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和胃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及胃癌组织中MACC1表达的相关性,并对MACC1作为胃癌发病标记物诊断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51例胃癌患者的血清标本、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标本,同时收集30例正常人血清标本。分别通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ACC1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ACC1在血清与胃癌组织中表达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ACC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型、胃壁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者相比,胃癌患者血清MACC1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ACC1的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ACC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和胃癌患者血清中的MACC1水平呈正相关(P<0.01)。胃癌患者血清及胃癌组织中MACC1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ACC1在胃癌患者血清及胃癌组织中均高表达,且表达水平呈正相关。MACC1有望成为诊断胃癌的临床生物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64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给予连续性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各治疗情况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护理中,采用连续性护理,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术中使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疝微创外科收治的80例T3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灌注雷替曲塞将患者分为试验组(结肠癌根治性切除+腹腔内灌注雷替曲塞,n=40)和对照组(结肠癌根治性切除+腹腔内灌注生理盐水,n=40)。记录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肿瘤相关指标及血液学毒性指标,观察分析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呕吐、腹痛、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术后不良反应,术后18个月是否发生有肠镜或影像学依据的复发转移。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年龄(60.7±3.2 vs. 59.5±3.7,t=0.469,P=0.640)、性别(χ2=0.050,P=0.823)、淋巴结转移程度(χ2=0.191,P=0.909)、初诊TMN分期(χ2<0.001,P>0.9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高热[10.0%(4/40) vs. 12.5%(5/40),P>0.999]、呕吐[10.0%(4/40) vs. 10.0%(4/40),P>0.999]、腹痛[15.0%(6/40) vs. 12.5%(5/40),χ2=0.105,P=0.745]、腹泻[2.5%(1/40) vs. 7.5%(3/40),P=0.615]、肠梗阻[0 vs. 2.5%(1/40),P>0.999]、切口感染[2.5%(1/40) vs. 5.0%(2/40),P>0.999]及吻合口瘘[2.5%(1/40) vs. 0,P>0.999]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 d癌胚抗原分别为(7.93±1.18)ng/ml和(15.01±5.41)ng/ml,糖类抗原CA199分别为(9.95±1.78)μg/ml和(14.22±2.39)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0,P=0.016;t=-2.790,P=0.007),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及血肌酐等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18个月复发转移率[7.89%(3/38)]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9,P=0.038)。结论术中采用腹腔灌注雷替曲塞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结肠癌根治术后预防复发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癌胚抗原及CA199水平,且降低18个月复发转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