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中诞生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天人关系 伦理范式 政治伦理 宗教伦理
  • 简介:<正>领导者也就是决策者,领导工作最高责任在于作出正确决策。领导者要想做到准确、科学地作出决策,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科学决策方法,而要掌握科学决策方法,又必须弄清领导决策关系。本文从下面的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看法。

  • 标签: 现代领导者 科学决策 决策者 领导工作 领导艺术 决策科学化
  • 简介:哲学作为“思想思想”之认识论定位,表明它具有强烈反思性,亦构成了它超验性。哲学反思超验思想特质,由哲学之认识对象及其对象本质关系所规定,亦由哲学之穷是究理至上性思维使命中介性递进过程所规定。它们是哲学之谓重要思想理据。

  • 标签: 哲学 反思 超验 机理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大众民主(人民民主)建设目标,并对于这种民主建设逻辑、次序和策略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努力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边区民主建设是中国本土一次民主操练,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关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建设 延安时期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意识经验非直接"反阻经验"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讨论推进到存在论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直接"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冲动反阻,"直接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存在领域实在,是人全部经验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对象性在手经验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
  • 简介: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情感主义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演化困境。

  • 标签: 道德感情理论 情感主义 现代性
  • 简介:<正>列宁指出:“马克思哲学是完备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认识工具给了人类。”(《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然而,人类要真切地达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观察、识判、解决一切现实难题理性工具这样一种意识境界,尚须要作多重现实努力。

  • 标签: 主体意识 功用 意识境界 思维方式 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还原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性探究发展线索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现象学进路时代精神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理路上缺憾以及可能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正>评价,是主体以实践目的为基点,以自身需要系统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认识活动。评价涵盖人类生活、人类认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人们并不是弄清了评价内在机制才开始评价。但弄清了评价内在机制,无疑将有益于减少评价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有

  • 标签: 评价活动 评价参照系统 评价对象 评价合理性 评价者 评价客体
  • 简介: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无我”立场,在《观念I》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位置。

  • 标签: 纯粹自我 形而上学 剩余
  • 简介:在《存在时间》中,海德格尔将人自由称为“能在”(dasSenkornnn),而人生存在他看来就是自由能在.海德格尔自由理论是奠基于他基础存在论;传统自由理论相比,这种理论具有非形而上学特点.非本真性本真性被他视为自由(能在)两种形态,在本文中将被论证是:康德他律自律概念对于理解这两种形态来说是必要.

  • 标签: 自由 他律 自律 非本真性 本真性
  • 简介:当前对于康德美学第一契机中两个关键词“兴趣”“实存”误读源于脱离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康德哲学中,带有兴趣愉悦感都与行为理由联系在一起,任何实践活动都是要把欲求对象变成一个直观经验对象,反之,不带任何兴趣审美的愉悦感行为理由没有任何关联,这种愉悦感产生在于想像力能够超出对象“实存”创造出具有某种普遍性知性之机能协调一致“形式”。

  • 标签: “兴趣” “实存” “形式”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后现代宗教式主体和儒家形而上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生存作为自己绝对责任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关系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抽象.片面地强调人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超越者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一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正>什么是实现个人自由正确途径呢?黑格尔认为:自由是对必然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认识和对世界改造。黑格尔回答是基本正确。因为自由的确是在它内部机制中,在同必然相互关系中实现。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回答才更为完全、更为科学。因为自由机制运行、自由真正实现,并不只是对必然认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只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实践 内部机制 个人自由 正确处理 纪律
  • 简介:哲人多种面相是其政治哲学之所以复杂深层原因,该文以孔子《论语》中四类人关系为线索,通过分析孔子对四类人看法以及自己他们关系定位,旨在呈现孔子在其中所表现出来多重面相,并由此进而把握孔子式哲人政治关系。

  • 标签: 哲人 孔子 政治哲学
  • 简介: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南宋 湖南书院 理学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