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驱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优化采出液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回注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驱;采出液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驱采出程度(化学驱采出程度均大于20%),采出液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污水处理问题。

  • 标签: 采出液 二元复合驱 回注方式 驱油效果
  • 简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余块压汞样品、260余块铸体及100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渗透储层划分标准,文章将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类4个亚类,4类即渗透层(Ⅰ类)、特渗透层(Ⅱ类)、超低渗透层(Ⅲ类)、致密层(Ⅳ类),其中特渗透层超低渗透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个亚类。

  • 标签: 低渗透 储层 分类 标准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电阻影响,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试油结果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电阻油层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油层电阻降低关键因素;第二对孔隙结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降低,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对水分子吸附作用,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作用大小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对电阻影响程度依次: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电阻油层存在机理分布进行有效解释预测。

  • 标签: 低电阻率油层 黏土矿物 附加导电能力 束缚水饱和度 长61油层 吴起地区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对象,研究了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沉积储层在垂向上分布控制作用。马五1—4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其又可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井区乃至靖边气田马五1—4亚段沉积储层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相在垂向上细微变化,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层在垂向上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储层研究

  • 标签: 层序地层 高分辨率 微相 储层 靖边气田
  • 简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包括花港组﹑平湖组宝石组,西湖凹陷比较重要地层,也是烃源岩较发育层位。因此,前人对西湖凹陷古近系沉积环境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对于平湖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观点。文中通过对西湖凹陷BS-1,CHX-1,TWT-1,DQ-1,PH-1,NB2-1-1等井体古生物化石资料(孢粉﹑钙质超化石﹑介形虫﹑有孔虫﹑盘星藻﹑海相沟鞭藻等)进行研究认为:花港组陆相沉积,有争议平湖组上部陆相沉积,中下部海相沉积,宝石组陆相沉积,并推断古近系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微体古生物化石 孢粉 沉积环境 古近系 平湖组 西湖凹陷
  • 简介:完井方式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产量、净现值、完井成本、完井产能、边底水锥进、储层岩石坚固程度等,各因素间存在着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模糊性。通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模糊层次分析法及非线性模糊矩阵合成算子,改进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模型综合了各种因素,并权衡技术、经济等指标,对完井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求取了最优完井方式隶属度。改进后模型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更为相符,验证了该模型可行性及可靠性,具有评价优势。

  • 标签: 完井方式 模糊层次分析法 非线性 评价 优选
  • 简介:渤海SZ36-1油田具有原油黏度较高、单井注水量较大和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性强、渗透较高等特点,注水开发引起高渗透层岩石结构破坏、突进现象严重,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注入压力、含水采收率评价指标,开展了“堵水+调剖”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水剂优化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堵水剂段塞优化组合为“0.05PV前置段塞(淀粉4%)+0.025~0.075PV堵水剂+保护段塞0.025PV(淀粉4%)+顶替段塞0.05~0.10PV(聚合物溶液,CP=1500mg/L)”,调剖剂溶液组成段塞组合为“0.05~0.10PV调剖剂(Cr3+聚合物凝胶,CP=3500mg/L)”。随着储层非均质性原油黏度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这表明“调剖+堵水”联合作业措施具有较强油藏适应性。

  • 标签: 堵水调剖 参数优化 油藏适应性 物理模拟 渤海SZ36-1油田
  • 简介:时深转换作为联系地震地质桥梁,地球物理研究一大热点.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对时深转换要求逐渐提高.渤海Q油田目的层明下段曲流河沉积,具有典型幅度构造特征,且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具有明显低速异常特征.这两方面特征增加了该油田时深转换研究难度.针对常规速度建模方法缺陷不足,提出了种子点约束空间插值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及地质分层,来确定低速异常带分布;然后根据速度异常量大小,在低速异常带范围内设置种子点并结合井点处速度,进行空间约束插值,进而建立速度场并用于时深转换.从实际钻井情况来看,该方法预测精度较常规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并取得了良好实际应用效果.

