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接地是雷电防护工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剂是降低接地电阻值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接地剂的种类、机理,对如何选择、使用剂及有效发挥剂的效果提出具体意见。

  • 标签: 降阻剂 降阻机理 降阻效果
  • 简介:1概况2007年6月18-22日,本人得到STATME(StabilityoftheAtmos-phereoverEurope)项目的资助,赴波兰罗兹大学参加“SummerSchoolonStatisticalDownscaling”培训。

  • 标签: 培训 波兰 降尺度 统计 OVER
  • 简介:*通过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影响平凉地区的一次特大冰雹天气过程。认为夏末初秋弱冷锋或切变线亦可造成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并讨论了我区冰雹的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

  • 标签: 冰雹个例 雷达回波 分析
  • 简介:冰雹是一种比雷暴更严重的强对流天气现象。它对飞行、停场飞机产生直接危害,因此冰雹的准确预报在夏季气象保障中有重要意义。银川地区夏季雹概率很小,预报难度较大。本次雹(1992-08-27)是银川机场建站以来,强度和持续时间最大和最长的一次。20∶0...

  • 标签: 不稳定能量 降雹天气过程 分布图 强对流天气 银川地区 对流性天气
  • 简介:甘泉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洛河贯穿全县,由于河水多年冲击,河床抬高,从而形成了一条长约100km的较阔川道。县境内与洛河相勾通的4条较大支流(雨岔河、北沟河、劳山河和东沟河)构成了4条大的沟道。这种特有的地形地貌为雹云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

  • 标签: 甘泉县 低温型 冰雹预报 单站要素 强对流天气 环流形势
  • 简介: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4月29日西昌一次雹过程进行催化数值模拟,根据碘化银的催化时间、催化高度、催化用量和催化方式开展一系列防雹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催化位置及催化方式,可以达到最佳防雹效果;通过对催化例和未催化例的冰雹形成机制对比分析得出,在播撒碘化银后,激发了"有利竞争",雹块不能长大;霰胚的减少及冰雹碰并云水的减少,导致雹减少。

  • 标签: 人工防雹 AG I 催化试验 数值模拟
  • 简介:开展了基于嵌套的全球模式MIROC和区域气候模式WRF的动力尺度模拟试验,检验该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性能,得到以下结论:全球气候模式MIROC和WRF都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下文简称气温)分布。WRF模式对气温场的描述更为细致,模拟出了四川盆地高温和中国最北方区域的低温。两个模式总体上对南方降水模拟好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MIROC模式模拟的年平均和各季节降水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在0.79~0.83之间,表明它对降水的模拟较好。WRF模式模拟的降水空间分布好于MIROC模式。MIROC模式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虚假降水中心,WRF能有效改进该地区降水的模拟。两个模式对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均较差,WRF模式相对MIROC模式有一定改进。

  • 标签: 动力降尺度 地表气温 降水 年际变率
  • 简介:兰州地区雹天气的500hPa形势分析王学良杨小玲付朝(兰州市气象局730020)收稿日期1995-09-01冰雹天气生消快,范围和概率小,危害却很大,一直是预报的难点和重点。500hPa高空图作为基本的预报工具,对冰雹天气影响系统有一定反映能力。本...

  • 标签: 兰州地区 形势分析 500hPa 冰雹天气 降雹 对流天气
  • 简介: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预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 标签: 对流层顶 高度 温度 气候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层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层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层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层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层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层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层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层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层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温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对流层顶 统计学 时空分布 气象资料
  • 简介:利用2001年—2006年青海省的7个探空站的资料,将青海省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一个探空站的资料,根据2001年-2006年青海省56个气象站的冰雹历史个例,分析了冰雹过程环流背景和每个区域的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每个区域探空站的08时的k指数,得出这7个分区发生雹天气时本区域内的探空站08时的k指数的特点,在做青海省的雹预报时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青海省 降雹天气 K指数
  • 简介:基于CORDEX计划的试验设计,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全球模式FGOALS-g2在RCP8.5情景下的预估结果进行动力尺度,预估了南亚地区未来近期(2016~2035年)和远期(2080~2099年)的夏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未来两个时段的气候变化空间分布类似,只是远期的变化幅度更大。具体表现为:高低空急流减弱,低空急流中心向北移动。南亚地区整体降水减少,但其北部降水显著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频率的控制,且降水频率随强度分布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降水的未来变化特征与水汽输送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在区域模式中,受低空急流减弱和北移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弱,对应降水减少。而在全球模式中,虽然季风环流也在减弱,但可降水量增加起主导作用,使得预估的水汽输送增强、降水量增加。

