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事业发展与信息研究室(以下简称信息室)的职责是为中国气象局党组及有关职能机构提出包括科技政策、专项计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决策咨询服务;为行业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的科技咨询与信息服务;收集国内外气象及其相关领域有关信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供重要决策建议:负责气象软科学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开展气象软科学及相关科学项目的研究;组织编辑出版《气象软科学》;负责气象行业标准化研究工作,具体负责气象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的研究、标准编制、审查、咨询以及档案管理等任务。为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发挥信息室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广大气象工作者研究、交流和探讨气象事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事业发展与信息研究室网站(http://edu.cma.gov.cn/info_unit/)在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远程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05年5月正式开通。该网站在第一时间提供信息室主持编辑的出版物《气象软科学》和《咨询报告》电子版,还结合信息室职能开辟了“研究动态”、“事业发展、”“海外气象”、“信息研究”、“专题特写”、“讲座”、“气象标准化”和“资料库”等栏目(表1),
简介:近年来,我省大多数台站在测报业务中使用电脑,配备电脑的同时也配备了空调机。空调机是一大冷源,同其他热源一样,对气压观测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有明确规定,气压表切勿安装在热源附近。因为气压表中水银的热容量比附温表球部热容量大很多,两者对温度变化的感应不同,附温表比气压表快得多。这样附温表的读数就不能准确反应气压表对温度的变化。根据浙气技9001的说明,当温度变化每小时1℃,会导致±0.02~0.03hPa的误差。而使用空调能使温度10分钟降低1℃,每小时可降低3℃~4℃,所以使用空调将会产生一定误差,并使附温读数失去原有的意义。
简介:通过构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和降雨强度指数,最终建立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模型,将全省按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区域。借助ArcGis平台,用栅格数据模型(Raster)来表现评价因子的地理分布,进行深入的空间分析和处理。
简介:利用NECP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卫星TBB资料、榆林多普勒雷达以及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榆林城区短时突发性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产生的,副高外围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带来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和雷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雨团和多个γ尺度强对流雨团;0~6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中低层强辐合,为短时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境场;地面图上干线触发了暴雨的产生.中尺度辐合的维持,使得飑线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雨团,tBB〈-60℃区域与短时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级最优Z-I反演降水估测产品能更好地反映中尺度对流性降水的量级,对预报员判别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
简介:利用NCEP分辨率1°×1°的再分析、常规气象观测和FY-2E红外云图资料,对2013年11月24—25日引发黄渤海大风的入海气旋发生与发展的动力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黄渤海大风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不稳定小槽东移加深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中发生的。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在气旋初始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在气旋爆发性发展阶段,低层温度平流显著加强,冷锋锋区的斜压性增大;高层正位涡中心向对流层中下层延伸,与低层位涡大值区上下相接。黄渤海大风区上空有较强的超低空非地转气流,Q矢量的强辐合和辐散区集中在气旋的周围。高空急流出口的北侧辐散区叠加在低空急流的气旋性辐合区,这种高低空急流耦合结构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原因。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造成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动量下传对此次黄渤海大风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