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为有效降低矿井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提高雾化水源利用率,基于对雾化捕尘机理的分析,在自建试验系统内,以1.7MHz超声波作为雾化动力源,将蒸馏水雾化为超细水雾,对双鸭山某矿三分之一焦煤煤样进行了雾化降尘试验。在分别完成1min、2min和5min的雾化作用后,立即测量试验系统内的粉尘质量浓度,每5min测量1次。绘制和分析各组试验数据所对应的回归方程,并以试验系统内无雾化煤尘自沉降试验数据作为对比。结果表明:超声波雾化作用能加速煤尘沉降,对降低试验系统内的残余粉尘浓度作用明显;雾化时间为1min、2min和5min时初次采样点的雾化降尘率分别为10.11%、12.73%和30.95%;粉尘沉降速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粉尘不能完全沉降;雾化时间与试验系统内的残余粉尘质量浓度负相关,雾化作用5min的残余质量浓度最低为自沉降残余质量浓度的30.6%。

  • 标签: 安全工程 超声波 雾化 煤尘 试验研究
  • 简介:对沙尘暴的发生、传输机理及沙尘暴源地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表土质、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裸露于地表的沙尘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地面上升的热气旋和大气的环流运动是地表沙尘暴发生和传输的动力.沙尘粒子的传输方式有蠕动、跃迁和悬浮3种.沙尘的传输距离和方向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直接相关.沙尘暴源地一般位于大陆腹地,地域宽阔、平坦.地表土质多为沙砾、沙质土壤,地表土层裸露,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暴源地的植被稀疏,气候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冬季和春季大风天气频频出现.近年来人为的破坏活动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 标签: 环境特征 环境科学 沙尘暴 传输机理 土地沙漠化 成因
  • 简介: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具有不同的自燃倾向性,研究煤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揭示和表征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的内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巴拉普库利亚、张家口、龙固、埠康等7个矿区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表面特性、微晶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煤自燃性的内在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煤表面性质参数随变质程度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微晶结构阶段性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且煤Cdaf为90%左右是转折点;随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内部微晶结构排列逐渐有序化,芳香环深度缩合,脂肪层结构含量减少,煤自燃性减弱;随煤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中羟基、羰基、烷基醚和芳香醚等官能团的含量均逐渐降低,这些官能团数量的差异决定了煤内在自燃性的难易程度。

  • 标签: 安全工程 煤变质程度 表面特性 微晶结构 官能团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颜色及几何形状为基本特征的侦测区域自动布防方法.以实际监控场景中特殊区域的颜色特征为基础,初步提取出含有噪声的若干块感兴趣区域(ROI),然后分别与采用傅立叶描述子描述的几何形状库进行边界匹配,从而实现监控场景中侦测区域的自动布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效率、低运算量及较强的抗干扰性、鲁棒性.

  • 标签: 傅立叶描述子 几何特征 颜色特征 感兴趣区域
  • 简介:为研究管道内氢气与空气预混气体的爆炸规律,使用尺寸为150mm×150mm×1000mm的方形透明管道,通过试验观测了氢气体积分数从10%到40%的爆炸火焰形状、传播速度与压力变化规律。火焰传播与压力分别由高速摄像机与压力传感器记录测量。结果表明,爆炸火焰特征及压力变化受氢气体积分数的影响很大。火焰在管道内的最大传播速度及压力峰值随氢气体积分数增大而急剧增大。最大火焰传播速度由18.3m/s增大到304.2m/s,传播时间由123.5ms缩短到10.5ms。压力峰值由2.95kPa增大到34.06kPa。当氢气体积分数为25%及以上时,火焰速度持续上升,没有出现郁金香火焰,压力波先出现短时间强烈正负压振荡,后长时间微小振荡。火焰特征、传播速度、压力变化及爆炸响声均能够很好地反映氢气爆炸的强度。

  • 标签: 安全工程 管道 氢气爆炸 火焰速度 爆炸压力
  • 简介:运用自主研制的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装置,以原煤煤样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含瓦斯煤固定轴向压力、卸围压的渗流试验,研究了卸围压过程中瓦斯压力对煤样力学特性和能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轴压加载阶段,煤样的变形模量基本不变,泊松比逐渐减小;在定轴压卸围压阶段,煤样的变形模量先小幅度增加,然后逐渐减小,泊松比则逐渐增大。瓦斯压力越高,煤样的承载能力越低,煤样发生破坏时相应的轴向应变和围压卸荷量百分比越小,而煤样破坏时的径向变形和扩容量越大。各应变围压柔量Δεi与瓦斯压力呈线性关系且线性相关性良好。随瓦斯压力升高,轴向应变的围压敏感性降低,径向应变和体积应变的围压敏感性显著升高。随瓦斯压力升高,煤样发生破坏时存储的弹性应变能Ue减小,而总能量U、耗散能Ud和耗散能比例Ud/U都增大。

