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二代冷冻球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和有效。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应用二代冷冻球行肺静脉电隔离(PVI)的房颤患者共760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访记录各年龄人群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率。对其中≥75岁的老年组患者与年龄<75岁的按1∶2倾向评分相匹配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的进一步比较。结果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48例房颤患者按年龄分组。各年龄组复发率:中青年组(年龄≤44岁)34.7%(25/72),中年组(年龄45~59岁)29.2%(78/267),年轻老年组(年龄60~74岁)32.2%(119/369),老年组(年龄≥75岁)32.5%(1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老年组患者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对照组进行分析,其中老年组37例,对照组74例。70.3%(26/37)的老年组患者术后无房颤/房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复发,67.6%(50/74)的对照组患者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老年组中7例(18.9%,7/37)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应,对照组中20例(27.0%,20/74)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代冷冻球行房颤PVI治疗老年患者(年龄≥75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复发率、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曝光量等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二代冷冻球囊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和肝素的有效和安全。方法连续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3 097例,按PCI围术期抗凝治疗方案分为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率,NACE定义为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紧急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uTLR)和全部出血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定义为由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uTLR组成的复合事件。其他观察指标还包括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依据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危险因素计算倾向性评分,以1∶2的比例匹配两组患者。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13 097例患者,年龄(61±10)岁,其中女性3 421例(26.1%)。比伐芦定组2 734例,肝素组10 36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比伐芦定组2 734例,肝素组5 468例。匹配前与肝素组比较,比伐芦定组中患者的年龄偏大,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更高,合并高血压和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伐芦定组在PCI术后30 d内NACE[(3.8%(103/2 734)比5.0%(271/5 468),P=0.015]和全部出血事件[2.0%(54/2 734)比2.8%(151/5 468),P=0.032]发生率均低于肝素组,但两组的MACCE[1.9%(51/2 734)比2.3%(127/5 468),P=0.180]和支架内血栓[0.1%(2/2 734)比0.1%(3/5 468),P=1.00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可显著减少出血和NACE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缺血事件发生风险。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比伐芦定 肝素 真实世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使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长期有效和安全。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ACS患者,依据患者术后服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种类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CI术后2年的缺血事件,即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2年的全因死亡和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BARC 2、3、5型出血事件。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4 022例行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年龄为(71.5±5.3)岁,其中氯吡格雷组3 201例,替格瑞洛组821例。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2年的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3.2%(26/821)比5.6%(179/3 201),P=0.005]。两组在2年BARC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4/821)比1.6%(52/3 201),P=0.818]。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较使用氯吡格雷者低[1.5%(12/821)比4.1%(132/3 201),P=0.005]。在校正了组间差异后发现,相比于氯吡格雷组,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2年缺血事件(HR=0.637,95%CI 0.409~0.991,P=0.046)及全因死亡(HR=0.402,95%CI 0.213~0.758,P=0.005)发生风险更低,BARC 2、3、5型出血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57,95%CI 0.496~1.848,P=0.897)。结论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与氯吡格雷相比,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与长期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地域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二级预防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指导室心律失常(VA)消融致心脏压塞发生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连续行ICE引导VA消融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心脏压塞发生率、严重程度,结合不同导管结构和手术操作特点分析心脏压塞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中位年龄52.00(23.75,59.75)岁,年龄范围12~75岁。共进行32次ICE指导VA消融,其中3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发生率为9.38%(3/32),分别经心包穿刺抽出200、250、100 ml暗红色不凝血后症状缓解。该3例均于标测或消融过程中可见右心室内ICE导管机械刺激所致室性早搏(室早)。胸部X线下见ICE导管顶端3 mm区域不显影。结论ICE引导VA消融致心脏压塞的发生率较高。ICE导管顶端在胸部X线下不显影、ICE导管影像在系统屏幕上显像略延迟及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心室壁较薄弱是导致心脏压塞的可能原因。

  • 标签: 心脏压塞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在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高危的中国患者中,比较阿利西尤单抗[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与依折麦布的疗效及安全。方法ODYSSEY EAST研究为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中国亚组包含456‌例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高危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组,其中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接受阿利西尤单抗皮下注射75 mg每2周1‌次(Q2W),若第8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1 mmol/L,则在第12周上调阿利西尤单抗剂量至150 mg Q2W;依折麦布组患者接受依折麦布10 mg/d口服治疗,治疗持续24周。主要疗效指标为LDL-C第24周较基线的变化百分比。关键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第12和24周LDL-C(12周)及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1 (Apo A1)、载脂蛋白B(Apo B)、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HDL-C、空腹甘油三酯较基线的变化百分比,和第24周达到LDL-C<1.81 mmol/L的患者比例。同时在治疗期间评价治疗药物的安全。结果456‌例中国患者年龄(59.5±10.9)岁,男性341‌例(74.8%),阿利西尤单抗组303‌例(66.4%),依折麦布组153(33.5%),2组间人口学、临床特征和血脂指标各项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12和24周,阿利西尤单抗降低LDL-C的幅度均大于依折麦布,较基线变化百分比的均值差分别为(-35.2±2.2)%和(-36.9±2.5)%(P均<0.001)。第12周,阿利西尤单抗组Lp(a)、Apo B、总胆固醇和非HDL-C较基线的降幅比依折麦布组更显著,2组变化百分比的均值差分别为(-40.3±2.8)%,(-27.7±1.8)%,(-19.6±1.5)%和(-27.7±1.9)%(P均<0.001)。第24周,阿利西尤单抗组达到LDL-C<1.81 mmol/L(85.3%比42.2%)和<1.42 mmol/L(70.5%比17.0%)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依折麦布组(P均<0.001);且Lp(a)、ApoB、总胆固醇和非HDL-C较基线的降幅也更为显著,2组变化百分比的均值差分别为(-37.2±2.8)%、(-29.1±2.0)%、(-21.6±1.6)%和(-29.6±2.2)%(P均<0.001)。治疗期间阿利西尤单抗组和依折麦布组发生不良事件患的者比例接近[73.8%(223/302‌例)比71.2%(109/153‌例)]。结论在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合并心血管高危的中国患者中,阿利西尤单抗降低LDL-C的疗效显著优于依折麦布,且研究观察期间两种治疗的总体安全良好。

  • 标签: 高胆固醇血症 心血管疾病 阿利西尤单抗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