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眩晕残障症状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组)20例和试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组)23例。自2018年1至12月共收集4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当天及治疗后2、4、8周各填写1次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种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3种量表在治疗后评分[试验组治疗后4周DHI(45.5±30.6)、ABC(86.9±12.4)、SAS(37.9±8.2);对照组治疗8周DHI(34.8±28.5)、SAS(35.7±7.9)]优于治疗前[试验组DHI(59.2±25.9)、ABC(79.7±16.7)、SAS(41.1±6.8);对照组DHI(55.2±20.5)、ABC(80.3±18.3)、SAS(41.9±9.1)]。每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显示:试验组DHI和ABC评分在治疗后2周、SAS评分在治疗后4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DHI评分在治疗后4周、SAS评分在治疗后8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评分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情绪均有好转。但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训练能更早期地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康复剂联合康复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的效果作用。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治疗的6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是单纯行康复治疗仪治疗的34例产妇,研究组是产后康复剂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的34例产妇,对2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产妇术后1d、3d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73.53%、94.12%,对照组分别为50.00%、70.59%,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乳汁增加时间、子宫下降高度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产后康复剂联合康复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改善排气,适合临床借鉴及推广。
简介:摘要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后,引发的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系统的前庭康复治疗,特别是有专人督导的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快速建立稳定的前庭代偿,从而消除症状、避免反复发作。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前庭康复治疗的有效性,但对于如何制定个性化前庭康复方案,如何评估前庭康复的疗效等,国内外缺乏指导性规范,因此该技术的应用一直处于相对杂乱的状态。本文围绕前庭康复的适应证、主要机制、技术方法、基线评估、方案制定策略、疗效评估指标、康复效果分级以及负性影响因素达成共识,旨在为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搭建前庭康复理论的系统框架,迅速掌握关键的方案制定策略及核心的疗效分级标准,提高前庭康复训练在眩晕疾病治疗中的实际操作性,规范地推广这项经济有效的治疗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脑瘫发病率的增高,康复理念的增强,各大医院越来越重视脑瘫的治疗,而且脑瘫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就脑瘫近年来主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脑瘫患儿在临床治疗期间实施教育康复联合医疗康复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诊治的100例脑瘫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每组50例,其中研究组进行教育康复联合医疗康复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等结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经联合康复干预,其临床治疗效果、肢体运功功能评分以及临床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临床研究数据结果相互比较存在相对明显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育康复从理论教学角度出发,对患儿进行健康意识的灌输,教育患儿树立起认知范围内的健康知识意识,进而提升患儿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医疗康复,在医护人员专业治疗方案及治疗干预下,提供更加优质、安全、有效的医疗治疗康复干预,能明显提升患儿临床效果,促进机体健康恢复,提升患儿生命安全质量,在临床上具备大力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