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水为浸取剂,浸出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砷烟尘(砷质量分数为15.06%),研究了反应温度(T)、反应时间(t)、液固比(L/S)、pH值等因素对As、Pb、Zn浸出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法分析了原料及浸出渣的微观结构,揭示了高砷烟尘中As、Pb、Zn物相的溶解机理。结果表明,以Pb2As2O7和(Fe,Zn)3(AsO4)2·8H2O存在形态为主的高砷烟尘浸出特性受液固比、pH值的影响十分显著,而受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很小。在T=50℃、t=30min、L/S质量比=10∶1、pH=1.0、搅拌速度300r/min的条件下,Pb浸出率小于0.5%,As浸出率为93%,Zn浸出率为95%。XRD和SEM结果表明,在强酸性条件下,烟尘中的Pb2As2O7物相可溶解释放Pb^2+和AsO4^3-,而生成的Pb^2+可与液相SO4-(2-)反应生成PbSO4沉淀,进而降低Pb的浸出率;(Fe,Zn)3(AsO4)2·8H2O溶解释放出Zn^2+和AsO4^3-,可进一步提高As和Zn的浸出率。
简介:通过模拟静态浅水性水培环境,研究5种质量浓度镉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L.)、伊乐藻(Elodea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natans)的生物量、生长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质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相对生长率及叶绿素质量比,随镉质量浓度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叶绿素活性及茎叶中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金鱼藻与伊乐藻的叶绿素活性在镉质量浓度为10μg/L时最高,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在镉质量浓度为5μg/L时达最大;而苦草的叶绿素活性在镉质量浓度为5μg/L时最大,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在镉质量浓度为10μg/L时最大。
简介:运用自主研制的含瓦斯煤热流固耦合三轴伺服渗流试验装置,以原煤煤样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含瓦斯煤固定轴向压力、卸围压的渗流试验,研究了卸围压过程中瓦斯压力对煤样力学特性和能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轴压加载阶段,煤样的变形模量基本不变,泊松比逐渐减小;在定轴压卸围压阶段,煤样的变形模量先小幅度增加,然后逐渐减小,泊松比则逐渐增大。瓦斯压力越高,煤样的承载能力越低,煤样发生破坏时相应的轴向应变和围压卸荷量百分比越小,而煤样破坏时的径向变形和扩容量越大。各应变围压柔量Δεi与瓦斯压力呈线性关系且线性相关性良好。随瓦斯压力升高,轴向应变的围压敏感性降低,径向应变和体积应变的围压敏感性显著升高。随瓦斯压力升高,煤样发生破坏时存储的弹性应变能Ue减小,而总能量U、耗散能Ud和耗散能比例Ud/U都增大。
简介:为了分析实际作业的叉车排放特征,基于VDI2198循环,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某基本型配备非道路国Ⅲ柴油发动机叉车进行前进、后退、货物举升、货物下降4种作业工况下的实车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各排放物的排放速率在前进、货物举升和货物下降工况下处于较高水平,在后退工况下处于较低水平。CO_2、NO_x基于时间的排放因子在前进工况下最高,其原因是在前进工况下发动机处于合理转速工作区,进气充足,燃料燃烧较为充分,达到了高温富氧条件;CO、PN基于时间的排放因子在货物举升工况下最高,其原因是举升工况下发动机转速过高,进气不足、喷油量增加导致大量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退工况下较低的CO_2基于时间排放因子,使得各污染物基于CO_2当量排放因子在后退工况下较高。与美国NONROAD模型中同类叉车排放水平对比,试验叉车的CO排放水平远低于Tier4A之前的排放水平,远高于Tier4排放水平;NO_x的排放水平低于Tier4A之前的排放水平,稍高于Tier4的排放水平。适度超载对排放影响较小,冷起动对排放影响较大。坡度增加对排放影响显著,坡度从0(平地)增至10%,CO、NO_x、PN、CO_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分别增加了54%、19%、100%、27%;坡度从10%增加至15%,CO、NO_x、PN、CO_2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分别增加了41%、50%、51%、56%。
简介:为探讨水产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M)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参考IVM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设定了7μg/L、14μg/L及21μg/L3个处理组,并以0.021%乙醇为试剂对照组,采用96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测定了MM对斑马鱼(Dartiorer/o)头部乳酸脱氢酶(LD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ALP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IVM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低质量浓度抑制,高质量浓度先诱导后抑制;MDA含量在低质量浓度作用下8~12h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较高质量浓度下先受到显著抑制(P〈0.05),虽然后期有一定的恢复,但总体仍低于对照组;IVM对AChE活性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在96h时最高质量浓度组的1VM对AChE产生了55.2%的抑制;头部LDH活性只在8~24h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之后便逐渐恢复;头部ALP活性在较高质量浓度作用12—24h内受到一定的抑制(P〈0.05),而肌肉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头部ALP活性比肌肉敏感。
