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烟蚜茧蜂是控制烟蚜田间种群的重要寄生蜂.施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烟蚜及其他害虫时,也会对烟蚜茧蜂产生毒性,影响对烟蚜种群的自然控制效果.了解杀虫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可为田间选择合理施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用试管药膜法和饲喂法测定了5%阿维菌素、5%啶虫脒、10%顺式氯氰菊酯和10%吡虫啉对烟蚜茧蜂成蜂的毒性,并在烟蚜茧蜂各虫期使用亚致死浓度药剂处理,研究这些杀虫剂对其羽化的影响.[结果]阿维菌素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强,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87.78%和94.44%;吡虫啉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最弱,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41.11%和61.11%;啶虫脒(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81.11%和86.66%)、顺式氯氰菊酯(烟蚜茧蜂24h死亡率分别为64.44%和67.78%)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居中.在寄生蜂卵期用药,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可显著降低当代成蜂羽化率;在幼虫期用药,4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成蜂的羽化率;在蛹期用药,4种杀虫剂对成蜂的羽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寄生蜂幼虫期使用阿维菌素会使雌蜂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其余3种杀虫剂对雌蜂比例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在烟蚜茧蜂成虫期使用这些杀虫剂,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在成蜂较多时应禁止使用杀虫剂.

  • 标签: 杀虫剂 烟蚜茧蜂 虫期 毒性
  • 简介: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为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本文将该病害的分布与危害、症状、6种病原的形态学及其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病原检测技术和病害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合概述,可为该病害的相关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马铃薯 黄萎病 病原菌 检测技术 防控措施
  • 简介:实蝇类昆虫(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茎秆和水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果蔬贸易,被许多国家列为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实蝇共生菌对宿主实蝇的取食、生殖、发育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21个属的共生细菌(Enterobacter、Klebsiella、Citrobacter、Pseudomonas、Providencia、Erwinia、Acetobacter、Serratia、Proteus、Hafnia、Cedecea、Arthrobacter、Lactobacillus、Micrococcus、Streptococcus、Staphylococcus、Vibrio、Hafnia、Deinococcacea、Bacillus、Wolba-chia)以及1个属的共生真菌(Candida)被鉴定。其中,肺炎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oxytoca、成团泛菌Pantoeaagglomerans、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terfreundi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普遍存在于实蝇中且备受大家的关注。Wolbachia作为初级共生菌,主要分布于宿主的卵巢和产卵器中;其他次级共生菌则主要分布于宿主的消化道内。共生菌与宿主种群、宿主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以及宿主入侵能力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实蝇共生菌,对于发现新的实蝇诱饵,提高不育实蝇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提出新的实蝇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实蝇共生菌的分布、种类、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探讨了下一步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实蝇 共生菌 研究进展 问题 展望
  • 简介: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环境复杂,其生物入侵的监测、控制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我国对陆地外来生物的入侵已开展了较为深入研究,但对于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入侵监测、入侵机制、入侵危害的程度以及防治等问题缺乏基础数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的基础上,概述其入侵生态学研究形势及相关成果,包括海洋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入侵过程、入侵生态效应以及全球变化对入侵的影响等。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种间竞争破坏生态环境、与土著种杂交造成遗传污染、病原生物及有毒藻类导致海洋生态灾害加剧等。此外,从政策和法规、入侵风险评估、监测和公共宣传教育、生物信息系统和有效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我国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策略。本研究为我国海洋外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海洋外来物种 入侵生态学 生态效应 生物安全
  • 简介:作为防治或根除重大害虫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害虫遗传防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不育昆虫技术、雌性致死系统和昆虫显性致死技术等经典害虫遗传防治策略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近年来,许多新的分子生物手段被不断提出并整合到害虫遗传防治策略中,包括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CRISPR/Cas9系统、Medea元件、Killer.Rescue系统、Wolbachia.细胞质不亲和性系统等。基于这些新的工具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下一代害虫遗传防治项目。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害虫遗传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从而实现本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和外来人侵生物的有效狙击.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和生态安全。

