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转移肾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转移肾癌的治疗经历着从细胞因子治疗到靶向分子治疗、免疫治疗的转变,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文对转移肾癌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手术治疗 靶向分子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与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及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4±7.8)岁,其中61例≥70岁,49例<70岁;穿刺前中位PSA 12.23(0.78~110)ng/ml,其中PSA<10、10~20、>20 ng/ml者分别为44、36、30例;穿刺Gleason评分6、7、≥8分者分别为27、35、48例;临床分期T1~2期73例,T3期37例;中位前列腺体积38.16(11.83~163.36)ml,其中前列腺体积<30、30~50、>50 ml者分别为31、47、32例。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IPPL)定义为MRI检查矢状位测量突入膀胱前列腺组织顶点至膀胱基底部的垂直距离;IPPL术前中位值3(0~27)mm,其中72例<5 mm,38例≥5 mm。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记录患者切缘情况及阳性切缘位置等。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切缘阳性和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切缘阳性42例(38.1%),其中基底部切缘阳性25例(22.7%)。χ2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1)、IPPL(P=0.038)与术后切缘阳性有关,将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IPP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3期(P<0.001)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1)、IPPL(P=0.001)与术后基底部切缘阳性有关;将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IPP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3期(P<0.001)和IPPL≥5 mm(P =0.009)是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3期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为T3期和IPPL≥5 mm是术后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切缘阳性 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 前列腺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100 U注射剂量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安全。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对17家三甲医院的OAB患者进行试验。本研究分为核心试验阶段和扩展试验阶段。核心试验阶段采用前瞻、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疗效不满意或不耐受;可自主排尿的患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严重的心、肾、肝脏疾病;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BTX制剂治疗;伴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糖尿病;有出血倾向者。按2∶1的比例将OAB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组将100 U的国产BTX-A用10 ml生理盐水复溶,于膀胱镜下分20个点注射入逼尿肌,注射位点分布于膀胱底部(5点)、膀胱三角区(3点)、两侧壁(各5点)及顶部(2点),避开膀胱颈,注射深度为黏膜下肌层。对照组同法注射不含注射用BTX-A的安慰剂。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6、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主要疗效指标为第6周随访时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指标为2、12周两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以及2、6、12周两组患者OA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治疗后12周记录不良事件。扩展试验阶段纳入标准:①受试者自愿接受BTX-A治疗;②第12周评估时,排尿日记显示每24小时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50%。进入扩展试验阶段两组患者在"第12周访视"时均注射1次100 U的国产BTX-A,然后随访12周,随访指标同核心试验阶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例,试验组14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47.75±14.20)岁与(46.39±15.55)岁]、性别(男/女:25/117例与10/61例)、病程[0.51(0.08,1.89)年与0.60(0.18,2.2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2.40(0.70,4.60)次和0.70(-1.00,3.30)次,数据变化率分别为(16±22)%和(8±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14);两组注射前后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注射后2、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试验组分别为2.00(0.00,4.00)次和3.30(0.60,5.03)次,对照组分别为1.00(-1.00,3.00)次和1.70(-1.45,3.85)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2、6、12周的平均每日尿急次数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2.00(0.00,4.30)次和2.40(0.30,5.00)次、3.00(0.30,5.70)次和0.70(-1.30,2.70)次、0.70(-1.30,3.00)次和1.35(-1.15,3.50)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3,P=0.025)。