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众多,包括局部治疗(如手术治疗、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身治疗手段(如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如何根据患者病情作出正确选择是很棘手的问题。本文从脑转移的相关预后因素、脑转移传统基本治疗手段分类、新兴的治疗手段对初治脑转移治疗模式进行综述,并归纳出如何根据现有的证据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黏膜损伤发生情况,及其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危险度分层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市第一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95例ALL患儿资料,患儿共接受539例次HD-MTX化疗。分析患儿黏膜损伤情况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疾病危险程度及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95例患儿539例次HD-MTX化疗中,总体黏膜损伤发生率为8.4%(45/539);低危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6%(11/239),中危组为7.6%(8/105),高危组为13.3%(26/195)。随着疾病危险程度的提升,黏膜损伤发生率增高(χ2=10.787,P<0.05)。黏膜损伤程度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疾病危险程度均无关(均P>0.05),黏膜损伤发生与否与疾病临床疗效无关(P>0.05)。结论ALL患儿应用HD-MTX后通过监测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来调整解救药物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获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不能满足治疗需求。新型BTK抑制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减少了脱靶效应。阿卡替尼联合其他药物疗法总有效率(ORR)超过90%,并且外周血和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很高。对我国研制的新型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进行的多中心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的ORR为88.5%,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ORR为82.5%。国际多中心对另一个新型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ORR为95.9%,在有del(17p)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ORR为92.2%。另外,非共价BTK抑制剂也崭露头角,有望克服BTK抑制剂耐药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调强放疗(IMRT)技术进行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步放化疗,比较60 Gy的放疗剂量是否优于国际标准的50 Gy。方法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将来自22家医院的331例经病理证实的无法手术的ⅡA~ⅣA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0 Gy和50 Gy两组接受放疗。最后纳入可分析病例305例,其中60 Gy组152例,50 Gy组153例。中位年龄63岁,男242例(79.3%),女63例(20.7%)。原发灶中位长度5.6 cm。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放疗2 Gy/次,每周5次。同步化疗5周,每周1次:多西紫杉醇(25 mg/m2)+顺铂(25 mg/m2);巩固化疗2周期,3周重复:多西紫杉醇(70 mg/m2),d1+顺铂(25 mg/m2),d1~3。首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期(LRPFS)。两组分类变量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中位随访27.3个月,60 Gy组疾病进展率为37.5%(57/152),50 Gy组为43.8%(67/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1,P=0.263)。60 Gy组和50 Gy组1、2、3年LRPFS分别为75.4%、56.8%、52.1%和74.2%、58.4%、50.1%(HR:0.95,95%CI:0.69~1.31,P=0.761)。两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1%、64.8%、54.1%和85.4%、62.9%、54.0%(HR:0.98,95%CI:0.71~1.38,P=0.927)。两组1、2、3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70.8%、54.2%、48.5%和65.5%、51.9%、45.1%(HR:0.93,95%CI:0.68~1.26,P=0.621)。60 Gy组3级以上肺炎发生率为7.2%,50 Gy组为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6,P=0.021),其他毒副作用两组相似。结论同步放化疗模式治疗食管癌,50 Gy与60 Gy的疗效无差异,推荐50 Gy为常用放疗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股骨头内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基因表达水平及活化差异。方法选用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切除的人新鲜股骨头组织标本,分别对人股骨头松质骨区与软骨下骨区的BMECs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用一系列低浓度梯度氢化可的松(0、0.03、0.06、0.10 mg/ml)分别对两个区域BMECs进行干预,观察股骨头不同区域的BMECs的细胞表型与功能状态,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观察血管生成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不同部位BMECs内11β-HSD1、11β-HSD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1β-HSD1、11β-HSD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氢化可的松浓度升高,股骨头松质骨区和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松质骨区(均P<0.05)。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股骨头松质骨区BMECs表现为先缓慢减少,然后在0.10 mg/ml时略微增加,而在软骨下骨区表现与之相反,软骨下骨区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略高于松质骨区(均P<0.05),但在0.10 mg/ml时两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3±0.018比0.126±0.021、0.577±0.231比0.609±0.174,t=1.380、0.409,均P>0.05)。0.06 mg/ml氢化可的松处理后不同时间,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划痕闭合率、管腔数、出芽数和小管分支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 11β-HSD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松质骨区BMECs 11β-HSD1高度表达而11β-HSD2却低表达,软骨下骨区则表现相反,这有助于解释激素性骨坏死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