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应该是整整十年前了,杭州教工路上那家现早已消失新民书店门口,为了“动员”童世骏教授把他老师居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文集《时代之思》放到我和一位年长同事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筹划一套丛书中,我曾经短信里“深情告白”:“如果减去十岁,我打算到卑尔根求学!”

  • 标签: 印象 哲学 挪威 出版社 教授 贝克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著名篇章《论学者使命》,明确提出:"学者使命主要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现实生活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困惑,困惑之人是我们认识规范性理由切入口.拉兹提出了一种独特理由分类学,将价值与理由进行了对接.道德理由是一阶行动理由自然状态,无论是应用层面上还是价值层面上,道德理由都会产生冲突.建议、要求与命令都是求助他人解决冲突重要手段.其中命令更是提供了一种新型二阶理由,改变一阶理由规范性状态.一阶理由与二阶理由可以结合成为一种保护性理由,法律规范即为这种典范,规范性推理中发挥着独特重要作用.

  • 标签: 约瑟夫·拉兹 一阶理由 二阶理由 保护性理由 规范性
  • 简介:严复和梁启超是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先驱人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权利正当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紧张,他们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两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不同看法。

  • 标签: 自由 自由主义 个体主义 权利 自治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证据相关对不完全决定性解释(UER)重要,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时引入对科学实践社会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地方。一方面,建立经验等值对不充分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见识和个人情感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哲学也有反映普通民众愿望、诉求和利益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重视,以及他"幸福"问题上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一些偏见和误解。

  • 标签: 量度 幸福 柏拉图 适度 菲丽布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人物王弼和僧肇,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探讨此一问题时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议题相似,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异同.一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与能力导致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品质。“存在者之间”本体论对“介入”能力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对道德品质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与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以费奇诺代表新柏拉图主义“爱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向外介入。

  • 标签: 文艺复兴 介入 自由 至善
  • 简介:郑玉《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春秋》旨归。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界定,以往经学家那里相扞格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 标签: 《春秋》 阙疑 郑玉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具有广泛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超越爱。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起点,然后外推差别,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和超越与顺序和差异性双重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写出以下评论和拙见之前,得先提及先刚君关于学术创新和批评一个重要“表态”:真正“创新”毋宁在于潜心领会哲学家丰富而深刻思想,把哲学家认识消化为自己认识……当“柏拉图”认识成为“我”认识,它就已经是一个“新”东西……如果有人随意批评柏拉图这里不对那里有错。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对话录 宾根 哲学王 先著 德若
  • 简介:一种纯语义学意义概念是能够得到界定,因而除了与数学和/或逻辑有关那些承诺,并不需要妄称其他更多东西。自然语言语义学可以充当一种逻辑分析法,而且这能为分析与综合之间严格分界提供辩护。事实上,奎因并非驳斥而只是拒绝了对于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思路,因此,分析与综合之间区分并不过时。

  • 标签: 分析性 综合性 内涵 构造 概念 语用学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两个方面的“第三者”,它只是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三”。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观念划分和“一分多”实体划分,“一分三”只具数字比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
  • 简介: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反讽罗蒂政治哲学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和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和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当首推19世纪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一切伟大哲学一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摩耶”理论一条途径。

  • 标签: 吠檀多 宇宙 摩耶 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