  • 标签: 时深转换 低幅度构造 速度异常 种子点 空间插值
  • 简介:研究并分析了地震波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对地面地震、井地震及井间地震这3种地震观测方式采集数据进行偏移成像适用性。含不同倾角速度模型Marmousi速度模型,合成了对应观测方式若干共炮点道集,并进行了逆时偏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方法适用于这3种地震观9n,4方式,且均能获得较好成像效果.通过低频噪声压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其中,地面地震观测方式须对直达波折射波波场进行精细切除.井地震井间地震观测方式则须保留初至波波场(下行直达波),才能不破坏反射透射这种波场之间能量转换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刻画地质构造细节特征。

  • 标签: 地面地震 井中地震 井间地震 逆时偏移 噪声压制
  • 简介:目前细分注水界限油藏地质静态参数为主,已不能满足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要求。综合考虑油藏动静态因素对细分注水影响,建立特高含水后期细分注水级段数优化模型。研究表明,3级4段最优层段分级策略,且段内剩余油饱和度级差应控制在1.2以内。将饱和度级差划分为1.00~1.05,1.05~1.10,1.10~1.15,1.15~1.20共4个范围,建立3种不同模型,分别优化了段内渗透级差、小层个数砂岩厚度界限,并对界限标准进行了公式回归。结果表明,层间剩余油饱和度级差越大,细分注水界限标准越苛刻。该研究结果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细分注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细分注水 技术界限 剩余油饱和度差异 特高含水后期 胜利油田
  • 简介:阿尔凹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窄相带及相变快沉积特征,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现象十分明显,渗透性砂体分布复杂,有利储层分布范围难以确定,严重影响储量精确计算。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联合反演技术,对该凹陷储量上交区块渗透性砂体开展精细储层预测,搞清了渗透性砂体厚度变化规律及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达到了储量计算所需精度要求,计算探明储量提供了重要参数依据。实际应用证明,采用联合反演技术预测渗透性砂体精度较高,可以满足油田储量计算需求。

  • 标签: 砂体 渗透性储层 拟声波反演 储层参数反演 阿尔凹陷
  • 简介:塔河油田6区7区奥陶系次生碳酸盐岩溶蚀孔洞储层极其发育.无论溶蚀孔洞储层内部包含流体与否,纵波阻抗都表现阻抗特征,所以叠后反演得到单一纵波阻抗并不能有效识别流体.叠前同时反演能够获得除纵波信息外横波信息,纵横波信息联合更有利于对流体进行区分.将叠前同时反演应用到塔河油田6区7区,得到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及纵横波速度比(vp/vs)等弹性参数,经过岩石物理分析,最终选取纵波阻抗vp/vs交会可划分出含油储层含水储层,从而得到该区流体分布特征.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信息吻合度达到72.7%,反演可靠性较强.

  • 标签: 碳酸盐岩 溶蚀孔洞 流体识别 叠前同时反演 纵横波速度比
  • 简介:为了查清储层发育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手段,结合测井、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塔顺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裂缝为主,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储层;一间房组储层基质孔隙度最小值0.20%,最大值3.90%,平均值1.52%;渗透最小值0.003mD,最大值5.84mD,平均值0.62mD,储层基质物性较差,发育Ⅲ类储层为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溶蚀(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最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岩溶)作用破裂作用均是主要建设性成岩作用。

  • 标签: 一间房组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 简介:为了深化准噶尔盆地南缘阜康—乌鲁木齐段非常油气资源认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样品分析测试等对上二叠统芦草沟组非常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构成非常油气储层岩石类型有3种,分别为粉砂岩为主细粒沉积岩、黏土岩为主细粒沉积岩及碳酸盐岩;芦草沟组上段、中段下段炭质细粒沉积岩密度分别为2.3~2.8g/cm3,2.3~2.4g/cm32.4~2.5g/cm3。炭质细粒沉积岩密度TOC含量具有较好负相关性,孔隙度0~2%为主,渗透0~0.1mD为主,比表面积0.1~0.5m2/g及1.0~2.0m2/g为主。芦草沟组非常油气储集空间类型由纳米—微米级微孔2期构造缝隙构成。

