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皮肤单器官受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LCH)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16例皮肤单器官受累LCH患儿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共收治578例LCH患儿,16例(2.7%)为皮肤单器官受累LCH。男女比例为1.28∶1.00,出现皮疹中位年龄为3.5个月(3 d~2岁5个月),诊断时中位年龄6个月(2个月14 d~2岁8个月)。16例中脂溢性皮炎样病变最常见,为68.7%(11例);躯干部位最常受累,为75.0%(12例)。10例患儿检测病理组织中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V600E位点[BRAF (p.V600E)]突变情况,9例呈阳性;其中5例接受血浆BRAF (p.V600E )突变检测,4例呈阳性。11例(68.7%)接受治疗,其中6例(37.5%)接受LCH-2009线方案治疗25周;3例(18.8%)接受局部外用类固醇药物治疗3个月,均在3~6个月达到疾病无活动;2例(12.5%)单发皮损患儿均接受局部病灶切除活检,术后疾病无活动。余5例(31.3%)未接受任何治疗,仅观察及定期疾病评估,均在3~6个月达到疾病无活动,但1例血浆BRAF (p.V600E )突变检测持续阳性患儿,于第24个月出现骨受累,接受LCH-2009线方案治疗,至末次随诊,无进步疾病进展临床或影像学证据。至随访截止日期,中位随访时间为32.8个月(2.9~63.9个月),所有患儿存活,仅1例出现疾病活动,余为疾病无活动状态,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2.3±7.4)%,治疗组和观察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0,P=0.264)。结论皮肤单器官受累LCH常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具有较强异质性,脂溢性皮炎样病变常见皮损类型。患儿预后通常良好,少数进展为多系统受累。

  • 标签: 儿童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皮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及全血EB病毒(EBV)DNA水平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EBV-HLH)患儿预后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66例EBV-HLH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入院时、治疗2周、治疗4周血浆及全血EBV-DNA动态改变,并根据EBV-DNA拷贝数将血浆EBV-DNA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将全血EBV-DNA分为高水平组及低水平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水平患儿之间预后不良发生率,Log-Rank检验评估无事件生存情况来分析其预后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浆或全血EBV-DNA水平EBV-HLH预后影响不大,治疗2周及4周血浆EBV-DNA阳性(≥500拷贝/mL)或全血EBV-DNA载量>(5.04~5.09)×105拷贝/mL影响患儿预后及无进展生存重要因素(P<0.001)。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P=0.025)、白细胞(WBC)减少(WBC≤3×109/L,P=0.031)、中性粒细胞(ANC)缺乏(ANC≤0.5×109/L,P=0.041)、血红蛋白(Hb)降低(Hb≤90 g/L,P=0.023)及清蛋白减少(≤26 g/L,P=0.012),提示也具有定预后意义。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治疗4周时血浆EBV-DNA载量与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率=7.139,P=0.032;风险比率=6.455;P=0.042),而不同时间点全血及治疗2周时血浆EBV-DNA水平预后价值较低。结论EVB-HLH患儿治疗4周血浆EBV-DNA水平可作为早期判断病情、尽早识别预后不良客观指标,能更好地指导EBV-HLH治疗。

  • 标签: 儿童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EB病毒DNA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LH)患儿基因型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38例原发性HLH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将患儿分为破坏性突变组和破坏性突变组,家族性HLH(FHL)组和FHL组,细胞脱颗粒功能受损组和脱颗粒功能受损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功能学检查结果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38例患儿男23例、女15例,发病年龄2.5(0.1~13.7)岁。PRF1(13例,34%)和UNC13D(12例,3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携带破坏性基因突变患儿(25例)发病年龄小于破坏性突变组患儿(13例)[1.0(0.1~9.0)比4.0(0.4~13.4)岁,Z=-2.711,P=0.007]。家族性HLH患儿(26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抽搐发生率高于家族性HLH患儿(12例)[62%(16/26)比2/12,χ²=6.631,P=0.015;54%(14/26) 比 2/12,χ²=4.656,P=0.040]。