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住院病人老年综合征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0例于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本科室接受住医院治疗的老年综合征病人,应用计算机随机排序的方式将病人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35例,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以及出院时间。结果:实施护理前,两组病人ADL得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病人ADL得分高于对照组,同时在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病人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病人老年综合征管理中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膝下流出道动脉病变程度对股腘动脉支架置入术通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行单侧股腘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糖尿病患者127例(127条患肢),记录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评价股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病变,依据北美血管外科协会(SVS)标准对膝下流出道病变评分。CDU随访并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支架通畅率,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1~24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总体通畅率分别为91.5%、70.9%、45.7%、31.7%。术后流出道评分及分布:1~3分45条,3.5~5分37条,5.5~7分34条,7.5~10分11条,中位数为4分。根据流出道评分将患者分为评分≤4分与>4分两组,两组间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5,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后高流出道评分是支架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R=1.155,P=0.006,95%CI:1.042~1.281)。结论股腘动脉流出道条件差是影响糖尿病患者支架置入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超声定期随访对评价及预测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