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OABSS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1.00(0.00,4.00)分和0.50(-1.00,2.0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7例和34例进入扩展试验阶段,分别有40例和28例完成扩展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12、14、18、24周的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6.60(-41.60,-0.60)ml和-6.40(-22.40,13.30)ml、(-35.67±54.41)ml和(-1.76±48.69)ml、(-36.14±41.51)ml和(-9.28±44.59)ml、(-35.85±43.35)ml和(-10.41±40.2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6,P=0.012,P=0.016)。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残余尿量增加(试验组27例,对照组3例)、排尿困难(试验组21例,对照组6例)、尿路感染(试验组19例,对照组6例)、膀胱颈梗阻(试验组3例)、血尿(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试验组3例)等。除核心试验阶段两组的残余尿量增加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例残余尿量增加,其中仅试验组1例残余尿量>300 ml,所有患者残余尿量随注射后时间延长而改善或消失。结论膀胱壁注射国产BTX-A可减少OAB患者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降低平均每日尿急次数、降低OABSS、增加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膀胱过度活动症 国产 A型肉毒毒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参数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52例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08例,女144例。平均年龄56.5(15~86)岁。合并高血压病178例,糖尿病72例,冠心病42例。术前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数量(PLT)218.56(72~568)×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65(6.2~20.5)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4.44(7.9~23.1)fl,血小板比容(PCT)20.72%(8%~49%)。选取同时期收治的253例单纯肾囊肿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40例,女113例。平均年龄58.0(9~84)岁。合并高血压病78例,糖尿病34例,冠心病20例。术前血小板参数:平均PLT 207.08(84~362)×109/L,MPV 9.50(6.9~13.9)fl,PDW 14.59(8.9~21.6)fl,PCT 19.49%(9%~36%)。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均衡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的差异,分析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基线资料匹配后,肾癌组的PLT(t=1.993,P=0.047)和PCT(t=2.396,P=0.01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癌组452例术后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395例(87.4%),非透明细胞癌57例(12.6%)。病理分期:T1~T2期325例(71.9%),T3~T4期127例(28.1%);N0期444例(98.2%),N1期8例(1.8%)。M0期428例(93.6%),M1期24例(6.4%)。Fuhrman核分级Ⅰ~Ⅱ级320例,Ⅲ~Ⅳ级99例,33例未记录Fuhrman核分级。肾癌组术前PLT升高与T3~T4期(t=3.409,P=0.001)、M1期(t=2.772,P=0.011)、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t=2.859,P=0.005)有显著相关。MPV降低与M1期(t=2.981,P=0.003)有显著相关。PDW降低与T3~T4期(t=2.567,P=0.011)有相关。PCT升高与T3~T4期(t=2.722,P=0.007)、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t=3.011,P=0.003)有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OR=1.007,95%CI 1.002~1.012,P=0.009)、透明细胞癌(OR=4.467,95%CI 1.574~12.679,P=0.005)、Fuhrman核分级Ⅲ~Ⅳ级(OR=5.554,95%CI2.399~ 12.856,P<0.001)是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癌患者术前PLT和PCT高于单纯肾囊肿患者,术前PLT、PCT升高,MPV、PDW降低与肾癌不良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术前PLT可作为肾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肾细胞 血小板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肾癌原发灶联合转移灶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肾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7(36~67)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8(20.9~30.8)kg/m2。右肾肿瘤6例,左肾肿瘤6例。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1(2.7~16.0)cm。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9例。12例均先后完成肾原发灶和转移灶切除手术。原发灶切除术后出现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2.5(1~84)个月。结果本研究12例原发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0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型1例,肾集合管癌1例;转移灶病理结果均与原发灶相同。原发灶切除术后行化疗3例,放疗6例,靶向药物治疗2例。12例中位随访时间34(2~96)个月,3例(25%)死亡。