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加强专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物病原真菌学》课程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专业思想的培养与教育;(2)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4)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5)科研水平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 标签: 真菌学 教学优化 专业教育 《植物病原真菌学》 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
  • 简介:运用液体深层培养法,采用不同pH值、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适宜pH值为5.0~6.5,葡萄糖、蔗糖、乳糖和纤维素是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适用碳源;黄豆、麦麸、酵母膏和蛋白胨等为适宜氮源;其中以黄豆浆作为氮源,蔗糖作为碳源,初始pH5.0为最佳条件组合。

  • 标签: 菌核侧耳 液体培养 菌丝体
  • 简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黑木耳ISSR-PC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聚酶链反应)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Taq聚合酶,Mg2+,模板DNA,dNTP及引物)4个水平进行优化筛选,确立了适合黑木耳ISSR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20μL),通过梯度PCR试验筛选得到相应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

  • 标签: 黑木耳 ISSR-PCR 正交设计 梯度PCR
  • 简介:S-NU-3-2菌株是对源自药用植物黄檗的内生真菌S6进行诱变获得的小檗碱产量比出发菌株有明显提高的突变株,本研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期进一步提高其产量,为开发利用真菌发酵生产植物活性成分的新途径奠定基础。以菌丝生长和小檗碱产量为指标,筛选出了适宜该菌株发酵的基本培养基、碳源、氮源、光照和培养温度,并经进一步的正交试验优化,得出该高产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豆芽汁基本培养基含蔗糖3%,酵母膏0.2%,pH7.0,温度26℃,全光照培养。与初始培养条件相比,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该菌株的小檗碱得率提高了47.2%,菌体生物量提高了24%。

  • 标签: 内生真菌 高产突变株 黄檗 小檗碱 培养条件优化
  • 简介:以马铃薯葡萄糖综合培养基(PDP)为基础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杏鲍菇菌丝体多糖发酵条件,对接种量、摇床转速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一浓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接种量为每瓶1块直径为1cm的菌块,转速为140r/min,培养时间为8d。此时杏鲍菇菌丝体多糖含量最高,为75.1mg/g。

  • 标签: 杏鲍菇 多糖 培养条件 正交试验
  • 简介:优化蛹虫草菌的液体培养条件,对蛹虫草菌丝体进行液体摇瓶培养.以干菌丝体得率为指标,对影响发酵产量的重要因子设计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扩大培养,检测此时菌丝体中虫草素及虫草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v/v),发酵初始pH7.0,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96h.扩大培养后,测得菌丝体中虫草素的含量为51.785mg/100g,虫草精多糖含量为1.92g/100g.

  • 标签: 蛹虫草菌 液体发酵 条件优化 高效液相
  • 简介: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金针菇多糖热水浸提的最佳工艺,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金针菇多糖(FVP),研究标记多糖的体外稳定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优化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液料比41∶1(mL∶g)、提取温度92℃、提取时间3h,金针菇多糖的提取率为4.87%;通过还原胺化反应实现了金针菇多糖的FITC标记,FITC的取代度为0.90%,在24h内标记的金针菇多糖体外稳定性良好,且不影响FVP的抑瘤活性。

  • 标签: 金针菇多糖 提取 响应面 异硫氰酸荧光素 稳定性
  • 简介:《菌物研究》编辑部现已全面采用网上在线投稿,编辑部不再接收邮寄纸稿和电子信箱投稿。投稿时,请您登陆菌物研究主页http://jwri.jlau.edu.cn,点击“作者投稿”,注册您的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登陆。

  • 标签: 投稿 菌物 在线 系统 电子信箱 HTTP
  • 简介:以悬钧子皮下盘菌等总基因组DNA为皮下盘菌属(HypodermadeNot.)及其近似类群RAPD体系优化的模板,对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等反应体系以及退火温度和时间、延伸时间、循环次数等扩增程序条件进行优化,寻找出适合此类菌物RAPD-PC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和最佳扩增程序.

  • 标签: 皮下盘菌属 齿裂菌属 散斑壳属 RAPD-PCR反应条件 优化
  • 简介:系统回顾了微孢子虫起源进化的研究进展及其系统分类现状。近30年来,一些依据SSUrDNA序列、翻译延伸因子1α序列、直系同源蛋白基因树及真菌蛋白质组生命树等的研究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原生生物。但同时大量的单基因或多基因系统发育研究又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真菌。最近一系列独立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加上在罗兹菌门中发现了介于真菌和微孢子虫中间类型的近微孢虫菌属(Paramicrosporidium)、线孢虫菌属(Mitosporidium)和噬核菌属(Nucleophaga),进一步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罗兹菌门的噬核菌属谱系。

  • 标签: 微孢子虫门 进化起源 系统分类 罗兹菌门 滑鞭虫门
  • 简介: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资料,对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Inocybesubgen.Inosperm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确认该亚属8个分类群在中国的分布,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褐丝盖伞Inocybeneobrunnescens、淀粉味丝盖伞I.quietiodor、蜡盖丝盖伞I.lanatodisca。根据采集的材料对此3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并基于ITS序列,采用贝叶斯法分析了与之相近物种之间的系统学关系。基于nLSU序列重建了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我国该亚属物种与欧洲和北美的近缘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认为裂盖组为非单系群。

  • 标签: 丝盖伞科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关系 新记录种
  • 简介:文中综述了核糖体基因在黏菌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现状,并就目前黏菌分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 标签: 黏菌 分子系统学 核糖体DNA
  • 简介:核酸序列的比较研究使进化真菌学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分子系统发育揭示的关系反映出真菌进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真菌系统学反映真菌进化关系的自然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有赖于新物种的不断发现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的不断丰富。

  • 标签: 真菌学 系统发育 教学内容 核酸序列
  • 简介:报道了中国垂幕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幕菇(Hypholomatuberosum)。对SWUST2007101001号标本的分离菌株Ht.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分类进行了讨论。将该菌株鉴定为瘤核垂幕菇,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Strophariaambigua(AY818350)、Strophariainuncta(EU784417)和Weraroavirescens(EU784438)。由系统进化树推断瘤核垂幕菇是多元进化。

  • 标签: 瘤核垂幕菇 形态特征 RDNA-ITS 系统发育
  • 简介:随着学科的发展,卵菌纲(Oomycetes)早已从真菌中划分到藻界或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ia),因此,在真菌学教学中,关于卵菌纲分类地位的变化是一个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同时也是一个较困难的教学点。在这里。就我们授课的内容和体会作一具体介绍,供大家讨论。

  • 标签: 卵菌钢 分类 演变
  • 简介:从实验教学内容的编排、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的考评等方面对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对食用菌栽培学教改论文进行了评述。

  • 标签: 食用菌栽培学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成绩考核
  • 简介:分析原有食用菌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食用菌科学试验课程的任务,陈述在食用菌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讨论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试验的目的意义。

  • 标签: 试验设计 统计学方法 回归分析 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