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自噬是用于降解细胞质组分的高度保守的细胞内分解代谢过程,近年来,因其在急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方面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自噬在维持肾脏稳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用各种肾脏细胞组织特异性的条件性自噬相关基因敲除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自噬在肾脏疾病中扮演的角色。最近的研究发现,自噬缺陷在肾脏不同病理状态下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激活自噬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均表现出细胞保护功能,表明自噬的上调可能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策略。然而,也有相反的证据表明自噬可能是有害的,这对研发针对上调自噬的治疗策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Ⅰ、Ⅳ fimA型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对共培养条件下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UASM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方法厌氧培养Ⅰ、Ⅳ fimA型Pg,分别提取、纯化并鉴定两型Pg-LPS;体外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HUASMC,并采用鼠尾Ⅰ型胶原建立HUVEC-HUASMC共培养细胞模型;实验分为T1组(质量浓度为0.5、1.0、2.0、5.0、10.0 mg/L的Ⅰ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和T2组(质量浓度为0.5、1.0、2.0、5.0、10.0 mg/L的Ⅳ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以及阴性对照组(不加LPS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HUASMC的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小室观察HUASMC的迁移能力。比较各组不同质量浓度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2、8、24及48 h后,HUASMC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共培养细胞在Ⅰ、Ⅳ fimA型Pg-LPS的作用下,在24及48 h时,两型Pg-LPS的各质量浓度组中,HUASMC的A值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在48 h时5.0、10.0 mg/L Ⅳ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A值(分别为1.386±0.044、1.455±0.058)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Ⅰ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中HUASMC的A值(分别为1.168±0.064、1.204±0.088)(P<0.05);此外,在48 h时,5.0、10.0 mg/L Ⅳ 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A值均显著高于0.5、1.0 mg/L Ⅳ 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中HUASMC的A值(分别为1.170±0.082、1.239±0.089)(P<0.05)。HUASMC的迁移结果显示,在8、24及48 h时,Ⅰ、ⅣfimA型Pg-LPS各质量浓度组中,HUASMC的迁移数量均较同组内2 h时相同Pg-LPS质量浓度下HUASMC迁移数量显著上调(P<0.05);在48 h时,除10.0 mg/L ⅣfimA型Pg-LPS外,其余各Pg-LPS质量浓度组HUASMC的迁移数量均较同组内24 h时相同Pg-LPS质量浓度下HUASMC迁移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在48 h时,2.0 mg/L Ⅳ 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迁移数量(204.00±20.98)较相同浓度下Ⅰ fimA型Pg-LPS刺激后HUASMC迁移数量(141.89±18.28)显著上调(P<0.05);在同一观察时点,同型Pg-LPS浓度越高,HUASMC的迁移数量越多(P<0.05)。结论Ⅰ、ⅣfimA型Pg-LPS均能促使共培养细胞中HUA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Pg-LPS的毒力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ⅣfimA型Pg-LPS较ⅠfimA型Pg-LPS刺激作用更显著,更易导致HUASMC功能紊乱,从而为重度牙周炎更易促进As的进展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图像和二维X线荧光图像配准,评估超声引导机器人辅助关节突关节穿刺术动物实验的准确性。方法取成年绵羊腰椎新鲜标本6个,浸泡于明胶溶液,分为左右侧关节突关节各24个,共计48个关节突关节,依据穿刺方式分为机器人组和徒手组(n=24),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均穿刺左右侧关节突关节各12个,机器人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穿刺关节,徒手组穿刺对侧关节;机器人组左侧关节突关节左侧L1 3个,L2 3个,L3 3个,L4 3个,右侧关节突关节L1 2个,L2 3个,L3 5个,L4 2个;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均在同一标本上进行,采用自身对照实验,记录和比较两组定位误差、方向误差、扫描时间、路径规划、总穿刺时间、总操作时间。结果机器人辅助穿刺的定位误差[(2.21±1.12)mm]、方向误差(1.51°±0.47°)显著小于徒手组[(3.26±1.44)mm、2.24°±0.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所有模型均在首次成功实现关节突关节穿刺,徒手组则需要多次校正;机器人组总操作时间[(463.84±34.93)s]显著长于徒手组[(298.40±27.48) s],但总穿刺时间[(37.97±6.87)s]显著短于徒手组[(261.61±33.1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的关节突穿刺术可以在较少的针头调整次数下实现精准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