  • 标签: 细粒沉积岩 储层 芦草沟组 非常规油气 准噶尔盆地南缘
  • 简介:储层岩性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基础.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典型井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及测井资料详细分析,总结了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性,再应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结构及构造,其中自然伽马、密度和声波时差对火山岩岩性识别较有利3种测井资料.利用GR-Rt/AC交会图可有效区分火山岩沉积岩,在此基础上根据GR-DEN交会图GR-AC交会图可区分出火山岩类型,最后结合成像测井图(FMI)可进一步识别火山岩结构及构造特征.

  • 标签: 火山岩 测井响应 岩性识别 测井交会图 成像测井 准噶尔盆地
  • 简介: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泥质、钙质、物性3类隔夹层,其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该区隔夹层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为辅,主要受沉积控制,同时也受后期成岩作用断裂构造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隔夹层较差孔渗性封堵性影响油水在储层分布,易形成油水同层现象。

  • 标签: 隔夹层 油水分布 测井识别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随着岩性圈闭勘探深入,常规物源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根据“动态物源”概念,建立了精细刻画“动态物源”系统研究方法,丰富了物源分析方法体系。该方法从层序界面识别、体系域划分等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结合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条件约束,利用地层定量回剥技术恢复不同体系域沉积初期古地貌,并通过刻画各体系域沉积初期物源区面积来判断物源供给量相对大小,从而达到预测储层发育位置目的。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东南部陵一段进行了应用,发现该区域在低位体系域时期发育面积较大局部物源,它所提供砂体,形成了较大规模扇三角洲岩性圈闭,该圈闭成藏条件较好,有望成为崖南凹陷岩性圈闭勘探突破目标。

  • 标签: 动态物源 层序地层学 古地貌分析 储层预测 崖南凹陷 琼东南盆地
  • 简介:为了阐明Muglad盆地Fula凹陷AbuGabra组沉积砂体分布特征,明确Fula凹陷中央转换带对岩性油藏勘探意义,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识别典型地震层序单井层序边界,将Fula凹陷AbuGabra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SQa1~SQa5。在层序格架建立基础上分析地层厚度分布特征,认为Fula凹陷AbuGabra组西南厚、东北薄,这种格局形成位于Fula凹陷中部中央构造转换带关系密切;中央构造转换带影响了AbuGabra组沉积时期盆地结构、古地貌、沉积相带层序内部充填,进而影响了Fula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目标的优选。研究表明,中央转换带北段西侧扇三角洲浊积体,以及东侧三角洲、南段东侧辫状河三角洲及其前端浊积体、滨浅湖滩坝可作为油气勘探优选目标。

  • 标签: 层序地层 构造转换带 勘探目标 Abu Gabra组 Muglad盆地
  • 简介:聚驱相对渗透曲线油田聚驱开发指标计算预测重要资料。文中建立了基于油水两相流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Carreau模型基础黏弹性聚合物驱微观渗流过程。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水驱、聚驱渗流过程,得到了水驱聚驱相对渗透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变化趋势相吻合,验证了采用孔隙网络模型预测聚驱相对渗透曲线有效性。结果表明:孔隙网络模型能充分体现毛管压力作用,在相同水饱和度下,聚合物驱相对渗透低于常规油/水水相相对渗透,聚合物驱残余油饱和度比常规水驱,说明采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聚驱相对渗透曲线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孔隙网络模型 相对渗透率 Carreau模型 黏弹性 微观模拟
  • 简介: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下降可达20%。

  • 标签: 复模态 砂砾岩 聚合物驱替 剩余油 冲积扇 克拉玛依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