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Z县岩性圈闭群位于Y市Z县境内。构造处于Z县复向斜拔山寺向斜内,构造形态低缓、断裂不发育,地震资料品质为I类,圈闭储层预测结果可靠。凉高山组二段为主力烃源层段,为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泥页岩发育,厚度大于50m,岩心实测TOC平均值为1.6%(未系统取心),实测Ro平均1.1%。初步评价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综合模式识别、属性分析、阻抗反演,刻画出XX北Z县凉三段岩性圈闭3个,矿权内圈闭面积37.69km2。其中Z县Ⅱ号岩性圈闭面积20.65km2,圈闭资源量为838.21×104t。综上所述,X北凉高山组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Z县Ⅱ号岩性圈闭评价为Ⅰ类已钻岩性圈闭,部署Z井,导眼井预测储层厚度大于15m,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简介:摘要: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茅口-吴家坪组埋藏深(>6000m),井底压力高(>140MPa),最大关井压力达到120MPa以上,平均压井泥浆密度在2.3g/cm3左右,硫化氢含量为微含-中含硫化氢,恶劣的工况,极易导致测试管柱断裂、窜漏、阀件无法打开,封隔器失封,造成测试失败,通过梳理国内外管柱安全设计标准,建立适合四川盆地超深高压含硫气井工况环境的安全系数标准,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施工酸压限压105MPa,环空操作RD阀、RDS阀环空压力,修正极限条件下的抗内压、抗外挤、空气中抗拉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形成适用于超深层海相探井APR测试管柱设计方法,确保了测试井各工况下管柱的安全。
简介:摘 要:结合历史天气资料、地基和高空气象资料,结合空气环境监测资料,系统研究四川地区的冷空气活动特性,探讨其对区域逆温层和空气质量的作用。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平均每年出现的冷空气事件9.6次,其中以春季和秋季最多,强度最大。偏北路径的冷锋数量最多,平均强度也最大,春季和秋天的冷锋数量最多;从西北方向看,冷空气个例数量及强度较大,夏季多于冬季;其中,偏东路径的冷锋数量最少,强度也最小。冷锋经过时,逆温层次数减少,到了冬季又有上升趋势。冷锋过境对大气中的 PM2.5、PM10、SO2、NO2、CO起主导作用,对细粒子的作用大于气体,而随着冷空气的经过, O3,含量有上升的迹象,且与普通冷锋相比,前者具有更好的清除作用。在穿越过程中,偏东路锋对 PM2.5的去除作用最为明显,平均下降了将近50%,但对 PM2.5的去除作用最小。在冷锋经过之后,冷空气的北上过程中,冷空气对大气中污染物的影响仍然明显,使得污染物的含量不断下降。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7月9日~12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这次暴雨环流形势属于“东高西低”型,而500hPa低槽、700hPa西南低涡、850hPa低空切变线的等共同作用,使得暴雨落区在四川盆地西部集中;在整个暴雨天气出现的过程中,四川盆地西部的水汽条件较为充足,同时还有强烈的辐合,促进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形势,使得四川盆地上空的上升运动较为强烈,为暖湿气流的向上输送较为有利,再加上深厚的湿层形成,对于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渭河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北抵渭北低山,平均海拔520米,南北宽30~80km,面积约3.9万km2。盆地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较系统的划分和建立了盆地地层单位、构造格架、岩浆岩期次等,本文以此为基础,在统计盆地内相关物性标本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各地层的相关参数分布范围。
简介:摘要:通过对近10年塔额盆地冰雹灾害过程的统计和分型,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建立强对流天气个例库,分析找出塔额盆地冰雹路径的新变化,总结出冰雹路径新的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制定人影工作方案,合理布置炮点,以期对未来塔额盆地冰雹灾害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报参考,有效的遏制冰雹灾害天气对该州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更加有效的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通过对塔额盆地近10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塔城盆地冰雹路径主要有四条:①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从西北方向入境,经164团→阿西尔乡→阿不都拉乡→166团→167团→168团→165团南区→进入齐吾尔喀叶尔山北部结束。②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从西北方向入境,经163团→塔城市区→喀拉哈巴克乡、也木勒乡→恰夏乡→额敏县上户乡→杰勒阿尕什乡→进入齐吾尔喀叶尔山中部结束。③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从正西偏南方向入境,横穿裕民县北部吉也克乡→额敏县二支河牧场→玛热勒苏乡→进入齐吾尔喀叶尔山南部结束。④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从西南方向入境,沿裕民县巴尔鲁克山径向(西南→东北)→托里县北部呼喀拉盖→多拉特乡→乌雪特乡→进入加依尔山北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