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2013727—28日,“蒯、逻辑哲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新苑举行。次国际性哲学调查中,蒯(W.V.Quine,1908--2000)位居过去200间最重要哲学家第五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40余名中外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蒯哲学做了深入探讨交流,涉及蒯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哲学、逻辑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等方面的议题,涉及了如何利用分析哲学资源去改善促进中国哲学研究问题。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所有报告讨论用英语进行,未设翻译。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逻辑哲学 哲学家 研讨会综述 蒯因 中国哲学研究
  • 简介: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哲学。利关于记忆、遗忘虚构想象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生活世界修正和进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历史处境、遗忘存在处境想象“彼”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希望(失望)生活世界。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关注是哲学家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伦理和政治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提醒。

  • 标签: 生活世界 记忆 历史现象学 遗忘 想象 希望
  • 简介:张华夏教授是老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先驱者之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贡献。他所翻译亨普尔《自然科学哲学》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研究者必读读物。

  • 标签: 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导论》 伦理世界 王国 论证 道德
  • 简介:1794,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著名篇章《论学者使命》,明确提出:"学者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任何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存在,为社会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社会才能、敏感性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僧肇,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探讨此问题时差异.二人所处时代背景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问题时异同.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周易》之《谦卦》第次把谦德纳入个近乎神秘又非常严格知识架构(卦体、卦位、爻位)中,并借助于特殊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予以阐发,逐步推证,使之获得可靠理性根据与信念力量。再经《易传》诠释与演绎,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蕴涵。《周易》之后,谦品格更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推扬。关于谦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思想内容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态势,最终使谦之为德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生活项重要品格,进而催生出整套行谦、致谦实践工夫。

  • 标签: 周易 谦卦 儒家 谦德
  • 简介:《掌中论》《取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理论探索阶段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思想早期发展。陈那《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概念,并在《取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本性。在后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它与其他假设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反建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影响,此时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截然两分。此外,陈那《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关系,因此,可将它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因明量论体系采取了种反建构立场。正是这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佛教哲学,成为个独立、全新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是社会性,约定俗成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性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性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定都是物理个体,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是其部分意义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心学发展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至善"思想,并作为心性理论基础,心体理论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重大贡献。

  • 标签: 刘蕺山 无善 至善 本体 工夫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了"。七十,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35,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七十,主要说35,也就是学者生涯。从60开始,每逢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还以为章鱼保罗是个人呢,男性,名字叫保罗,章鱼是外号。直到近日童世骏先生命题令作文:分析下章鱼猜球;推辞不得,勉为难,构思打腹稿时候.心里用代词还是“他”。开笔了,总得了解些其人其事吧,打开“谷歌”,这才知道保罗真是条章鱼。以条鱼掀动全地球人类听闻,成为时热议焦点,这事够奇了,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没有问题

  • 标签: 章鱼 保罗 “他”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海德格尔思想些新认识。以此为,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叶晓璐(以下简称“叶”):刘老师,很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首先,您能不能先跟我们谈谈您求学经历?

  • 标签: 哲学研究 访谈录 教授 求学经历 感谢
  • 简介: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几个特性间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如果个事件二次归纳有不同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错误,很可能是由于推理错误或实验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件事物群人相当集中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这群人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效用价值是分散,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界限是模糊。这个模糊共识,可确定为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个作为载体客体之存有存在。根据主观主义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

  • 标签: 归纳 共识 价值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准客观
  • 简介:传统上,马克思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德国理念论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学说,把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特定历史—社会中众多思想进行选择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作为“思维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立场,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如镜像逻辑图像之间关系、逻辑常项意义问题、镜像逻辑认知经济性、弗雷格罗素论题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失败等。

  • 标签: 存在图 皮尔士 图式逻辑 现代符号逻辑史 镜像 认知逻辑
  • 简介:《词语对象》(WordandObject)2是蒯最重要著作。这本书写作时间比他其他著作都要长。从1951当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cobson)"为在他指导下套丛书所定制并且由于秘书帮助让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时"3开始写作。九这本书完成。考虑到蒯工作习惯,这本书所花时间异常长。他通常抱以极大热情,每周工作一百个小时。

  • 标签: 蒯因 工作习惯 写作时间 JACOBSON 命题态度 ROMAN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