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意识形态终结”大辩论的理论背景下,奥菲对劳动组织的结构功能予以考察,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功能困境,他一方面否定了现代西方社会自我声称的“绩效社会”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生产率的贡献确定个体在劳动组织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断言;男一方面又指出绩效社会作为意识形态履行了使社会阶层分化合法化以及压抑社会选择这两大功能。奥菲认为由于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绩效社会的合法化将日益衰减,绩效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既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本观点的影响,又反映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范式,甚至也包含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因素。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阂,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
简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就要正确区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正确区分毛泽东晚年所作的重要贡献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所犯错误,正确区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正确区分毛泽东本人的错误与严重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的干扰特别是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以及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的破坏,正确区分毛泽东晚年对阶级斗争估计严重的一面和他对党和政权有可能改变颜色担心的正确一面,正确区分毛泽东对苏联亡党亡国的正确预言与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简介: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始于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戴维·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1965),鲁·派伊的《政治发展面面观》(1996)和塞缪尔·亨延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是上世纪60年代比较政治学界以发达国家为蓝本来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提出的比较政治学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莫衷一是。享延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序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我国学者罗荣渠给政治现代化下定义时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钱乘旦则直截了当地将政治现代化概括为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指的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政治领域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