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如何在新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哲学?这是当今马克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口号下,从不同视角出发对马克哲学做出了不同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哲学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哲学,对马克哲学体系提出了新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马克”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马克”是否符合马克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马克”?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看法。

  • 标签: 重新理解马克思 俞吾金视阈 马克思哲学
  • 简介: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马克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现代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 生活认识 理论认识
  • 简介:马克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在对于权力关系“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权力——资本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马克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变革,不仅表现在它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哲学变革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在90年代以来马克主义哲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推进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旨在澄明马克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与社会理论比较研究,则旨在表明,马克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社会理论。比较研究意义是值得肯定,但究竟如何展开,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 标签: 比较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社会理论
  • 简介:当代认知科学哲学出现了以延展心灵理论为代表范式革命,引发了学界广泛争论。斯马特等人近年来积极提倡信息和网络科学在延展心灵论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提出了“网络延展心灵”假说。尽管当前互联网发展尚不足以满足严格延展认知条件,但是未来技术发展,例如数据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等将能够实现心灵延展。斯坦利提出,互联网和大脑正在形成一种新认知耦合系统,代表了在扩展心灵能力历史一进化长期过程中下一个阶段。这一新阶段可被称为人机共生智能阶段。

  • 标签: 信息技术 互联网 延展认知 延展心灵 人机共生智能
  • 简介:随着所谓“后人”时代到来,“超真实”作为“主词”不断彰显.“超真实”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看,它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号”与“真实”关系角度看,它是符号与“原型”真实断裂与僭越,表现为一种能指符真实取代真实本身符号真实范式转换;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去真实”化拟像真理(真实).

  • 标签: 超真实 符号 真实 超级写实主义 拟像
  • 简介:要搞好高校马克主义哲学课程教改;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必须从马克主义哲学学科性质和学生文化结构以及教育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即以“史”带论,处理好哲学与历史、文学关系;以“比”带论,处理好马克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关系;以“人”带论,处理好马克主义哲学与人文性关系;以“实”带论,处理好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关系;以“新”带论,处理好哲学与批判性关系。真正把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摆脱哲学教学困境,达到形而上升华目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历史 文学 西方哲学
  • 简介: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问题,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思维方式,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主义哲学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理论视角,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人”作为理论观照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转移,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马克主义创始人从”现实的人”活动即实践出发,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在“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 本体论 传统哲学 唯物主义
  • 简介:贯穿于马克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马克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基础。马克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最初基础,理性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联系。在当代,技术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实现形式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 标签: 实践哲学 哲学的实现 元批判 技术的批判理论
  • 简介:传统上,马克和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德国理念论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学说,把马克和恩格斯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众多思想进行选择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马克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世界历史"视界,马克则通过对市民社会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 简介: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哲学直接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哲学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阐释方式——马克哲学近康德阐释,您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哲学开辟一条新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阐释传统吗?

  • 标签: 黑格尔哲学 王南湜 黑格尔主义 哲学教科书 阐释方式 实践理性
  • 简介:人类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给予了最大关注,特别是对如何构建新世纪马克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处理“中、西、马”三大哲学流关系,以及马克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生长点问题,阐发了众多很有新意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重点问题综述,对21世纪马克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建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态 研究综述 21世纪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 简介: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主义社会思潮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合法性”。笔者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鼓励与支持。

  • 标签: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陶德麟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与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用他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通过运用与“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在马克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哲学自身问题在于它由反思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是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克主义哲学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樊浩教授基于"现实伦理"和"伦理现实"之双重动机,以"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为"一以贯之"主题,在历史地还原性建构中国古代伦理精神基础上,求证中国伦理精神现代建构必然性,由此开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三维认知路向,并构建以心理学探本、形而上学辩证和决疑论解决为基本构成"价值生态"方法,然后以此来解决中国伦理精神历史性建构中决疑论问题,完成对中国传统伦理及精神逻辑还原,以为现代社会伦理建构提供传统资源,也为其打开一种认知视野并开辟出一种认知路径。

  • 标签: 中国伦理精神 价值生态 心理学探本 形而上学辩证 决疑论解决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基础上,后现代哲学对主体解构是对他者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他者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主体。在当代,最重要不是对主体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主体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