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康晓英1 王慧丽 2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7-29
  • 出处:《中外医药研究》2022年2期
  • 机构:涉县医院1 056400;邯郸市第一医院2,056002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希望将静脉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流动,挽救临床患者的生命。 方法 我院选取了2021年8月到2021年12月期间的42位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病情科学选择治疗方案,然后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对静脉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患有脑梗死患者在使用静脉治疗之后,有些患者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出治疗效果,有些则需要常会时间才能看出治疗效果,总体来说,静脉在应用过程中的有效率高达90%。结论 大部分患者在应用静脉治疗脑梗阻后,再次发病的概率明显降低,充分说明静脉对治疗脑梗死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20年 2月收治的 106例发病 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 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 NIHSS、 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 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联合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8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4 ),一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进行优化静脉护理流程(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优化静脉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缩短静脉时间,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优化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不同时机治疗的相应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期间收治的 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作对照组与分析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入院后心内科治疗,分析组患者则在入院前急诊科接受治疗,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选择入院前积极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入院前 入院后 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结合静脉用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按照用药方法的区别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参照组(静脉用药治疗),观察组(疏血通注射液结合静脉用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疏血通注射液 静脉用药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急诊进行高效的抢救,将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到患者的护理当中,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急诊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比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实验组各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诊护理流程干预能够更加快速的为患者进行治疗,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减轻患者脑神经受到的伤害,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预防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 DVT )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本院选取 86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时间选为 2018 年 6 月 ~ 2020 年 6 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43 例,采取常规治疗为参照组,采取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为研究组,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 DVT 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 P< 0.05);治疗前两组 FIB 、 D - 二聚体指标对比无差异 ( P > 0.05 ),治疗后,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指标均较低 ( P< 0.05)。 结论 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有效预防 DVT 形成,对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 脑梗死 偏瘫 常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效果,分析其在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 价值 。方法:选择在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96 例肢体肌力 3 级以下的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各 48 例的研究组(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 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组间 日常生活能力 。 结果:在本研究中,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护理干预前 ADL 评分无显著差异, P > 0.05 。经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 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 脑梗死患者的 护理中开展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能提高 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该护理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脑梗死 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脑梗死是当今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同时也是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脑梗死的发生过程,第一步是局部脑组织出现血液供应障碍,由于血液的供应环节出现障碍,引发缺血,紧随其后发生缺氧,最后出现坏死,病情发生以及进展均会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者们发MiRNAs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可以成为其诊断等过程中的生物标志物而存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MiRNA-423与脑梗死早期诊断以及病情进展等之间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拟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 标签: MiRNA-423 脑梗死 病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精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1年3月到2022年9月收诊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精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睡眠效率评分、入睡时间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比较,护理后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抢救时间、就诊到时间、介入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3.12±0.65min、42.12±10.45min、32.45±3.57min、10.12±1.43d和4.65±1.24min、53.65±11.32min、60.74±4.65min、19.45±2.45d,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精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措施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和治疗时间,患者的睡眠质量也可以明显改善,这种护理措施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精准优化急诊护理模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临床药师主导的药学路径服务模式对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的影响 进行分析研究 。 方法 选取医院 201 8 年 6 月至 201 9 年 11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 109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54 例 ) 和研究组 (55 例 ) 。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医疗服务,研究组患者予临床药师主导药学路径的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合理用药水平、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并对患者出院后 1 个月的用药依从性进行随访。