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乳腺癌化疗 后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在恶心呕吐问题的改善上,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果。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前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其均为 乳腺癌化疗 人群,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 48 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在分组上,为了保证公平性为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西医治疗措施,观察组则为 穴位敷贴辅助治疗。 结果: 从 病情改善 上看,观察组 治疗总有效率 为 87.5% ( 21/24 ) ,对照组为 70.8% ( 17/24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治疗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91.7% ( 22/2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9.2% ( 19/24 ),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治疗方案更佳。 结论: 采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乳腺癌 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其效果更为明显,在应对恶心呕吐问题上更为积极,患者反馈良好,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优质护理应用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至我院治疗的 152 例脑肿瘤围术期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76 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76 例,使用优质护理措施,护理后评价护理效果,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护理效果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案例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在 脑肿瘤患者围术期护理时,使用 优质护理方案,能够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并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方便胰腺肿瘤患者了解术后的一系列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对此做出探讨,此次探讨的方案是在护理干预下对胰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5例患有胰腺肿瘤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后根据其病情采取相应适宜的护理措施,因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计划,才能使患者在围手术期前后感受到巨大的改善。结果在有护理干预下的百分之十的胰腺肿瘤患者心理、生理上有着明显的改善,在没有护理干预下的另外五名胰腺肿瘤患者并没有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护理的干预下,胰腺肿瘤患者的身体各个环节下才会得到质的保障。结论经常给患者讲述此疾病的认知能力,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胰腺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优质护理措施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2—2019.2 期间内接收的 152 例围术期脑肿瘤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 76 例,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 76 例,使用优质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后的效果。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各数据均比观察组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优质护理措施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中效果明显,有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中国农村基于乳腺超声(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效果和质量。方法采用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直报系统中2015年1~4季度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乳腺癌筛查季度统计表和个案报表的数据,计算中国各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召回率、乳腺X线检查(MG)复筛率、活检率、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等主要指标。结果2015年共1 501 753人完成农村基于超声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全国召回率为3.01%(45 156/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41%(17 173/503 130)和3.56%(14 499/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28%,13 484/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国MG复筛率为2.78%(41 694/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19%(16 036/503 130)和3.29%(13 421/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07%,12 237/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国活检率为0.23%(3 462/1 501 753);中部地区为0.26%(1 078/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0.21%,1 247/590 884)和东部地区0.23%(1 137/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国活检阳性率(PPV)为37.00%(1 281/3 462);东部地区PPV为34.30%(390/1 137),低于中部地区(39.33%,424/1 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乳腺癌1 281例,检出率为0.85‰(1 281/1 501 753);中部地区检出率为1.04‰(424/407 739),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为0.79‰(467/590 884)和0.78‰(390/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出乳腺癌人群中,BUS初筛PPV为96.96%(1 242/1 281),MG复筛PPV为2.42%(31/1 281)。全国乳腺癌早诊率为85.25%(1 092/1 281);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87.95%(343/390)和88.21%(374/424),高于西部地区(80.30%,375/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东部地区筛查出Ⅱ期及以上乳腺癌比例(55.64%,217/390)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4.62%(274/424)和62.31%(291/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筛查漏检率为0.62%(8/1 281),假阳性率为1.20%(17 528/1 464 149)。结论基于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东部地区筛查的效果和质量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中国农村基于乳腺超声(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效果和质量。方法采用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直报系统中2015年1~4季度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乳腺癌筛查季度统计表和个案报表的数据,计算中国各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召回率、乳腺X线检查(MG)复筛率、活检率、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等主要指标。结果2015年共1 501 753人完成农村基于超声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全国召回率为3.01%(45 156/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41%(17 173/503 130)和3.56%(14 499/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28%,13 484/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国MG复筛率为2.78%(41 694/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19%(16 036/503 130)和3.29%(13 421/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07%,12 237/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国活检率为0.23%(3 462/1 501 753);中部地区为0.26%(1 078/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0.21%,1 247/590 884)和东部地区0.23%(1 137/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国活检阳性率(PPV)为37.00%(1 281/3 462);东部地区PPV为34.30%(390/1 137),低于中部地区(39.33%,424/1 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乳腺癌1 281例,检出率为0.85‰(1 281/1 501 753);中部地区检出率为1.04‰(424/407 739),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为0.79‰(467/590 884)和0.78‰(390/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出乳腺癌人群中,BUS初筛PPV为96.96%(1 242/1 281),MG复筛PPV为2.42%(31/1 281)。