  • 标签: 安全工程 瓦斯压力 卸围压 原煤 力学特性 能量特征
  • 简介:通过对广西煤中硫的初步研究,基本查明广西煤中硫的三种赋存状态,即硫化物硫、有机硫和硫酸盐硫。同时,探讨了广西煤中硫含量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成煤古地理环境的关系。

  • 标签: 黄铁矿 有机硫 硫含量 赋存状态
  • 简介:易燃液体燃烧痕迹识别对助燃剂放火火灾调查至关重要。选用丙纶地毯和PVC地板革作为纤维和塑料地板的代表,以工业酒精作为易挥发助燃剂的代表,研究酒精用量、灭火方式等对燃烧痕迹形成及痕迹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与未加载酒精的痕迹对比,发现丙纶地毯因热稳定性较差,燃烧后往往能形成烧坑或烧洞,其燃烧轮廓以典型的灰化形式存在,加载酒精的部位熔融严重,与地面紧紧粘连在一起;PVC地板革因为表面光滑,酒精在其表面不断流淌,燃烧后会留下清晰的轮廓,类似于细线状的印痕,而地板革本身基本不会燃烧。燃烧熄灭的方式也会对其炭化程度、燃烧图痕、残余形状产生影响。

  • 标签: 安全工程 助燃剂放火 工业酒精 燃烧痕迹 火灾调查
  • 简介:对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的安全学内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市重大事故可持续应急的概念。提出对于某个城市特定事故的应急响应过程,应该符合自组织规律,运用自组织理论建立了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的可持续性模型。研究表明,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的发展过程,按照其内部应急资源的响应速度,可以分为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应急的内涵。同时指出了提高城市重大事故应急系统效能的途径。

  • 标签: 安全工程 过程性特征 自组织理论 可持续应急 重大事故
  • 简介:以青海湖水体的11个样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素(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浓度、藻类数量及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其他相关因子,并对氮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中总氮、硝酸盐氮及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80mg/L、0.28mg/L和0.20mg/L,且湖心区(深水区)样点质量浓度大于岸边区(浅水区)样点,浅水区植物生长及沙柳河等外源输入均对氮素质量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9.70μg.L-1,浅水区质量浓度高于深水区;浅水区氨氮的氧化作用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溶解氧是此过程的限制因子;水体氮素与藻类数量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但与叶绿素质量浓度为显著正相关性。青海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素分布具有不同特征,且氮素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环境学 氮素 分布特征 藻类数量 叶绿素 青海湖
  • 简介:为了解油田作业员工的安全心理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作业员工安全心理测试结果及访谈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事故倾向理论,将整个油田作业员工群体分为易出现隐患、不易出现隐患及介于两者之间的3个群体,采用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方法,对易出现隐患和不易出现隐患的两个群体在个性、气质、工作满意度、基层队伍气氛和安全意识5个方面进行群体安全心理特征描述。

  • 标签: 油田作业 中国石油 兴隆台 心理特征分析 事故倾向 基层队伍
  • 简介:为了对地铁颗粒物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密度均值,重点分析了地铁颗粒物在区间隧道内运动的受力情况,计算和对比了各主要作用力。结果表明,地铁颗粒物的密度随粒径变化较大,采用平均值表示更为合适,其中PM1、PM2.5和PM10的密度均值分别为2.562g/cm~3、3.766g/cm~3和4.043g/cm~3。由于地铁颗粒物独特的密度属性及区间隧道内特殊的流场环境,颗粒受力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当颗粒粒径为1μm时,主要作用力呈现明显的分化,仅需考虑Brownian力和曳力;当颗粒粒径为2.5μm时,重力占据了足够的份额而不能被忽略,需要考虑Brownian力、曳力和重力;当颗粒粒径为10μm时,Saffman力明显增大而不能被忽略,因此需要考虑Brownian力、曳力、重力和Saffman力。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地铁颗粒物 区间隧道 密度均值 受力情况
  • 简介:采用ICP-MS方法对新丰江水库上游区域、铁帽顶矿山下游河流区域沉积剖面的31个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将分析结果与中国水系沉积物、中国南方水系沉积物以及中国土壤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数微量元素丰度都以本区为最高,特别是As、Cu、Zn、Cd、Pb,与国家二级土壤标准对照,已达到重度污染等级分析认为,沉积剖面中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主要与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及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有关,人类活动(包括采矿活动)导致的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仅发生在近现代较短时期内。

