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的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本文从宪政视角,结合历史和现实,对农民权利的缺失进行分析,指出农民权利缺失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宪政建设的不足,在于我国行政法等相关法律对农民权利确认和保护的不足,在于我国农民缺少真正有效的自治组织和利益表达机制。因此,要使我国农民权利缺失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必须完善我国的宪政建设,使农民真正在权利分配中处于公平和平等的地位,使农民权利的实现有完整的制度保证。

  • 标签: 宪政 农民权利 公平
  • 简介:农民情结"对毛泽东产生了终其一生的深刻影响,这一情结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毛泽东农民情结形成的内在鲜活血液,中西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其农民情结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养料,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其农民情结形成的实践助推剂,胸怀天下、善于用人、反抗到底的性格特点又是其农民情结形成的精神动力。这一情结的心理构成主要包括同情农民的高尚情怀、相信农民的斗争策略、依靠农民的治理方略三个方面。毛泽东"农民情结"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心声",对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情结 启示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是他的农民战争思想的基础。但无论在历史上或在现在对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某些观点,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现在我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已的思考。帝国主义和军阀在我国的社会基础问题帝国主义和军阀在我国的社会基础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深刻认识它们的本性以及采取何种方法有效地打倒它们。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国民革命 买办阶级 武装割据 中央执行委员会 革命阶级
  • 简介: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为指导,以中国革命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依据,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的农民观。在现阶段新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的农民观,提出用教育、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化并进,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探究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农民问题的消解路径。

  • 标签: 中国特色城镇化 毛泽东 农民观 农民问题 消解路径
  • 简介:蒋建农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撰文认为,和毛泽东有所不同,邓演达更直接、更系统地推动大革命后期兴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高潮,既得力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和在基层的发动,又受益于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自上而下的大力号召和积极推动.

  • 标签: 农民问题理论 邓演达 毛泽东 异同 大革命后期 国民党左派
  • 简介:毛泽东农民利益表达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毛泽东看来,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动机是诉求土地权益;而农民的利益表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有鉴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即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乡村自治制度、人民监督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等。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表达的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中国的当下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农民 利益表达 思想 启示
  • 简介: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教育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把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地位.但毛泽东将农民教育的基点建立在超现实的社会主义的蓝图之中,邓小平则在继承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出发点.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请教方家.

  • 标签: 农民教育 教育工作 出发点 思想 新时期 地位
  • 简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农民收入分配是关系到农民生存状况和农业存亡、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新年伊始,国务院连续5年再发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明确了主题。

  • 标签: 农民收入分配 农业基础建设 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公平 新农村建设 农民生存
  • 简介:岳池县顾县镇马家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实现了政府搭"台",农民唱"戏",激发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做法是:健全组织体系,让农民聚起来;加强阵地建设,让农民的腿勤起来;配强师资力量,让农民的脑灵起来;灵活教学方式,让农民的手巧起来;严格管理制度,让农民的心动起来。实践的效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民夜校给农村致富奔小康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因时制宜,长短结合,农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着重培训其劳动技能;因事制宜,土专结合,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应;因人制宜,双创结合,将农民培养成适合创业或创新型人才,让农民智慧之花大放光彩,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夜校培训实现就业创业。

  • 标签: 马家村 农民夜校 脱贫致富
  • 简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20年的农村改革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大胆地闯,取得了农村改革的突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推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化。两代领导人都始终贯穿和坚持...

  • 标签: 深化农村改革 调动农民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邓小平 农业产业化
  • 简介:邓小平的信念: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兼论脱贫致富和贫富差距桑志达一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的结尾,作者写道,邓小平的信念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要让中国强盛起来"。这一信念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的愿望和理想的反映,也是我们党突破"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贫富差距 脱贫致富 收入差距扩大 人民富裕
  • 简介:毛泽东关于农民合作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固守,更不是对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具体国情,对如何实现农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这一思想的实践后来虽因受到“去工业化”的对待以及实行农业统购统销政策等而归于失败,但幸存下来的华西村、刘庄、南街村和周家庄等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功,却在新的条件下印证着毛泽东农民合作组织思想的可行性与深刻性。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魅力和现实意义尚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澄清。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去工业化 统购统销
  • 简介:谁不了解中国农民,谁不走进中国农民,谁不融入中国农民,谁就不能在这个农民国度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懂农民,确切的说从毛泽东开始的。重温毛泽东的农民情怀,感悟一代伟人如何从曾经的心怀救国济民于危难的农家子弟到步入统领公务、践行纯洁誓言的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农民情怀 毛泽东 中国农民 教科书
  • 简介:农民,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民必然是该国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力量,是无产阶级不可缺少的同盟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进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的论断。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实际,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状况,分清革命的敌我友,这是前提和基础。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农民问题 资产阶级革命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史考
  • 简介:近年来,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得到推广,可以认为这是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的标志。但是,在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方面,人民的意志仍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问题依然堆积如山。尤其是在农民负担问题上,因财务的混乱和干部的腐败而出现的问题更多。要想探明该问题,有必要立足于基层的权力关系来加以阐释。

  • 标签: 农民负担问题 基层政权 中国 改革 农村地区 村民委员会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似乎持有不同的农民观,尤其是毛泽东的农民观似乎很难被纳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但实际上,毛泽东的农民观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与列宁在阶级分析方面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反地,毛泽东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原型所提出的农民观,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在此意义上可被视为阶级分析法的一种中国式表达。

  • 标签: 农民观 阶级分析 毛泽东 马克思 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