脱颗粒通路受损组患儿(29例)可溶性CD25(sCD25)[38 444(2 393~44 000)比15 304(1 620~36 937)ng/L,Z=2.634,P= 0.008)、胆红素[23.5(6.3~126.4)比6.0(3.6~31.0)μmol/L,Z=2.992,P=0.003)、干扰素γ(IFN-γ)[20.7(0~248.7)比 11.9(2.6~21.0) ng/L,Z=2.156,P=0.031]、白细胞介素10(IL-10)[20.7(4.3~2 500.0)比11.8(4.0~88.0) ng/L,Z=2.210,P= 0.027]均高于脱颗粒通路受损组患儿(9例),而中性粒细胞计数[0.5(0.1~8.0)×109 比 1.0(0.9~2.3)×109/L,Z=-3.197,P=0.001]、铁蛋白[1 133(78~10 452)比 3 048(630~37 900)μg/L,Z=-2.407,P=0.016]、乳酸脱氢酶[410(188~1 254)比599(389~3 147)U/L,Z=-2.489,P=0.013]明显低于脱颗粒通路受损组。结论在原发性HLH患儿中PRF1和UNC13D基因突变最常见。携带破坏性基因突变患儿发病年龄较早;家族性HLH患儿更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抽搐;脱颗粒通路受损患儿sCD25、胆红素及IFN-γ、IL-10水平较高。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基因型 表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儿童医院(BCH)改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LH)04方案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采用BCH改良HLH-04方案(诱导期将地塞米松替换为甲泼尼龙、减低依托泊苷剂量和频次、除自身免疫相关HLH外不使用环孢素)治疗110例HLH患儿作为改良组,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中心收治应用标准HLH-04方案治疗102例HLH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早期缓解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病年龄为 1.9(1.1,3.5)岁,男 65 例,女 45 例;对照组发病年龄为2.0(1.2,4.6)岁,男 47 例,女 55 例。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纤维蛋白原[1.3(1.0,1.7)比1.1(0.8,1.4)g/L,Z=-2.67,P=0.008]、自然杀伤细胞活性[13.9(13.4,16.3)%比14.9(12.0,16.1)%,Z=-2.34,P=0.028]之外,两组患儿在病因、病程、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儿2个月、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5%(93/110)比76.5%(78/102),78.2%(86/110)比67.6%(69/102),χ2=2.28、3.07,P=0.131、0.080]。骨髓抑制主要发生于前3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3%(52/110)比62.7%(64/102),χ2=5.11,P=0.024]。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真菌感染率较低[3.6%(4/110)比13.7%(14/102),χ2=6.93,P=0.008]。改良组死于化疗后不良反应患儿较少[8.0%(2/25)比30.3%(10/33),χ2=4.31,P=0.038]。结论BCH改良HLH-04方案减低了化疗强度,总体疗效不劣于标准HLH-04方案,明显降低了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率、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儿童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为首发表现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5例以HLH为首发表现HAAA患儿临床病例资料。结果5例患儿中男4例、女1例,发病年龄6.0(2.7~12.7)岁。所有患儿在发病初期均表现为不明原因高热、肝肿大、入院前血生化提示肝功能损伤[天冬氨酸转氨酶1 716(1 409~2 570)U/L、丙氨酸转氨酶1 699(937~2 540)U/L],入院后查血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1.2(0.6~6.7)×109/L、血红蛋白94(65~111)g/L、血小板计数29(10~41)×109/L]、纤维蛋白原降低[1.3(1.1~2.5)g/L],甘油三酯[4.0(2.8~5.1) mmol/L]、铁蛋白[1 766(399~5 253) μg/L]、可溶性CD25[27 457 (9 625~44 000 ng/L)]明显升高,患儿骨髓涂片中都可见吞噬现象,故急性肝炎、HLH诊断明确。在HLH治疗过程中,患儿血细胞持续减低不缓解,完善骨髓(髂骨)活检提示骨髓增生低下,在除外先天骨髓衰竭性疾病及其他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后,HAAA诊断成立。HAAA确诊后,1例患儿在北京儿童医院行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和环孢素治疗,1例外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明确诊断后外院行ATG治疗,1例患儿死亡。结论HAAA可以HLH为首发表现,临床表现以高热、肝功能损伤、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升高及骨髓吞噬现象为主。若经免疫抑制治疗,HLH以及肝炎相关指标均好转而血常规持续不恢复应考虑HAAA可能。当HAAA符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或依赖输注时,应尽快行ATG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嗜血细胞性 贫血 再生障碍性 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