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海坛岛是福建沿海岛屿风沙侵害严重典型地区,选择海坛岛古风沙(老红砂)、现代风沙、周边海滩砂与闽江河口沙进行对比研究,对各类泥沙做了粒度分析、矿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分析以及稀土元素示踪分析,对比各类泥沙理化特征,判别泥沙源汇关系。研究表明:海坛岛老红砂、现代风沙与闽江河口沙关系密切,与海滩砂、大陆架砂关系疏远。海坛岛风沙主要来自闽江河口沙;海滩砂可能来自远源闽浙沿岸流泥沙或大陆架砂。在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与现代暖湿气候影响下,闽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坛海峡和海坛岛沿岸,在季风搬运下形成老红砂和现代风沙同处沿岸沉积。

  • 标签: 海坛岛风沙 闽江河口沙 东北风搬运
  • 简介:在阐明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物质产业群资源与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经济可行;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问题、重点考察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标签: 生物质能 生物质工程产业 福建发展目标 对策
  • 简介:土壤活性有机碳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又是土壤养分循环主要驱动力。2013年5~10月中旬,在吉林省辉南县孤山屯泥炭沼泽中,对瘤囊薹草(Carexschmidtii)—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群落、薹草(Carexspp.)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群落泥炭沼泽0~40cm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中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92.40~478.96g/m^3范围内变化,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泥炭沼泽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20~40cm深度土层中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在48.45~348.88g/m^3范围内变化,在20~40cm深度土层,各采样日都是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量碳质量浓度相对最大,其它依次为薹草群落、瘤囊薹草—小叶章群落;各植物群落泥炭沼泽0~20cm和20~40cm深度水中可溶性有机碳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99~53.69mg/L和22.20~66.71mg/L;6个采样日,薹草群落和薹草—柳叶绣线菊群落泥炭沼泽0~20cm深度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大于20~40cm深度土层,而薹草群落泥炭沼泽20~40cm深度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上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对数与可溶性碳含量对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氮磷比、硝态氮含量和水位,水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主要影响因素是总氮含量、总磷含量和0cm土壤温度。

  • 标签: 泥炭沼泽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孤山屯
  • 简介:研究了盐城潮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盐蒿(Artemisiaschrenkiana)、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和淤泥光滩4种湿地对N、P营养物质截留效应.在所选取4种湿地中,分别采集了水、土壤和生物样;水样总氮(TN)、总磷(TP)用过硫酸氧化还原法测定,土壤和生物样TN、TP分别用凯氏定N法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污染程度水源灌溉下芦苇湿地,其截留N、P效果差异显著.其中,黄沙港不定期污水灌溉芦苇湿地每年平均可截留TN0.095t/hm^2、TP0.026t/hm^2;而采取三灌三排方式用河水灌溉新洋港芦苇湿地每年可分别截留TN0.030t/hm^2、TP0.001t/hm^2.比较盐蒿、互花米草和淤泥光滩3种湿地每年对湿地水中N、P截留效果,淤泥光滩效果最差,仅截留TN0.385kg/hm^2、TP0.042kg/hm^2;互花米草效果最好,分别截留TN220.660kg/hm^2、TP36.754kg/hm^2.尽管互花米草生物量大于芦苇,但其截留效果仍低于芦苇湿地(芦苇1a收割1次).

  • 标签: N、P营养物质 截留 盐城潮滩湿地
  • 简介:2009年4月22日、6月23日、8月31日和10月31日,在白洋淀鸳鸯岛、北田庄和圈头村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台地3个垂直剖面(0~10cm、10~30cm和30~60cm)上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季节土壤理化因子和4种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0~10cm表层土有机质含量都在70g/kg以上;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各采样地0~10cm表层土壤全氮含量为2.04~3.41g/kg,全磷含量为0.71~1.14g/kg。3块采样地0~60cm土壤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分别为0.53~28.56mg/g、0.44~2.36mg/g、1.62~12.18mg/g和8.07~172.65μg/g,表层土壤具有较大酶活性。芦苇台地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 标签: 白洋淀 芦苇台地 土壤酶活性 理化因子 特征
  • 简介:在河蟹养殖塘边上构建了多级串联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其对河蟹养殖尾水中总氮和总磷净化效果,以及尾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沿程衰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7月1-6日,该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总磷含量去除率分别为87.03%和77.21%,说明该人工湿地能有效处理养殖尾水中氮、磷污染物。位于人工湿地系统前端湿地单元对总氮和总磷去除起主要作用。随着水力负荷提高,其对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减小。在建立总氮和总磷含量与水力负荷沿程衰减模型中,总氮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衰减模型,总磷最佳拟合模型为二次多项式模型。

