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采取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的诊断效果。方法: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抽选8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同时分别接受高频彩超、核磁共振(MRI)和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联合诊断,对比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高频彩超诊断准确率为81.61%,核磁共振(MRI)诊断准确率为91.95%,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8.85%,核磁共振(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高频彩超诊断,高频彩超与核磁共振(MRI)联合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高频彩超诊断和核磁共振(MRI)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03、14.668、4.717,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AMI介入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指标LVEF值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脑梗( ACI)的短期疗效及对外周血内 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 800例 ACI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双盲法将其中 400例纳进对照组(给予口服 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剩余 400例纳进实验组(给予口服 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 2组治疗价值。结果 2组治疗前外周血内 MMP-9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经治疗后 7d、治疗后 14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 ACI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外周血内 MMP-9水平,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低龄阿尔茨海默症早期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以我院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期间接收的 17 例低龄阿尔茨海默症早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评价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 本组患者 MMSE 评分介于 19~26 分之间,平均 MMSE 评分( 20.65±1.17 )分; Barthel 指数介于 80~95 分之间,平均 Barthel 指数( 20.65±1.17 )分。 结论 :低龄阿尔茨海默症早期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发展过程,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能力,具有推广与借鉴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分析早期康复干预在缓解儿童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僵硬的应用 效果与使用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内收治的 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僵硬 患者 60 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30 例,常规护理干预)和实验组( 30 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之后的 髋关节活动度、关节僵硬发病率、肌肉萎缩发病率数据 。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之后, 髋关节活动度、关节僵硬发病率、肌肉萎缩发病率数据对比对照组明显较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在缓解儿童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僵硬的应用 中能够降低 关节僵硬发病率、肌肉萎缩发病率 ,提升髋关节活动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心力衰竭晚期干预难度大,存活率低,早期采取治疗则具有较大的治疗意义,为提高早期诊断率,本文引入CT,探究其诊断价值。方法:80例疑似心衰患者(纳入时间为2020.07-2023.07,经心脏彩超检查后,70例阳性,10例阴性),本研究均采取X线、CT检查,对比两者差异,凸显CT检查优势。结果:CT阳性\阴性例数分别为70例\10例,X线阳性\阴性例数分别为61例\19例;X线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5%、80.00%、50.00%,CT各项指标为95.00%、97.14%、80.00%,CT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P<0.05)。结论:CT检查在早期心衰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应用优势,其可以获取相对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DWI)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 36例具有相应脑梗塞临床表现而 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行 MRI常规扫描及 DWI序列检查。结果: 36例脑梗塞患者 T1WI、 T2WI共检查病灶 49个,其中 37个超急性期脑梗塞病灶在 DWI上显示呈高信号, ADC上呈低信号,阳性率为 100%, 37个病灶中 T1WI及 T2WI显示 24个,阳性率为 64.88%。结论: 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早期诊断较 CT及常规 MRI具有较高的优势,为临床对症治疗提供较好有效信息。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普瑞巴林联合针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不宁腿综合征(RL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MHD伴RLS患者74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7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予普瑞巴林治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严重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 治疗组总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国际下肢不宁腿综合征等级评估量表(IRL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伴RLS患者使用普瑞巴林联合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可减轻症状严重程度,提高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社区筛查与早期生活干预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同市某社区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确定脑卒中高危人群,筛选出的高危脑卒中人群随机分为两组,①干预组184人;②对照组187人。干预组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个体化健康指导、微信平台健康宣教、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常规社区健康管理。于干预1年后,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分析在实施干预措施前后是否可有效提高居民对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及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后进行健康宣教及早期生活干预,各组之间的危险因素知晓率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对比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筛查与早期生活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改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较为理想。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危重症脑血管疾病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方法: 将本院 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 收治的 50 例危重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组 25 例,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一组为试验组 25 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相应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参数,在进行数据间的对比。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试验组的营养指标( TP 、 PA )以及免疫指标( IgA 、 IgM )均高于常规组, P<0.05 。经过营养护理后的患者中,常规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p<0.05 。 结论: 在危重症脑血管疾病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能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效提升患者的营养指标,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