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迅捷、更广阔,也使信息被保存到久远的将来成为可能。然而,在欣喜于传媒技术带来方便的同时,应该看到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内容的意义完整性也在遭受损害,似乎每经历一次技术创新,意义的流逝程度都要加深一层。互联网的出现并不能保全意义,不过,它仍然可以使人们对传播内容意义流逝降低到与口语传播相当的程度抱有希望。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