其中年龄(P=0.265)、性别(P=0.183)、BMI(P=0.152)、原发灶肿瘤大小(P=0.082)、是否行放化疗和靶向治疗(P=0.915)与总生存率之间无明显相关,原发灶切除术后转移灶出现时间(P=0.046)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原发灶切除术后至转移灶出现的时间是影响转移肾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 预后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肾细胞癌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6例转移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且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4例(78.6%),女12例(21.4%)。平均年龄(59.2±10.7)(22~82)岁。临床表现仅有局部症状26例(46.4%),仅有全身症状8例(14.3%),同时合并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12例(21.4%),无症状者10例(17.9%)。肾肿瘤位于右侧35例(62.5%),左侧21例(37.5%)。肿瘤直径平均(10.1±3.8)(1.5~21.1)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2分45例(80.4%),3分11例(19.6%)。术前血红蛋白(118.2±23.1)(72~178)g/L,白蛋白(37.9±5.6)(23~50)g/L,总蛋白(67.7±6.7)(43~81)g/L,血肌酐(111.3±119.6)(32~958)μmol/L。静脉癌栓Mayo分级0级16例(28.6%),Ⅰ级14例(25.0%),Ⅱ级17例(30.4%),Ⅲ级4例(7.1%),Ⅳ级5例(8.9%)。临床淋巴结分期cN0期14例(25.0%),cN1期42例(75.0%)。单纯骨转移5例(8.9%),单纯肺转移16例(28.6%),单纯肾上腺转移2例(3.6%),单纯肝转移6例(10.7%),≥2个部位的多系统转移27例(48.2%)。56例共发现91处转移灶,发生肺转移37处(40.7%),肝转移18处(19.8%),骨转移21处(23.1%),肾上腺转移15处(16.5%)。56例均为国际转移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采用腹腔镜手术22例(39.3%),开放手术30例(53.6%),4例(7.1%)腹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Mayo 0级癌栓的手术处理方法同根治肾切除术。MayoⅠ级癌栓主要采用satinsky心耳钳部分阻断下腔静脉后取栓。MayoⅡ级癌栓需要依次阻断癌栓远心端腔静脉、对侧肾静脉及近心端腔静脉后切开下腔静脉取栓。MayoⅢ级癌栓需要游离肝脏并采用Pringer法阻断第一肝门后取栓。MayoⅣ级癌栓可采用切开膈肌中心腱或直接切开膈肌取栓,或采用体外循环取栓。6例(10.7%)因肿瘤侵犯血管壁切除下腔静脉壁。32例(57.1%)因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侵犯肾上腺或发生肾上腺转移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23例(41.1%)行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本组中孤立转移灶者11例,其中行手术切除孤立转移灶者8例,未手术者3例。姑息肾切除术后辅助治疗采用舒尼替尼43例,培唑帕尼9例,阿西替尼3例,索拉非尼者1例。结果本组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26.8±114.9)(108~589)min。术中出血量(1 435.2±1 513.4)(20~6 000)ml,30例术中输注红细胞,平均(1 456.7±832.8)(400~3 600)ml;15例术中输注血浆,平均(700.0±473.6)(200~1 800) ml。术后住院时间(10.6±4.6)(5~26)d。术后1周血肌酐(109.5±98.7)(47~772)μmol/L。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46例(82.1%),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12.5%),未分类肾细胞癌3例(5.4%)。WHO/ISUP 2016核分级1级1例(1.8%),2级20例(36.4%),3级18例(32.7%),4级16例(29.1%)。22例(39.3%)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分级Ⅰ级1例,为伤口感染;Clavien分级Ⅱ级16例,包括因贫血输血5例,乳糜瘘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例,房颤1例,附睾炎1例;Clavien分级Ⅲa级1例,为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Clavien分级Ⅳ级2例,包括术后急性脑梗塞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1例;Clavien分级Ⅴ级2例,为围术期死亡。56例中5例失访,2例发生围术期死亡,余49例中位随访14(1~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5.6±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结论对转移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相对安全有效。对于有临床症状、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手术意愿强烈的患者,可选择减瘤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联合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 标签: 癌,肾细胞 减瘤性肾切除术 下腔静脉 转移癌 癌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ST /ALT)评估非转移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80例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24例;中位年龄58岁(15~83岁)。Mayo分级0级癌栓17例,Ⅰ级癌栓24例,Ⅱ级癌栓22例,Ⅲ级癌栓12例,Ⅳ级癌栓5例。术前AST中位值19 U/L(8~226 U/L),AST/ALT中位值1.3(0.4~3.3)。所有患者接受根治肾切除术或减瘤肾切除术联合癌栓取出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T/ALT,以约登指数最大值所对应的数值为临界值,分为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得出高、低AST/ALT组的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非转移肾癌伴静脉癌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术后病理回报透明细胞癌70例,非透明细胞癌10例;低Fuhrman分级(1~2级)30例,高Fuhrman分级(3~4级)50例。术前AST在有、无淋巴血管侵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但在不同性别、年龄、Mayo分级、病理类型、Fuhrman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T/ALT在不同年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术后随访时间0~44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期内肿瘤特异性死亡11例(13.