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和舒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技术在中期引产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年间自愿在我院要求无痛引产30例(A组)与同期住院非无痛引产30例(B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并记录两种引产方法的排胎时间,总产程和出血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时间的发生。结果镇痛效果A组明效优于B组,A组在排胎时间,总产程,出血量方面优于B组。结论利多卡因和舒芬太尼在中期引产镇痛中效果显著,产妇均能较早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缩短排胎时间和总产程,减少出血量,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法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宫口开大3—5cm时进行,穿刺点为L2—3椎间隙确认针入硬膜外腔后置管给药,接麻醉泵。结果宫缩痛明显缓解或减轻,产程缩短。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法起效快,效果确实,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产科质量。

  • 标签: 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 产科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在分娩镇痛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至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初产妇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身高150~175 cm,体重50~90 kg,孕周37~45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P组,n=50)和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镇痛组(D组,n=50)。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P组作硬膜外置管;D组用27号腰麻穿刺针刺破硬脊膜到达蛛网膜下腔(确定标准:有脑脊髓液流出),再拔掉穿刺针,作硬膜外置管;两组均予0.1%罗哌卡因+0.25 μg/ml舒芬太尼方案的硬膜外分娩镇痛。评定注药前、注药后30 min内每次宫缩时,以及注药后30、60、90 min及停止用药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两组产妇自控镇痛泵(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用量和镇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镇痛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分娩后头痛、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胎儿胎心减速发生率及新生儿Apr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罗哌卡因用量及缩宫素使用增加率分别为(8.6±2.5)次、(29±4)μg、(105±15)mg、28%,D组分别为(4.6±2.1)次、(23±4)μg、(88±12)mg、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3、7.024、6.509,χ2=4.159,均P<0.05)。P组在镇痛后前4次宫缩VAS评分分别为(7.9±1.1)、(6.8±0.9)、(5.6±0.8)、(4.5±0.8)分,均显著高于D组的(6.8±0.7)、(4.7±0.8)、(3.5±0.8)、(2.9±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66、12.332、13.125、10.643,均P<0.05)。P组镇痛90 min、停药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7±0.6)、(2.9±0.7)分,明显高于D组的(2.4±0.6)、(2.5±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0、3.068,均P<0.05)。结论采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行分娩镇痛较传统硬膜外技术能提供快速、有效的镇痛效果,镇痛药物用量少,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分娩疼痛 镇痛,硬膜外 镇痛,产科 硬脊膜穿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M(Q1,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术后疼痛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神经Ⅰ型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的多节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手术方法。结果28例患者在手术后的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弯曲均得到明显的恢复,椎体高度均未出现降低,未出现断棒和断钉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分析,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腰椎骨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脊柱恢复稳定。

  • 标签: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腰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的阻滞范围,探讨其用于腰椎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L2横突水平双侧ESPB,试验组患者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对照组患者每侧给予生理盐水20 ml。分别于阻滞后10、20及30 min测定温度觉减退范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药用量、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行ESPB后10、20及30 min温度觉减退范围及阻滞面积分别为T9~S1(222±16)cm2、T8~S2(352±22)cm2及T8~S3(481±24)cm2。试验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为(0.76±0.02)mg,低于对照组的(0.97±0.06)mg(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0~12 h及12~24 h羟考酮用量分别为(4.9±0.4)、(8.4±1.2)mg,低于对照组的(14.5±2.4)、(19.3±2.4)mg(均P<0.05)。试验组患者24 h内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床上被动锻炼时间为(3.3±0.3)h,早于对照组的(4.6±0.3)h(P<0.05)。结论腰ESPB后T12~S1节阻滞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腰椎融合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术后VAS评分,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标签: 超声检查 神经肌肉阻滞 镇痛 范围 腰椎融合术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