全国乳腺癌早诊率为85.25%(1 092/1 281);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87.95%(343/390)和88.21%(374/424),高于西部地区(80.30%,375/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东部地区筛查出Ⅱ期及以上乳腺癌比例(55.64%,217/390)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4.62%(274/424)和62.31%(291/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筛查漏检率为0.62%(8/1 281),假阳性率为1.20%(17 528/1 464 149)。结论基于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东部地区筛查的效果和质量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简介:[摘 要]目的:1. 了解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2. 评估心理干预对改善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3. 探索预防和治疗妇科肿瘤患者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方法:1. 文献回顾: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妇科肿瘤患者的基本信息、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干预需求等数据。3. 实验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心理支持,实验组在常规心理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心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1. 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42.5%,其中焦虑、抑郁和失眠最为常见。2. 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3. 心理干预显著改善了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4. 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等心理干预方法对妇科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有显著疗效。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支持与干预。首先,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最后,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哮喘患者健康教育对提高临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9-2021.9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6例哮喘患者为探究实验对象,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中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探究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为(92.62±3.26)分,实验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为(83.52±5.62)分,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施加强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哮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率96.97%高于对照组78.79%依从率,P<0.05。结论:哮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临床依从性,降低患者哮喘发作次数。
简介:摘要:肝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疾病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军相关,可以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发病较高,生存率较低。因为肝癌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疾病进展隐匿,早期患者大多数不易察觉,所以当肝癌患者自感身体不适前往医院进行诊疗时肝癌已经进展到中晚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癌症的治疗方法增多,效果也在逐步提高。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有明显的增加。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以及介入治疗。肝癌介入治疗经过临床多年的实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肝癌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主要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消灭达到治疗效果但介入治疗会带来很多术后并发症,再加上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症状,所以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生活治疗明显下降,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可以为患者提供介入护理。本文就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介入护理干预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作为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大脑区域和基因协同有效地存储和传递信息。本文提出将协作相关性抽象为脑区基因网络(BG-CN),并提出了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治疗系统,图卷积神经网络(GCN),用于研究脑区内部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该结果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 s disease, AD)的诊断和病因提取。首先,建立了BG-CN的亲和聚合模型来描述脑区间和脑区内的信息传递。其次,基于亲和聚合模型,设计了具有脑区间卷积和脑区内卷积操作的GCN体系结构。通过在AD神经成像倡议(ADNI)数据集上的充分实验验证,GCN的设计更符合生理机制,提高了可解释性和分类性能。此外,GCN可以识别受损的大脑区域和致病基因,这可能有助于AD的精准医疗和药物设计,并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法优化卒中绿色通道建设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到院至溶栓时间(DNT)和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12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是在绿色通道优化前入院治疗作为非优化组,60例患者是在绿色通道优化后入院治疗作为优化组。比较两组就诊至CT检查完成时间、CT检查完成至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至溶栓时间、DNT、DNT ≤ 60 min比例、溶栓后2 h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率、住院时间、不良结局及病死率。结果优化组CT检查完成至知情同意时间、DNT明显短于非优化组[29(14,36)min比37(21,54)min、55(45,67)min比76(54,93)min],DNT ≤ 60 min比例明显高于非优化组[68.3%(41/60)比35.0%(21/60)],ENI率明显低于非优化组[28.3%(17/60)比46.7%(2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就诊至CT检查完成时间、知情同意至溶栓时间、溶栓后2 h NIHSS、住院时间、出院时NIHSS、不良结局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法优化卒中绿色通道建设能有效缩短AIS患者DNT,可能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肺静脉狭窄(PVS)患者经皮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肺静脉造影证实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并接受肺静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术后6~12个月内复查肺静脉增强CT,对CT诊断为支架内狭窄>50%的患者行肺静脉造影),记录ISR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和非IS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术中影像学及介入治疗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患者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男28例(59.6%),年龄(47.1±12.2)岁。其中ISR组19例,非ISR组28例。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接受的肺静脉隔离次数较多[(2.8±0.9)比(1.8±1.3),P=0.02],并且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间隔时间较长[(19.4±9.6)比(13.0±12.4),P=0.03]。置入支架直径≤8 mm的患者ISR发生率明显高于置入支架直径>8 mm的患者[20/60(33.3%)比3/37(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次数>1(OR=2.1,95%CI 1.3~3.9,P=0.02)、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时间>12个月(OR=1.5,95%CI 1.1~2.5,P=0.03)、狭窄远端血管参考直径(OR=0.7,95%CI 0.5~0.9,P=0.04)、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OR=0.4,95%CI 0.2~0.8,P=0.02)以及置入支架直径(OR=0.6,95%CI 0.3~0.9,P=0.03)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患者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次数越多、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时间间隔越长,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PVS患者经皮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风险越高,而狭窄远端血管参考直径、支架直径及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大是此类患者发生ISR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JAK2V 617F基因突变为MPN诊断的主要依据。既往研究显示MPN患者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是互相排斥的,但近年来两种基因双突变病例时有报道。文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突变双阳性的MPN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