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uhrman分级(P=0.007)、淋巴结转移(P=0.019)、血红蛋白(P=0.001)、碱性磷酸酶(ALP,P=0.001)、AST(P=0.004)和AST/ALT(P=0.038)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考虑到AST和AST/ALT有潜在相关,排除AST影响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核分级(HR=3.049,95%CI 1.292~7.196,P=0.011)、高ALP(HR=1.018,95%CI 1.007~1.029,P=0.001)、高AST/ALT(HR= 4.094,95%CI 1.064~15.759,P=0.04)与不良CSS相关;排除AST/ALT影响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核分级(HR=5.836,95%CI 1.867~18.240,P=0.002)、高AST(HR=1.040,95%CI 1.017~1.062,P<0.001)与不良CSS相关。结论非转移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中,高AST/ALT和高AST预示着不良病理类型,且CSS较差。

  • 标签: 癌,肾细胞 静脉癌栓 天冬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10分肾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2月至2021年3月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23例R.E.N.A.L.评分10分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55.0±16.4)岁;体质指数(25.4±3.6) kg/m2。肿瘤位于左侧12例,右侧11例;肿瘤最大径(3.5±1.4)cm。完善检查后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达到"三连胜"(即同时满足切缘阴性、阻断时间≤25 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等。结果本研究23例中,19例手术顺利完成,4例中转开放肾部分切除术。23例手术时间中位值153(99~346)min;阻断时间中位值27(14~60)min;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6(4~11)d。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5例出现发热,1例肠梗阻,1例术后输血同时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有9例(39.1%)达到"三连胜"。19例完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值151(99~303)min;阻断时间中位值28(18~60)min;术后住院时间6(4~11)d;术后4例出现发热;共6例(31.6%)达到"三连胜"。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2(3~62)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患者。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10分的肾肿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随访无复发,达到了最大限度保留肾单位的目的。如技术条件允许,可考虑采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高度复杂肾肿瘤。

  • 标签: 肾肿瘤 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高度复杂 疗效
  • 简介:摘要患者,男,56岁。因膀胱癌反复复发于2021年11月29日入院。患者因膀胱癌既往有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史、同步放化疗治疗史、4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史。本次入院CT检查示膀胱左侧壁膀胱癌,肿瘤分期T3期;继发左肾积水。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膀胱切除术+完全腹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顺利,患者恢复良好,术后7 d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病理分期T2b期,伴左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无复发表现,新膀胱功能良好,日间可完全控尿,肠道和肾功能恢复好。目前正在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辅助化疗。对于有手术史和放疗史的膀胱癌患者,根治膀胱切除术+原位回肠膀胱的手术难度高,术者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精细化特点是完成此类手术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癌 保留膀胱治疗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 原位膀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输尿管软镜(FURS)联合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结石合并脓肾的可行、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一期FURS联合PCNL治疗的13例鹿角形结石合并脓肾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例,女6例。年龄52.5(33~68)岁。临床表现为间断发热9例,腰部不适6例,肉眼血尿1例,2例无明显临床表现。8例合并糖尿病。CT检查示完全型鹿角形结石6例,部分型7例;结石位于左侧7例,右侧6例;4例伴中/重度肾积水,9例伴轻度肾积水。影像学检查评估结石负荷(1 070.9±397.0)(507.4~1 809.5)mm2。13例术前均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4例住院时有发热症状者术前留置患侧输尿管支架管≥1周。所有病例术前应用抗菌药物≥1周,待感染症状及感染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后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全麻,患者取改良Valdivia体位。先经尿道置入FURS到达患侧肾盂,B超及FURS引导下在患侧腋中线和肩胛旁线之间、12肋下建立经皮肾标准通道,单通道PCNL下采用负压吸引装置吸出脓液并处理视野范围内的结石,再联合FURS处理其他肾盏结石。术中PCNL穿刺成功后,均可见肾内浑浊脓尿液排出,留取肾内尿液送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本组13例均经术中肾盂尿细菌培养结果确诊为脓肾。术后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和肾造瘘管,继续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3天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结石清除率,残留结石≥4 mm为有意义的结石残留。结果本组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4.2±21.8)(65~135)min。一期结石清除率76.9%(10/13)。术后6例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无脓毒血症及≥Clavien-Dindo Ⅲ级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随访12(3~24)个月,4例患侧结石复发,2例患侧轻度肾萎缩,随访期间无患侧上尿路感染复发。结论FURS联合PCNL是治疗鹿角形结石合并脓肾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

