心帮助下,我来到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查阅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藏书目录。我在目录中意外发现有两份澂先生的油印讲稿,一份是《印度佛学史》,另一份是《金刚般若经讲义》,

  • 标签: 佛学家 佛学讲义 藏书目录 中国佛学院 中国佛教 先生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于诗”的“”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的“”,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于诗”一句的“”,《集解》引包咸注:“,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的“”义,采取朱熹的解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鞠曦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3万字。作者以《说卦传》为纲展开其易学思想理路,认为,二千余年来,不管是象数学派还是义理学派,其对《周易》的错读,都是因为错读《说卦传》而造成的。作者指出,《周易》原为卜筮之书,而在经过孔子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后,最终以《说卦传》为纲,扬弃了其卜筮性,形成了孔子所主张的道德《易》。作者主张,孔

  • 标签: 《易道元贞》 鞠曦 易学思想 思想内蕴 易学研究 学术价值
  • 简介:祖谦是南宋学术界的领袖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而长于陆九渊昆仲,更可以称作浙东学术如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导师,是婺学、永康学、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祖谦在学术发展史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浙东学术发展方面,事实具存。我们应当客观评价祖谦的学术贡献,辨明祖谦在浙东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认识祖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的作用。

  • 标签: 吕祖谦 浙东学术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诗”之“”;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于《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试论尚军事思想对孙武的影响李金海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形成,深受齐国创始人、大军事谋略家尚影响。综观尚的军事政治生涯和兵学要著《六韬》(《六韬》一书《隋书·经籍志》载为周望著。据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出土的《六韬》残简证明...

  • 标签: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孙武 吕尚 《计篇》 《六韬》
  • 简介:稷下学宫和克昂学园是两所处于同时代的东西方著名学校,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本文从办学性质、办学目的与动机、治学特点、管理方式等方面对两所学府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总结两者的特色,以期对中国大学的发展得出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稷下学宫 吕克昂学园
  • 简介:李伯的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的李伯,不是梁启超那样的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的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的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的广泛影响。李伯,名宝嘉,又名宝凯,伯是他的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先民信奉的术数有天启与人为之别。天启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天垂象,示吉凶”,人为则是以卜筮“决嫌疑,定犹豫”。龟卜繁难,筮占简易。殷人尚卜与周人用筮,实为不同民族的稽疑习惯。周人受封于商,殷周始有文化往来,而周人迁岐之后,殷人之龟卜乃行于周邦,但周人仍以筮占为主。周朝开国立基,依其传统的稽疑之法编纂筮书,称之为《易》,其命名之朔,正是着眼于龟卜的繁难与筮占的简易。而《周易》卦爻辞乃旧有之象占、星占及筮占甚至龟卜之辞的鸠合与改编,具有相当程度的加工与润色。六十四卦卦画符号的原初功能就是“纪数”与“检索”。内“贞”外“悔”的爻辞顺序,也是针对六十四卦卦画绝大多数皆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所作的规定。因此,《易》之所以名“易”,一是相对龟卜而言,筮占简单容易;二是筮书编成之后,卦画符号具有方便的检索功能。而各种不同的筮法,皆可视为筮书的不同检索方式。

  • 标签: 《周易》 卦画 卜辞 筮法
  • 简介:楠乃明代与王阳明中分其盛的关学集大成者,以“取法程朱、辨乎阳明”为宗旨对《孟子》展开创造性诠释。在理(性)气关系上,他反对张载、朱子的“理气为二”,主张“性在气上求”的“理气非二”说;在“良知”上,他批判阳明的“良知”之教过于浑沦和笼统,并以朱子的“知先行后”纠正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浩然之气”上,他认为这恰恰是孟子不及孔子处;在心性工夫上,他提出“收心之学,以仁为主”,以求凸显仁学的本旨和地位。楠的《孟子》学折射出秉承张载关学重视践履、批驳阳明心学、羽翼、修正朱子学的诠释特质,有力推动张载关学、朱子学的深化与发展,对于探究张载关学、朱子学在明代的流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 标签: 吕楠 张载关学 朱子 王阳明 《孟子》
  • 简介:基于以荀解荀的方法论自觉,本文取一种伦理学的进路,在荀子本人“共名与别名”的逻辑架构之下,内在于荀子哲学的固有脉络考察和分析了荀子㈠性”概念的多重意涵,揭示了荀子人性理论的多层次性,进而在道德主体的理论层面探讨了荀子人性观念的语境、意义及其哲学重构的可能性。本文以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第一,荀子的性恶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成立的?第二,既言性恶,则善从何而来?易言之,善在荀子那里是否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先天根据?第三,如果对第二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否就意味着苟子人性理论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悖论和矛盾?通过对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荀子的“性”概念乃是一种结构论的人性观念,而非本质论的人性观念。

  • 标签: 荀子 元伦理学 结构论人性观 本质论人性观
  • 简介:清初易学家胡煦以乾为本体构建起了一套非常具有特色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其中,对于乾元本体的象数义,他主要从乾为本体、阴阳为大用而生成《周易》六十四卦的路向进行解说。他的乾元本体论思想,既丰富了《周易》乾思想的内涵,也对现代新儒家熊十力本体论的建构与诠释起了积极的启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胡煦 乾元 阴阳 用九 用六
  • 简介:本文从唐伯的治学经历入手,探讨他的学术、思想的渊源与主要内涵:唐伯心性论的基本结构,他对性与身、心与物、理与欲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将修身看作一个包容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渐次扩展的过程,以此为孔门学问之要旨;因此,他批评阳明学派“以心为学”的倾向,并着力推崇“礼”学,以礼为儒者内外双修、成己成物的必须遵循的途径。

  • 标签: 明代儒学 唐伯元 心性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两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性两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性的意义,而天地之性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二性(善恶混)而走向一性(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的过程中实现的,说到底只是一性的互为胜负。“一于气”的性之两也可以在一气一性的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的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的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的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的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的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的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的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的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 标签: 陈普 《太极图》 阴阳圈 五行圈 男女圈 小圈
  • 简介:姚配中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汉易象数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的“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的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沟通象数、义理的宏大学术视域。

  • 标签: 姚配中 周易姚氏学 元理论 爻画变化
  • 简介:责己与责人是儒家用以处理己他关系或人我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儒家阐释了作为道德活动的责任伦理主体指向——责己和责人,从特定维度丰富了儒家的责任伦理学和角色伦理学。历代儒家既讲责人又讲责己,但更重视责己;同时,儒家并不否定责人,而是主张敢于责君、敢于劝谏,提出了以责成人之道的思想范式。儒家凸显责己,彰显了重责己轻责人的价值导向。

  • 标签: 儒家 责任 自己 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