简介:为了研究海泡石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响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海泡石对水稻生物量和水稻体内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SOD、POD酶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比Cd胁迫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水稻幼苗生物量和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比。其中,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在Cd质量比为5mg/kg时降低幅度最大,均降低了42.8%。随着土壤中Cd质量比增大,水稻幼苗叶片SOD、POD酶活性先应激性升高,然后降低,而根系SOD、POD酶活性则一直降低;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MDA含量均随着Cd质量比的升高而升高。投加海泡石均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比,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在Cd质量比为2~5mg/kg时,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4.3%-75.3%和20.4%~72.7%。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SOD与POD酶活性均在海泡石质量比为50mg/kg时显著升高(P〈0.05);当cd质量比为2mg/kg和5mg/kg时,投加5—50mg/ks海泡石后水稻幼苗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8.3%.71.0%和69.5%,84.4%,显示膜脂过氧化作用减弱。研究表明,利用海泡石原位钝化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有效可行。
简介:利用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2株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结芽孢杆菌)修复油污土壤,采用紫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油污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变化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紫外光谱分析中接种外源微生物前后油污土壤DOM的SUVA25。值和ABS28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DOM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含有的芳香族和不饱和共轭双键结构减少,其芳构化程度降低;2)随着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进行,与未接种石油降解菌的土壤相比,投加降解菌的油污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族类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紫外区类富里酸呈增加趋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明显减小石油污染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
简介:为研究超细聚苯乙烯微球粉体的燃爆特性,通过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装置、MIE-D1.2最小点火能测试装置、20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对其最低着火温度、最大爆炸压力、最小点火能量(MIE)等爆炸特性参数进行测定,探讨了加热温度、点火延滞时间、粉尘质量浓度、粉尘粒径对粉体燃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聚苯乙烯微球粉尘层在350℃左右时会发生无焰燃烧,且加热温度越高,粉体粒径越小,粉尘层发生着火时所需的时间越短;当粉体质量浓度为250g/m3时,最大爆炸压力达到0.65MPa,质量浓度为500g/m3时,最大爆炸压力的上升速率达90MPa/s以上;随点火延滞时间增加,最小点火能表现出先缓慢减小再急剧增大的规律;随粉尘质量浓度增加,最小点火能逐渐降低,当粉尘质量浓度超过500g/m3后逐渐趋于稳定。
简介:从甲拌磷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JZ1-黏着剑菌(Ensiferadhaerenssp.)。最初,该菌株在24h内对200mg/L甲拌磷的降解率为42.2%。当驯化质量浓度为800mg/L时,JZ1对200mg/L甲拌磷的降解率达到56,3%。以JZ1为出发菌经化学诱变和紫外诱变后获得菌株JZ1-II。JZ1-II对甲拌磷的降解作用明显增加:当盐酸羟胺质量分数为2%时,降解率提高至67.8%;进一步经紫外照射45s,降解率提高至83.2%。气相色谱法测定甲拌磷的降解动态,在JZ1-II的作用下,甲拌磷在12—24h内下降迅速,24h后降解率基本稳定在83%。采用氯化亚锡法测定培养基中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分析甲拌磷的降解途径,甲拌磷的降解过程应为:甲拌磷(O,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首先降解为二乙基磷酸,继而转变为磷酸。
