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燃烧装置的专利申请通过改进较为细小,检索过程中关键词表达难以全面准确,FT分类体系细致全面,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提出了针对燃烧装置专利申请的检索技巧,提高了审查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是否存在中脑形态的改变,并分析其中脑结构特征与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010—2018年登记的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所有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使用3.0 T核磁共振成像仪采集,患者的中脑前后径及被盖前后径测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RadiAnt DICOM Viewer完成。通过问诊患者及与患者一起生活的家属,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排尿障碍等临床症状。采用Kinect深度摄像机结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从所得参数中选取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3项参数。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7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年龄30~88(64.16±11.57)岁,男性占65.34%(11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前后径、被盖前后径均与年龄呈负相关(B=-0.032,P<0.001;B=-0.020,P=0.006)。中脑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06,95%CI 0~0.135,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仍然相关(OR=0.014,95%CI 0~0.416,P=0.013);中脑前后径与排尿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46,95%CI 0.002~0.936,P=0.045),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被盖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也呈负相关(OR=0.035,95%CI 0.002~0.684,P=0.027),但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相关分析显示步速、3 m步行时间与自然起坐时间3项运动功能评分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中脑前后径与步速呈正相关(r=0.231,P=0.040),与3 m步行时间呈负相关(r=-0.304,P=0.005),与自然起坐时间不相关,而被盖前后径与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存在中脑形态的变化,中脑结构参数与运动功能、排尿功能相关,中脑萎缩可能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低频组(LF-rTMS)、中频组(MF-rTMS)、高频组(HF-rTMS)和对照组(Control),每组各20例。低频组接受1 Hz rTMS,中频组接受10 Hz rTMS,高频组接受20 Hz rTMS,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全部病人治疗8周后记录阴性症状改变。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各组阴性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高频组好转最明显,其次是低频组,中频组及对照组疗效不佳。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高频组的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0.01),而低频组与中频组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不同频度rTMS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作用存在差异,其中高频rTMS效果最好,提示临床上首选高频rTMS辅助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