  • 标签: 动力降尺度 南亚夏季气候 气候变化预估 水汽输送
  • 简介:本文介绍了统计尺度法(Downscaling)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了基于EOF(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分析的尺度方法,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的北半球雨季500hPa高度场和850hPa湿度场预报产品,采用基@EOF分析的尺度方法对福建省的雨季降水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表明用尺度法预测福建的雨季降水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技巧,在业务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EOF分析 降尺度法 雨季降水预测 福建
  • 简介: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美国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FS)、日本气象厅(JMA)3个中心3~96h预报时效的降水量预报资料,以及浙江省1957个高密度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统计尺度处理。首先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插值后的预报结果进行尺度订正,然后把3个数值预报的尺度结果进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最后得到多模式集成的降水量预报场。结果表明,统计尺度订正后的预报结果比直接插值更加准确,多模式集成的预报效果优于单模式结果,其改进效果随预报时效的延长减小。

  • 标签: 降水量预报 统计降尺度 多模式集成
  • 简介:2018年5月21—26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赴西班牙特内里费参加第9届国际沙尘暴和尘会议,来自30余个国家的近200位科研人员就沙尘与气候变化、沙源地及其变化、沙尘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等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与讨论。国际沙尘暴和尘会议是世界气象组织(WMO)下属的沙尘暴预警评估系统(SDS—WAS)项目,自2002年开始陆续在韩国、日本、中国、蒙古、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成功举办过8次。

  • 标签: 沙尘暴 西班牙 会议总结 降尘 国际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对1959--1998年巴彦淖尔市雹成灾实况进行等级划分,分为1、2、3级即重灾年、中等灾年、轻灾年。利用1958--1997年太阳黑子数资料,找出前一年太阳黑子数年变化趋势与当年雹等级对应关系的10年周期、12年周期及历年的变化规律,从而建立了3种预测雹等级的方法。然后将前一年的太阳黑子数变化趋势代入3种预测方法中,得出当年雹等级的3种预测结果,最后将3种预测结果进行集成处理,得出巴彦漳尔市雹成灾等级。

  • 标签: 太阳黑子数 变化趋势 降雹等级
  • 简介: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拥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地理环境及生态系统,同时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于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是敏感的、脆弱的,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通常,区域或局地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需要对气候模式输出或再分析资料进行尺度以获得更细分辨率的气候资料。近年来,大量验证统计尺度方法在各个地区能力的研究见诸文献,然而在哈萨克斯坦地区验证统计尺度方法的研究非常少见。本文使用了岭回归的方法对哈萨克斯坦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进行了统计尺度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前30年数据和岭回归模型建立大尺度预报因子和观测资料的统计关系可以较好地预测后20年的月平均气温,预测能力在各站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地形复杂的站点预测效果较差,夏季预测结果好于冬季;此外,将哈萨克斯坦地区平均来看则与观测数据相吻合。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统计降尺度 岭回归 月平均气温
  • 简介:基于降水与地形起伏之间的非平稳关系,结合有限的观测降水数据,利用GWR回归模型,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TRMM3B43降水资料进行尺度和校准,最终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km×1km的降水量分布数据并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1)考虑地形起伏和降水空间非平稳性的GWR模型,提高了贵州喀斯特山区TRMM3B43遥感降水资料的空间分辨率和准确度。(2)不同时间尺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在与观测降水的相关统计中,TRMM尺度降水具有较TRMM3B43降水更高的统计精度和更小的误差,更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该尺度算法在贵州降水较少的时间尺度更加接近真实值。(3)当TRMM3B43可以被重采样的地形起伏度(RDLS)进行准确预测时,TRMM3B43的精度是GWR尺度算法中的主要误差源;当区域的降水与地形起伏弱相关或无关时,应考虑引入其他影响降水的空间变量来修正这一空间非平稳性关系。

  • 标签: GWR 贵州 喀斯特山区 TRMM 降尺度 空间非平稳性
  • 简介:利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42a辽宁南部(大连)和北部(沈阳)第一对流层高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2a,辽宁第一对流层高度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和年呈下降趋势,南部地区降幅明显大于北部;多年平均值的年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各个季节南部高度值普遍高于北部;年际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除冬季外,南部大于北部;发生气候突变的时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周期变化特征时空差异较大。

  • 标签: 第一对流层顶 高度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