简介:为了解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污泥的热解燃烧行为和动力学机理,利用热蕈差热分析仪,在不同氧气浓度下.对经过不同干燥温度干燥的污泥样品进行热重差热实验。通过分析氧气浓度和干燥温度刘样品热分析曲线的影响发现,干燥温度对污泥样品热分析的影响很小,但氧气浓度对其有明屁的影响;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热分析曲线有规律的向左偏移。在此基础上,提出污泥在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3种物质独立反应的热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在该模型中,3个阶段分别对应3种小同的物质独立反麻。在各种氧气浓度条件下,这3种物质的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廊模型。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3个阶段对应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呈现上升趋势。
简介:对2010年10月和11月北京市区粒径小于2.5pm(PM2,)和2.5~10μm之间(PM2.5-10)的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同时研究了同期的Angstrom指数和散射系数等气溶胶特性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与气溶胶特性参数的逐时日变化明显。PM:,质量浓度在凌晨5时至6时取得最小值,夜间20时至21时取得最大值;PM2.5-10质量浓度则在9时至10时和20时至21时出现双蜂。气溶胶Angstrom指数在下午明显高于上午,最大值出现在16时左右;散射系数高峰出现在17时至18时。2010年10月7—9日出现了显著的灰霾天气,灰霾天气下PM2.5,和PM2.5-10质量浓度均有明显增加。细粒子增多是导致PM25增加和Angstrom指数增大的主要原因。另外,灰疆天气期间散射系数迅速增大,非灰霾天(10月11日)的散射系数只有灰霾天(10月8日)的1.27%。
简介: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脱氮除磷特性.首先SBR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培养出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粒径在1.0~2.0mm,SVI在20~22mL/g,MLVSS/MLSS为91.0%,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为45.32mg/(g·h).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磷酸盐去除率为78%~99%.然后通过控制搅拌机转速研究4种不同剪切力(以剪切应力表示为0.120N/m2、0.151N/m2、0.184N/m2、0.220N/m2)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进程、颗粒污泥形态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剪切力在0.120-0.220N/m2之间时,剪切力越大,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越密实,形状越规则,生物活性越强在一定范围内(0.120~0.184N/m2),剪切力越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越快,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越大但当剪切力为0.220N/m2时,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反而变慢,培养出的较大的颗粒污泥解体,颗粒污泥的粒径反而变小.最后采用逐渐增加进水NH-N负荷的方法诱导具有同步脱氮除磷能力的好氧颗粒污泥,25d后,SBR对NH4+-N、T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89.8%及94.5%.
简介:为比较不同水稻土中镉锏元素化学行为的差异,采用振荡平衡法,通过室内恒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湖南省3种水稻土(红黄泥、灰泥和河沙泥)对镉、铜单一元素以及两元素交互作用下的恒温吸附和解吸规律。结果表明,单一体系下,灰泥对镉、铜的吸附量均大于红黄泥和河沙泥;红黄泥和河沙泥对镉的解吸率大于灰泥;红黄泥对铜的解吸率大于河沙泥大于灰泥;红黄泥和河沙泥镉、铜的吸附值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性最好,灰泥镉、铜的吸附值Langmuir方程拟合度最高;同一种土壤铜的吸附量均大于镉的吸附量,而解吸率相反。在竞争体系下,3种土壤中铜的存在使镉的吸附鲢显著减小,且铜对镉的影响作用随土壤PH值的增加而增强,镉的存在对铜的吸附量影响不大。
简介:将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分别暴露于不同质量比的镉溶液中,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20mg/kg的cd(II)处理会使节杆菌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质量浓度显著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活性物质(TBARS)浓度显著升高;0.2mg/kg的cd(II)处理会使芽孢杆菌中GSH质量浓度、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节杆菌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质量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减少,GSH质量浓度、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TBARS浓度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芽孢杆菌的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CAT活性和TBARS浓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GSH质量浓度和SOD活性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镉处理对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两种菌通过启动不同的抗性系统来抵抗外界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