  • 标签: 不育昆虫技术 大规模饲养 染色体移位 遗传定性品系 转座子
  • 简介:本文主要以雪橙Citrussinensis(um)Osbeckcv.XueCheng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成年雪橙树对印楝素药液的吸收速率,印楝素注射雪橙树后在雪橙叶片中的富集和消解动态,结果显示:采用药水吸收系数评价雪橙树对印楝索水溶液的吸收速率和日平均吸药量的试验结果表明,雪橙树对印楝素水溶液的吸收速度在不同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以14时至15时为吸药量最高点,吸收值为35.8mL/h,该时段也是试验当天最高温度时段。日平均累积吸药量为221.8mL,药水系数为2.98。不同浓度印楝素注射雪橙树后,在叶片中的富集量和消解动态一致。印楝素富集量在注射后9一lO天达到了峰值,注射后56天各注射浓度的雪橙树叶片中仍能检测到印楝素,而印楝素喷雾处理的雪橙树植株的叶片在药后7天即无检测量。

  • 标签: 印楝素 雪橙 残留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背景】红棕象甲是外来危险I生有害生物,近十年来在我国南方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方法】为了确定其调查抽样方法、准确获得虫情,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在lwao模型中,α=0.4208〉0,β=1.5133〉1,这说明了红棕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布图式为聚集型;用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红棕象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归属于聚集型,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结论与意义】红棕象甲幼虫在林内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运用1wao法确定了林间最适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为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红棕象甲 幼虫 空间格局 序贯抽样 Iwao模型 Taylor幂法
  • 简介:香蕉假茎象甲主要蛀害香蕉假茎,是危害香蕉生产的最重要害虫之一。文章综述了香蕉假茎象甲研究(包括香蕉假茎象甲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前景进行了讨论,以促进对香蕉假茎象甲的更深入研究

  • 标签: 香蕉假茎象甲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 防治措施
  • 简介:水稻茎线虫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在我国水稻茎线虫属于检疫对象.该病害在孟加拉国、印度及緬甸等危害严重.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水稻茎线虫病原、形态、分布、症状等方面综述了水稻茎线虫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开展检疫和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水稻 水稻茎线虫 发生 分布
  • 简介:苹果蠹蛾是苹果、梨等仁果类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也是重要的入侵害虫。其具有寄主广泛、适生性强、蛀果为害等特点,一旦侵入很难彻底根除。老熟幼虫脱果后寻找隐蔽场所滞育的习性是其适应不利环境和维持种群繁衍的重要生存策略。本文就苹果蠹蛾幼虫滞育的诱导和终止因素、滞育场所的选取及聚集习性、滞育幼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内在生理生化特性以及针对滞育幼虫的防治技术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探明苹果蠹蛾的灾变机理、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

  • 标签: 老熟幼虫 过冷却点 低温 光周期 聚集
  • 简介: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其复杂化,实蝇类害虫的传播扩散机率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成为影响果蔬等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检疫问题之一.因此,实蝇的准确识别与快速鉴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目前已经被用于实蝇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同时,根据BOLDSystems现有的数据,汇总了截至2014年10月22日实蝇DNA条形码的种类、已公布研究的记录数及涉及的实蝇种类.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实蝇鉴定的DNA条形码有COⅠ-5P、COⅠ-3P、COⅡ、COⅢ、CYTB、atp6、28S等7种;其中以COⅠ标记为主,已公布的记录数为4540,是其他5种DNA标记的113.5倍,COⅠ-5P标记研究的实蝇科种类有315种,COⅠ-3P标记的有116种;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果实蝇属、寡鬃实蝇属、腊实蝇属.本文对今后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实蝇种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实蝇 DNA条形码技术 PCR技术
  • 简介:苹果蠹蛾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外来有害生物。该虫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首次报道,目前是我国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主产区的水果生产安全。苹果蠹蛾以幼虫钻蛀到果实内部为害,防治难度高,对其主要采用化学农药、交配干扰和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进行防治。由于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苹果蠹蛾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昆虫生长调节剂、阿维菌素和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等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苹果蠹蛾抗药性现状和抗药性机理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其对几种农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同时结合国外苹果蠹蛾防治和抗药性相关研究,以及其在我国发生与防治的现状,提出该虫抗药性治理策略,即及时对我国疫区苹果蠹蛾的抗药性现状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注意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并结合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对该虫进行综合治理。