  • 标签: 环境学 新丰江流域 重金属 河流沉积 磁铁矿区
  • 简介:基于2008—2012年渭河流域陕西段水体26个断面的重金属监测数据,以Hg、Cd、Cr6+、Pb和As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水质标准比较法、重金属污染指数法(HPI)和秩相关系数法等对该段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陕西段水体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内变化特征各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Cr6+污染程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Hg、Cd、Pb和As污染程度呈下降趋势,其中Hg下降趋势显著。渭河流域陕西段水体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西安段变化幅度最大,是影响渭河陕西段水体重金属质量浓度分布的主要河段。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渭河 陕西段 水体 重金属 HPI
  • 简介:以镇江内湖2004年4月21—22日、2004年8月18—19日两次野外大规模水文、水质及泥沙同步监测资料为基础,针对内湖与长江相通、潮汐作用明显的特征,对内湖水位、库容、流量、流速的基本变化规律,水质、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内湖水面面积与库容随潮位变化较大,枯季内湖最大潮差比洪季高0.39m;内湖流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潮汐影响强度,进出断面一般在低潮位后出现最大流速,在高潮位后出现最小值;洪季内湖水质明显优于枯季,涨潮过程水质浓度下降,退潮浓度上升;洪季内湖水体含沙量及全潮泥沙淤积总量大于枯季,但洪季水流的挟沙能力较强,泥沙淤积量占全潮总来沙量的百分比(27.8%)小于枯季(50%)。

  • 标签: 环境工程 镇江市 内湖 监测 水文 水质
  • 简介: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降幅明显,但依旧处于高发态势。机动化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长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人、车、路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现实问题尚未得到根本、全面解决,国民整体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无证驾驶、超载驾驶,驾驶过程中接打电话、不系安全带,驾驶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等违法违规问题依然突出。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事故特征 交通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意识 承受能力
  • 简介:从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人手来研究污泥干燥并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在自制实验台上测得的圆柱污泥的干燥失重曲线,采用等温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得出了污泥干燥失水率与时间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说明污泥干燥时间与包含失水率的多项式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作为研究污泥表观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与干燥温度及污泥特征尺度有关。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描述斜率与干燥温度及污泥直径3者关系的表达式,验证实验表明,拟合斜率值与实验值接近。拟合斜率值可估计污泥干燥所需时间,这是一种定量描述污泥干燥速率的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污泥表观干燥动力学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能源与环境工程 污泥等温干燥 失水率 温度 特征尺度 表观干燥动力学
  • 简介:为了解北京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3年10月BECAPEX(BeijingCityAirPollutionExperiment)街道、街区及周边小区4个测点PM10浓度的对比观测试验资料和同期街道机动车流量、采样点附近自动气象站风速及探空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通过天气诊断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初步分析了北京市城区街道大气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及机动车排放污染、气象条件对PM10浓度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北京市城区街道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交通源污染物PM10浓度日变化具有单峰与双峰型差异的特殊性。工作日PM10浓度日变化出现双峰,周末PM10浓度日变化仅有单峰出现;交通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对城市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特征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离交通污染源较近的街区PM10浓度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离交通源较远的小区PM10浓度受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小;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交通污染源影响范围较小,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气象条件的影响强度可显著超过交通污染源的影响。

  • 标签: 环境气象学 PM10 日变化 机动车排放 气象条件 北京街区
  • 简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PM2.5及其组分的垂直分布,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监测塔上,分别于冬季(树木无叶期)和春季(幼叶期)开展观测,观测了Na+、NH4+、K+、Mg2+、Ca2+、Cl-、NO-3和SO2-4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SO2-4和NO3-为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成分,其质量浓度之和占总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的50%以上。冬季ρ(NO-3)/ρ(SO2-4)为0.525,春季为0.611,表明移动源的影响明显小于固定源。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在一天内出现两个高峰值,分别在6:00—10:00和18:00—22:00,总的趋势是白天质量浓度高于夜晚,这与周围生活环境和气象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无叶期时,8种离子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没有明显变化特征;幼叶期时,PM2.5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梯度变化。

  • 标签: 环境学 PM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森林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 简介:以滇池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TN、NH+4-N和NO-3-N的质量浓度及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滇池水体中,草海区域氮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Ⅰ区,区域差异特征明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H+4-N、TN也以草海区域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Ⅱ区和Ⅳ区,草海间隙水的NO-3-N质量浓度仅为0.60mg/L,与外海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别。从垂直方向看,各种形态的氮在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中质量浓度相当,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TN质量浓度分别为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和6倍,间隙水中NO-3-N质量浓度与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在沉积物-水界面中,NH+4-N平均扩散通量为592.48μmol/(m2·d),呈现出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以NH+4-N为主向上层水体释放的趋势。

  • 标签: 环境学 分布特征 水体 间隙水 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