  • 标签: 养殖尾水 表面流人工湿地 沿程衰减模型 水力负荷
  • 简介:利用2015年7682(167×46)景MODISL3级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对全球面积〉25km^22446个湖泊(总面积为1.43×10^6km^2),提取湖泊表面温度信息,在经纬度、气候带、海拔、土地利用四个维度上,开展夏季全球湖泊表面温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夜间,低纬度热带、高温炎热赤道气候带、海拔0m以下、人造地表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3.55℃、23.89℃、21.85℃、21.15℃,高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夏季夜间,高纬度寒带、终年寒冷极地气候带、超高海拔、冰川积雪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8.17℃、7.17℃、8.99℃、6.39℃,低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整体上,全球湖泊表面温度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明显纬度分异规律,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下垫面和湖泊水体性质不同,个别湖泊表面温度不同于同纬度其它湖泊。对全球4个显著差异区内24个湖泊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美洲中南部地区,导致夏季其沿海湖泊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湖泊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性质;在非洲东北部地区,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影响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性质;在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性质。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夏季气温格局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主导因子(白天:R^2=0.85;夜间:R^2=0.94);在非地带规律中,海拔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格局另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MODIS 表面温度 湖泊 全球 夏季 遥感
  • 简介: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和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土壤和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 标签: 植物群落 碳含量 酶活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IPCC2014综合报告指出亚热带地区降雨将会减少,这会对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怎样影响引起极大关注。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200年生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在实验样地布设原位隔离降雨实验,共设置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和对照3种处理。2017年4月对不同处理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对隔离降雨响应。结果表明:隔离降雨(30%和60%)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总氮(T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但对10~20cm土层影响较小。隔离30%降雨处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比隔离60%降雨处理增加了20.73%和15.71%;10~20cm土层土壤中各处理之间MBC含量及MB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TN和MBC是促使0~10cm土层酶活性发生变异主要因素,其解释度分别为43%和16.5%;1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主要因素是MBC,其解释度是58.1%。2个隔离降雨处理均增加0~10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却降低了10~20cm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 简介:选择典型亚热带稻-麦轮作农田,比较不同施加量玉米芯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CO2排放影响,并结合同位素分析研究了生物质分解程度及其在水作影响下田间存留量。结果显示,施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速率。δ^13C数据表明,生物质炭在施加初期被快速分解,对土壤CO2排放短期贡献率可达35.95%,但一个生长季后分解微弱;生物质炭在水田中流失明显,一个轮作周期后田间存留率为17.33%-36.50%。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提升亚热带水一旱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并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

  • 标签: 生物质炭 Δ^13C 土壤碳库 土壤CO2排放 水旱轮作 农田生态系统
  • 简介:于2013年9月,在小兴凯湖湖区入湖口、农田排水渠、湖心、主要景观区和人口密集区布设14个采样点,选取10项水质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水质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及插值,以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开流、857农场抽排干和兴凯湖农场31队采样点水质最差,新开口和东北泡子采样点水质最好;水体污染水平空间变异特征明显。人类活动是影响小兴凯湖水质空间变异主要因素,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废物输入湖中氮、磷和有机物是主要污染源,旅游业对该湖水质影响强度逐渐加大。

  • 标签: 水质 污染 空间异质性 小兴凯湖
  • 简介: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约有自然和人工湿地96180km2,这些湿地按成因分为断层陷落积水成湿地,冰川湖湿地,地下水浅出湿地,灌溉退水湿地和人工湿地.栖息着《湿地公约》规定水禽142种,占我国水禽种数54.8%,其中繁殖种类74种,占52.1%.列入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26种,占18.3%,占我国列入保护名录水禽种数50.0%.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2种,占8.4%;列入《中日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协定》84种,占59.2%.荒漠地区湿地对水禽迁徙、繁殖、越冬有着特殊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改变,尤其气候变干旱和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荒漠地区湿地存在,对水禽物种多样和种群数量产生了强烈影响.应加强荒漠地区湿地保护.

  • 标签: 人工湿地 水禽 湿地保护 野生动植物 人类活动 公约
  • 简介:试论福建省降水量不均匀谢皎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一、前提福建省东临面积最大海域──太平洋,西靠面积最大陆域──欧亚大陆。境内地形多样,降水量在在空上呈现出明显不均匀。由于地形对降水再分配、在全省范围内可划出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

  • 标签: 降水量分布 不均匀性 境内地形 欧亚大陆 水分条件 农业气候资源
  • 简介:依据红树林生物海岸资源和生态特点,通过分析近岸围填海对红树林生态影响主要因子和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构建红树林生物海岸围填海适宜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红树林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为分层指标,确定分层指标的权重以及各项指标的标准和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分级围填海适宜为IHI〈0.75为Ⅰ级,可以实施围填;IHI=0.75~1.2为Ⅱ级,限制围填,IHI〉1.2为Ⅲ级,严禁围填.并就红树林海岸围填海适宜分级提出红树林资源限制指标以及评估方法应用.