  • 标签: 苹果蠹蛾 抗药性 抗性机理 抗性治理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三叶斑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斑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斑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三叶斑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三叶斑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福寿螺因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大量繁殖,造成生态危害,被定义为恶性外来人侵物种。世界遭入侵的地区均采取了各种措施消灭福寿螺,但防治成效不大,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如福寿螺能适应39℃的极端高温,能够忍受长达14d的干旱,抵抗pH4.5~9.4的酸碱侵蚀,并能抵抗化学药剂、细菌、寄生虫的威胁。因此,研究其抗逆性及其机制将有助于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福寿螺抗物理(低温、高温、干旱)、化学(酸碱性、药物)、生物(细菌和寄生虫、捕食者)因素的研究成果,旨在为防治福寿螺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福寿螺的抗逆性提供参考。目前的研究表明,福寿螺的抗逆性由外界环境因子诱发,环境因子促成其生理状态,如代谢途径、糖类和氨基酸积累等的改变,这些变化由基因调控,可遗传给后代;外界环境因子还能引起福寿螺对逆境的行为适应性、调节产卵量等。

  • 标签: 福寿螺 抗逆性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生物入侵
  • 简介:本文采集并分析了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发酵后处理技术,揭示了Bt发酵后处理生产膜过滤数据分析、喷雾干燥数据分析和产量的关系,以期对Bt实际生产过程进行高效控制。

  • 标签: 苏云金杆菌 发酵后处理 数据分析 膜过滤 喷雾干燥
  • 简介:基于遗传修饰手段的昆虫不育技术(SIT)作为一类物种特异、环境友好、科学高效的新兴策略,在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技术(RIDL)是改进传统SIT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四环素调控系统、特异性启动子、性别特异剪接系统和特异性致死基因等重要元件,其中根据不同昆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特异性致死基因对于构建遗传不育品系至关重要。这些致死基因或受到阻遏调控系统的控制、或特异的在雌虫中表达、亦或直接作用于x染色体,导致后代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特定性别中条件致死。本文综述了RHG家族(reapr、hid、grim、michelob_x)细胞凋亡基因、转录激活因子tTA及NipplDm、归巢内切酶基因等在害虫遗传不育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讨论了特定致死基因的效应机理和应用特点,并对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不同效应基因的致死作用和调控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因此深入研究特异致死基因的凋亡机制和在不同物种中的兼容作用,将为害虫遗传防控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 标签: 昆虫不育技术 致死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 转录激活因子 归巢内切酶基因
  • 简介:实蝇与体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肠杆菌科细菌是这些内共生微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广泛存在于实蝇肠道和生殖系统中.研究证明,共生肠杆菌科细菌在参与实蝇的碳氮循环、营养代谢、生殖免疫及生物防治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鉴定出部分实蝇内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的类群,发现许多优势的益生肠杆菌种和代谢产物,它们能增强实蝇的健康,提高昆虫不育技术的应用高效性.本文对实蝇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分布和作用,以及它们在不育昆虫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宿主与共生菌群落间的互作关系,而且对人类开发新型实蝇防治饵剂以及将此类共生益生菌应用于实蝇不育技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杆菌科 实蝇 共生系统 功能 不育昆虫技术
  • 简介:【背景】美洲斑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斑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蝇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蝇、三叶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蝇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 简介:植物人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人侵的重灾区.菊科是人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人侵植物人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人侵植物约有86种,人侵的主要机制: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为人侵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这些菊科人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多样化的生态对策及丰富的化感物质,且其天敌缺乏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很多菊科外来植物成功人侵云南.综合利用是治理人侵植物的一种有效措施.云南菊科人侵植物资源丰富,产量高,在医药、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 标签: 菊科 入侵植物 入侵机制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