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政策执行者具有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等身份属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执行者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互有交叉、彼此重叠,形成角色错位、身份矛盾,使执行者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政策执行者在价值选择中所具有的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常呈失衡状态,表现为其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式微,这些情况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难以避免。

  • 标签: 公共政策 执行者 身份 理性
  • 简介:帛书《易传》中的《昭》篇虽然字数较少,但其结构完备,内涵清晰,属于帛书《易传》中十分具有特色的一篇释文。然而由于其篇末的字数标记,许多学者认为《昭》与《缪和》属于一篇文章。亦有的学者认为《昭》中论及“卿大夫”与“国君”,乃以《易》论政,属于政治论的范畴,不属于解《易》范畴。笔者通过研究《昭》对卦爻辞的解读,认为《昭》恰恰是一篇独立成章的解《易》文章,而且其所体现的是与帛书《易传》其他篇章不尽相同的解《易》理念,其“六经注我”的解释学理念也是我国典籍中出现较早的。《昭》篇的研读对于我们认识孔子的政治论点与易学观念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昭力》 政治 德行 卦爻辞 孔子 易学观
  • 简介:本文认为帛书、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乃是儒家研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 标签: 帛书 《缪和》 《昭力》 “子曰” 孔子 儒家
  • 简介: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下看儒学,可能利弊参半。利处很明显,至少以往传播儒学的麻烦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基本被扫除,如孔子塑像被搬来搬去无所适从的现象应该不会再出现。弊处则可能在于,公开批判减少的同时,儒学发展的刺激也相应减弱。而接受与应对批评,其实是现代儒学发展的重要助缘。因此,仍然应该直面或明或暗的批评的存在。只是与在传统备受责难时比,现在谈儒学的策略应该不一样。

  • 标签: 现代儒学 说服力 意识形态 无所适从 批评 公开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的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的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态势的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和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
  • 简介:“性善”义是熊十构建其形而上哲学体系的思想体现。首先,熊十分别从仁体、心体、性体三个层面来阐述本体之“性”。然后,熊十在体用关系上言“性善”,性是从体上来说,善是性体的发用和权说;这种善用也体现在儒家道德价值论上。最后,熊十在体上言“性善”,在本体层面上用遮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无善无恶”义;用表诠的方式言“性善”,即“性净”义。

  • 标签: 仁体 心体 性体 性善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的交接处,提出了“先验的想象”来使两者的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的“象”,而此类象中的大象就是原本的时间。出自此原时间的“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的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 标签: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个性
  • 简介: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例,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标签: 六经 熊十力 量论 禅宗 知识类型 《庄子》
  • 简介: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关于启蒙的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