  • 标签: 红树林 围填海评估 评价指标体系
  • 简介:2014年7月、10月和2015年1月、4月,对会仙湿地鱼类多样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采样。在会仙湿地共鉴定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优势种为鲫(Carassiusauratu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giurinus),2014年7月优势种为高体鳑鲏(Rhodeusocellatus)和叉尾斗鱼(Macropodusopercularis),2014年10月优势种为鲫,2015年1月优势种为鲫和短须鱊(Acheilognathusbarbatulus);2014年7月与2014年10月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2014年7月,湖泊与河流中鱼类物种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差异显著(p〈0.05);鱼类群落相似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鱼类群落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p〈0.05);2014年7月,湖泊中鱼类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都比河流中少,而2015年1月,这些指标都是河流中较大,可以推测,会仙湿地鱼类在7月多在河流中生活,1月则多在湖泊中生活。

  • 标签: 鱼类 生物多样性 会仙湿地
  • 简介:对洪河湿地主要植被类型物种多样特征、土壤性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灌丛草甸-岛状林序列,物种丰富度呈逐渐增加变化格局,物种多样、均匀度呈先下降后上升格局,优势度呈先上升后下降格局;而土壤性质特征则呈不规则变化格局。植物物种多样与土壤性质之间只有均匀度与速效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其他均无显著相关。这说明在洪河湿地,土壤性质不是决定上述序列植被类型物种多样主要因素,而土壤速效氮含量是影响物种均匀度关键因素,同时,对其他物种多样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表层土壤 植被类型 湿地 洪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中国具有丰富湿地资源,但湿地退化十分严重。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国家林业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湿地生物多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实施,旨在使湿地保护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和行动常规考虑内容,提高公众保护湿地意识。通过建立高效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形式多样措施,如政策立法、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来推动湿地保护主流化。该项目取得已一系列成果,表现在:推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湿地保护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合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湿地数据信息交流共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政府和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示范先进湿地管理模式;通过管理能力建设,推动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保护主流化进程,政府和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 标签: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合理利用 项目 经验
  • 简介:为了探究湿地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根内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组成多样与生态学意义,以北京市密云段白河人工湿地香蒲根为研究对象,采用LB培养基、R2A培养基、YG培养基联合分离培养方法,研究香蒲根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及其在不同培养基环境下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不同培养基细菌群落丰富度看,LB培养基(152株有效菌株,12个菌属,29个菌种)分离香蒲根内生细菌效果相对较好,R2A培养基(68株菌株,9个菌属,23个菌种)和YG培养基(85株菌株,10个菌属,19个菌属)分离内生细菌效果相差不大。从不同培养基优势类群组成结构看,从3种培养基中分离内生细菌都属于g-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类群,并且在LB培养基、R2A培养基和YG培养基中最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7株)、拉恩氏菌属(Rahnella)(17株)和拉恩氏菌属(34株)。从不同培养基分离菌株功能特征,在LB培养基中,参与除碳(3.95%)、重金属(15.13%)和有机污染物(8.55%)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R2A培养基中,参与除磷(10.29%)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在YG培养基中,参与除氮(76.47%)菌株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分别在YG培养基(10.59%)和R2A培养基(13.24%)中分离到较多抑制病原菌菌株和致病菌。

  • 标签: 香蒲根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 简介:指出生态补偿标准关键或实质是空间选择与分配问题,并根据国内生态补偿项目运行独特环境,围绕补偿效益这一内在目标,分析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与分配重要;论述与比较了国际与国内相关研究动向;结合一个生态公益林补偿配置研究框架,指出了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空间优化配置解决方向.

  • 标签: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空间配置 生态公益林
  • 简介:2011年9-11月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对邛海湿地境内5个采样点进行蝗虫(OrthopteraAcridoidea)采集,共获标本1280个,采集到蝗虫隶属于3科12种。其中,花胫绿纹蝗(Aiolopustamulus)、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和疣蝗(Trilophidiaannulata)为优势种。5个采样点中,梦里水乡蝗虫物种数最多,其他依次为焦家村、核桃村、小渔村和青龙寺。就蝗虫个体数而言,各采样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焦家村和小渔村蝗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蝗虫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指数在核桃村都最高,在小渔村和青龙寺最低。蝗虫优势度指数在梦里水乡最高,其次为焦家村和核桃村。蝗虫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各采样点间差异较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各采样点间各指数差异不显著。相似分析结果显示,小渔村和焦家村达到极相似水平,青龙寺和焦家村、核桃村和小渔村之间相似系数最低。生境分析表明,邛海湿地中农田生境更适宜蝗虫生长和繁殖。水分、植被和产卵地是影响邛海湿地蝗虫种类重要因素。

  • 标签: 蝗虫 物种多样性 邛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