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应该”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一个基础性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指标上,道德意义上“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句读而有不同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
  • 简介: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也是齐国由衰到强、由危到安、由乱到治重大转折时期.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赫赫霸业,无疑是得益于管仲非凡政治才干,尤其是他的人才思想有着举足轻重影响.作为齐国历史上最出色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见解,并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才思想理论.

  • 标签: 诸侯 齐国 重视人才 政治家 人才思想 春秋时期
  • 简介:“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思想,因此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学而优”作为从政条件,是对贵族世袭挑战,尽管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并没有根本否定世袭制。“举贤”实质是要求从平民特别是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把教育对象向平民推广,提倡“有教无类”。王官六艺之学与平民结合,发展而为诸子百家。战国人才辈出,与“有教无类”是分不开。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品质。他提出了十二字的人才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且智”是高标准。“学”与“思”结合是孔子教育方法论核心。孔子讲理想和道德,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 标签: 孔子 开辟道路 举贤 世袭制 齐桓公 仁且智
  • 简介:文化对技术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对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对技术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过程——影响和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方向前进。一、...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得失与齐国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上层统治者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 标签: 春秋战国 齐国 人才观 能力 品德修养
  • 简介:<正>周代贵族是礼所熔铸的人。礼对他们性格规定性突出地和经常地表现为礼对人们感情制约。他们性格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也反映出人们感情同礼复杂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感情同礼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一、情在礼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礼对情排斥与否定;三、礼对情否定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 标签: 贵族 左传 统治思想 成王 规定性 礼乐
  • 简介:《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地位。对刘咸圻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沧,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特殊作用。刘咸圻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要害,又汲取了大量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圻先生崇奉老子“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老子,刘成圻先生笔下老子已经将儒家仁义包容在道家“道”之中了,老子“静为躁君”与儒家“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关节之处。

  • 标签: 《周易》 《推十书》 易简 儒道兼容 历史哲学
  • 简介:论美国国际地位与作用演变孙克强就象有人曾经认为应该把1914年世界第一次大战爆发作为19世纪与20世纪分水岭那样,现在也有人认为,应该将198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作为20世纪与21世纪分水岭、因为,这种划分更反映出了两个...

  • 标签: 美国国际地位 国际新格局 “冷战” 国际格局 地位与作用 国际政治
  • 简介:中国素有"三教"之说,陈寅恪先生在1930年代曾说过:"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1历史地看,虽不能说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鼎足之势,但在中国文化整体中,三教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应是不争事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2但与儒释二教相比较,人们常以"杂而多端"称言道教.

  • 标签: 道教 文化整合作用 历史地位 中国 宗教信仰 民族特色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国家发展和壮大,政体先后向中央集权方向演变,围绕着中央权力机构系统分化和进一步完善,其人才体制出现了新特点,重视“中央之人”选任,尤重相任置。本文试以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例,来分析相任的人才理念形成、贯彻及社会影响等。

  • 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 人才思想
  • 简介:《管子》在科技史教学中地位和作用刘青泉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以撰写1400多万字《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而享有盛名。李约瑟博士原来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7年(当时他37岁)开始学习中文,此后转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最初学习中...

  • 标签: 《管子》 科技史料 管仲学派 科学思想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
  • 简介:儒家义利观是在总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上提出来,与利民思想一致,反对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肆意诛求。儒家义与利并不是对立,对上讲义,是要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之大利;对下讲利,是要使人民得一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之大义。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政治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它虽未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但在以后历史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儒家义利观 政治经济思想 先秦儒家 历史作用 统治者 先秦时期
  • 简介: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涉及我国反倾销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反倾销增加已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利发展.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代言人,应与企业加强协作,积极准备、预防反倾销案件发生.一旦反倾销应诉和诉讼发生后,积极应对,这样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和保护企业利益.

  • 标签: 行业协会 反倾销 作用
  • 简介:<正>江苏省社科院建院已有十年,文学所建所也有十年。从最初只有研究人员2人发展到现在共有研究人员16人。十年来,由于路子对头,只有两人、几人、十几人文学所,却出版了专著26本,编书18本,编辑《明清小说研究》12期、《台湾与海外华文

  • 标签: 社科院 道家道教 明清之际 台湾 新文学史 研究人员
  • 简介:邹忌是田齐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任相封君,辅助国君称“强于天下”。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人物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才思想鲜明特点:德才兼备而更重才,与才相比,德要求大降。这既富有战国时期鲜明时代特色,又带有齐国社会风俗一些印痕。

  • 标签: 邹忌 封君 战国时期 人才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