  • 标签: 肾结石 鹿角形肾结石 肾盂积脓 经皮肾镜取石术 输尿管软镜 联合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前列腺癌精囊受侵影像分型对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14例pT3b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8.2±7.7)岁,穿刺前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20.20(3.45~186.30)ng/ml,穿刺Gleason评分≤7、≥8分者分别为33例(28.9%)、81例(71.1%),前列腺体积中位值为33.2(12.1~155.4)ml。由放射科高年资前列腺肿瘤专业影像医生根据前列腺癌精囊侵犯影像表现分为以下类型:Ⅰ型,肿瘤直接沿输精管侵犯精囊;Ⅱa型,肿瘤侵犯前列腺基底部包膜并侵犯精囊;Ⅱb型,肿瘤侵犯前列腺周围脂肪并逆行侵犯精囊;Ⅲ型:精囊内孤立病灶且不与前列腺肿瘤延续。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比较不同精囊受侵影像分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3b期前列腺癌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14例手术时间(229.4±62.2)min,出血量100(20~1 800)ml。术后大体病理Gleason评分≤7分17例,≥8分97例;切缘阳性56例(49.1%)。前列腺癌精囊受侵影像分型中,Ⅰ型28例(24.6%),Ⅱa型39例(34.2%),Ⅱb型47例(41.2%),无Ⅲ型患者。Ⅰ、Ⅱa、Ⅱb型精囊受侵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穿刺前PSA、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类型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20~600)ml与100(20~1 000)ml与150(20~1 800)ml,P=0.001],病理淋巴结转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例(10.7%)与4例(9.1%)与14例(27.9%),P=0.013]。Ⅰ、Ⅱa、Ⅱb型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8.6%(8/28)、38.5%(15/39)和70.2%(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将切缘阳性的单因素分析中穿刺Gleason评分(P=0.063)和精囊受侵分型(P <0.001)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囊受侵分型(P=0.001)是pT3b期前列腺癌腹腔镜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前列腺癌精囊受侵影像分型患者切缘阳性率存在差异,Ⅱb型精囊受侵患者的切缘阳性率明显增高;较高的阴囊受侵影像分型是pT3b期前列腺癌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精囊侵犯 切缘阳性 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肾切除术(RN)+静脉瘤栓取出术(VTTE)治疗肾肿瘤伴Mayo 0~Ⅲ级瘤栓的安全和有效,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6例肾肿瘤合并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56.9±13.9)岁;体质指数(25.8±3.5)kg/m2;肾肿瘤位于左侧12例,右侧14例;肿瘤直径(7.8±2.9)cm。瘤栓Mayo分级:0级10例,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23例,3分3例。26例均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RN+VTTE治疗。术中根据瘤栓分级及肿瘤位置,选用不同手术方案。0级瘤栓的处理方法同RN。Ⅰ级瘤栓处理:钳夹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的下腔静脉侧壁,部分阻断下腔静脉血流后取出瘤栓。Ⅱ级瘤栓处理:使用阻断带阻断下腔静脉内血流后,切开下腔静脉壁,取出瘤栓。Ⅲ级瘤栓处理:切断肝短静脉,游离肝脏,暴露肝后下腔静脉后,余同Ⅱ级瘤栓处理步骤。结果本组26例中,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放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48.5 (77.0~399.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300(10~2 000) ml。26例中2例因右侧肾肿瘤瘤栓广泛侵犯下腔静脉壁而行下腔静脉节段切除;1例因瘤栓头端残留附壁血栓,行下腔静脉截断术,斜行切断下腔静脉,保留左肾静脉回流。6例术中行肾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例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1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Ⅱ型2例,TEF基因融合相关肾癌2例,未分类肾细胞癌1例,尿路上皮癌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1例因肿瘤侵犯同侧肾上腺而行肾上腺切除术。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7.2 (4.0~22.0)d。根据改良Clavien分级,术后并发症Ⅰ级18例,Ⅱ级8例。2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5(1~11)个月,3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1例随访4个月因肝脏、腹膜后多发转移而死亡。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RN + VTTE治疗肾肿瘤伴Mayo 0~Ⅲ级瘤栓具有操作精细、创伤小、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标签: 肾肿瘤 瘤栓 下腔静脉 机器人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