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 标签: 临床药师 药学路径 脑梗死 药学服务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 目的: 主要是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 C 以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进行有效的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在门诊和住院部接纳的 60例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 60例体检合格的群体作为一般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参照血清胱抑素 C、凝血功能等进行有效对比。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对比,一般组患者为( 1.50±0.32 )㎎ /L ,观察组患者为( 1.13±0.21 )㎎ /L ,一般组高于观察组 ( P< 0.05),组间对比意义存在;两组患者而凝血功能对比中,其血浆纤维蛋白对比,一般组高于观察组,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抗血凝酶 -Ⅲ对比,一般组均低于观察组,( P< 0.05),组间对比意义存在。 结论: 血清胱抑素 C 以及凝血功能有效地反映出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体制变化,具有一定的检验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胱抑素 C 凝血功能 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主要是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 C 以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进行有效的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在门诊和住院部接纳的 60例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 60例体检合格的群体作为一般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参照血清胱抑素 C、凝血功能等进行有效对比。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对比,一般组患者为( 1.50±0.32 )㎎ /L ,观察组患者为( 1.13±0.21 )㎎ /L ,一般组高于观察组 ( P< 0.05),组间对比意义存在;两组患者而凝血功能对比中,其血浆纤维蛋白对比,一般组高于观察组,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抗血凝酶 -Ⅲ对比,一般组均低于观察组,( P< 0.05),组间对比意义存在。 结论: 血清胱抑素 C 以及凝血功能有效地反映出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体制变化,具有一定的检验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胱抑素 C 凝血功能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谈论脑钠肽和同型半胱氨酸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至 2018年 8月期间所收治的 17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此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100例,以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钠肽水平分别加以测定,并且予以比较。根据病程将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划分为 96例急性期组、 80例亚急性组;根据脑梗死面积,将患者划分为 48例大面积梗死、 58例中面积梗死、 70例小面积梗死;根据病情程度划分为 40例重度、 62例中度、 74例轻度。结果 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 Hcy、 BNP均有着程度不同的提高,急性期大于亚急性期大于对照组,差异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 Hcy、 BNP均比中、小面积脑梗死组要高,中面积脑梗死组血浆 Hcy、 BNP水平比小面积脑梗死组要高;重度脑梗死组的 Hcy、 BNP比中、轻度脑梗死组要高,中度脑梗死组的 Hcy、 BNP比轻度脑梗死组要高。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着 Hcy、 BNP水平的变化存在,而且与病情程度、病变范围及病程有关,联合检测 脑钠肽和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检测及性脑梗死病情的指标。

  • 标签: 老年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脑钠肽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医院内部选取了 2016年 5月~ 2017年 5月收治的 11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脑梗死 疗效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 CT和 MRI检查的优劣利弊。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9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 CT组和 MRI组,各 32例。 CT组所有患者均进行 CT检查, MRI组患者均行 MRI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组的检查确诊率以及检查的病灶情况。结果 CT组检查出梗死病灶数量 21例,确诊率为 65.63%; MRI组检查出梗死病灶数量 31例,确诊率为 96.88%。 CT检查时未检查出脑干梗死, MRI组检查出脑干梗死,且 MRI组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 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RI组检查梗死病灶平均面积较 CT组检查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中选择 MRI检查有较高的检查确诊率,可将病灶部位的大小形态清晰呈现,对患者早期确诊更有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CT MRI 急性脑梗死 早期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脑梗死后失语患者中应用丁苯肽注射液的治疗效果及其症状改善情况。方法:以脑梗死后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 86例患者入院时间分布于 2017年 8月至 2019年 11月间,通过抽签的方式将以上患者均分为使用丁苯肽注射液治疗的 43例治疗组及仅应用常规治疗的 43例常规组,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失语指数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常规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失语指数的对比不存在显著性( 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与常规组对比存在明显优势,且 P<0.05,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于脑梗死后失语患者中除实施常规治疗外,加用丁苯肽注射液可对其失语及神经缺损症状予以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失语 丁苯肽注射液 症状改善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心肌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和预后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5年 3月 -2018年 8月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48例作为研究组进行检测,并同期选择就健康体检者设定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心肌标志物和心电图变化,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 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预后。结果:研究组的心电图变化与心肌标志物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着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明显的心肌变化,临床检查中需要检测心肌标志物水平和心电图情况,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以此评估患者的治疗预后,确保诊断和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心电图 心肌标志物水平 预后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MRI对60例超急性期或急性期单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重建FA图及ADC图,测量梗死区与健侧镜像区的FA、ADC值,观察其变化特点及随时间变化规律。与常规MRI进行比较,分析DWI及DT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结果DWI在脑梗死早期病灶检出率为100%,梗死区超急性期FA值升高(P<0.05),ADC值显著降低(P<0.05);急性期FA、ADC值均减低(P<0.05)。结论DWI结合DTI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精确临床分期,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标签: 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 ]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脑膏对 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治疗 效果 。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 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 60 例, 随机将其 分成 2 组 ,治疗组 30例,对照组 30 例 。对照组采用 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配合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治疗组采用 西医配合 益气活血通脑膏方治疗,两组均服药 15天后 观察临床 变化。结果:比较 2患者的最终疗效 ,益气活血通脑膏固定膏方组的治疗 总有效率为 93.3%,补阳还五汤加减方 组的 总有效率为 86.7%。两组患者在服药后,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 显著差异性,具 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益气活血通脑膏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临床。

  • 标签: 益气活血通脑膏 脑梗死 气虚血瘀 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