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头皮撕脱伤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2月至2019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共收治全头皮撕脱伤患者4例,年龄31~56岁,均为女性,全头皮撕脱伤并伴有不同程度颅骨外露,均通过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1例于伤后24 h行吻合血管头皮原位再植。2例无再植条件并颅骨外露,行游离背阔肌肌瓣覆盖颅骨外露创面,生物敷料覆盖肌瓣及其他创面,二期切取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1例为伤后外院行头皮原位缝合后全头皮坏死入院,经腹腔镜下切除大网膜,行吻合血管大网膜移植,生物敷料覆盖大网膜表面,二期自体皮片移植修复创面。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头皮原位再植1例患者术后头皮成活满意,头发再生良好,瘢痕不明显。背阔肌肌瓣移植复合自体皮片移植2例患者头部外观较为臃肿,肌瓣移植部位遗留瘢痕秃发且供瓣区损伤大。大网膜移植复合自体皮片移植1例患者头部外观饱满光滑,质地柔软,腹部供区损伤小且无明显腹部并发症,但术后遗留全头皮瘢痕秃发。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头皮原位再植仍是全头皮撕脱伤创面修复最佳选择,对于不能进行头皮原位再植并大范围颅骨外露创面修复,游离背阔肌肌瓣移植、腹腔镜切除大网膜游离移植复合自体皮片移植,亦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 再植术 网膜 头皮撕脱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修复重建手术中供瓣区选择及其继发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2014年1月—2018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瘢痕挛缩畸形患者62例、皮肤肿瘤患者1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20例、慢性创面患者25例,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3~89岁。根据创周条件或创面大小、形状合理设计皮瓣;瘢痕畸形整复首选供瓣区预扩张技术;供瓣区周边条件充分利用;远位皮瓣修复,以次要部位替代重要部位4种修复策略在组织修复重建同时对供瓣区进行良好修复,其中供瓣区采用直接缝合或周边皮瓣、远位皮瓣修复。本组创面大小为3.0 cm×2.0 cm~20.0 cm×18.0 cm,皮瓣面积为3.5 cm×2.0 cm~25.0 cm×22.0 cm。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情况、供受区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22例患者创面采用上述4种修复策略共计148个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受区及供瓣区愈合良好。随访3~36个月,受区及供瓣区外形、功能均良好。结论结合创面具体情况及供瓣区周边组织解剖学结构,灵活个性化进行整体手术设计,才能达到良好修复创面的同时降低供瓣区二次损伤目的。

  • 标签: 外科皮瓣 供瓣区 受区 修复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治疗间隔脉冲染料激光(PDL)对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影响,探讨最佳治疗间隔。方法2018年5月—2019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周组[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27(4,67)岁,19个瘢痕]、2周组[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为9(3,55)岁,15个瘢痕]、3周组[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为26(19,45)岁,15个瘢痕]、4周组[6例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31(14,48)岁,13个瘢痕],分别按照1周1次、2周1次、3周1次及4周1次行共3个月PDL治疗。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3个月,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并计算VSS评分下降值;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测定瘢痕内血流灌注量,并计算血流灌注量变化比例。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VSS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Z=-3.74、-3.47、-2.69、-3.25,P<0.01);4组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VSS评分下降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35,P>0.05)。2周组、3周组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瘢痕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Z=-2.95、-2.50,P<0.05或P<0.01)。1周组、2周组、3周组、4周组患者瘢痕血流灌注量变化比例分别为-0.02(-1.05,0.69)、-0.29(-0.75,0.18)、-0.11(-0.55,0.23)、0.05(-0.61,0.75),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明显(H=9.39,P<0.05); 2周组患者瘢痕血流灌注量变化比例明显高于1周组(Z=2.76,P<0.01)。结论PDL治疗可降低VSS评分及瘢痕血流灌注量,2周1次及3周1次治疗对瘢痕血流灌注改善更明显,可推荐为PDL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适宜治疗间隔。

  • 标签: 烧伤 瘢痕 激光,染料 局部血流 治疗间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挛缩家庭康复治疗模式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0例符合入选标准手深Ⅱ或Ⅲ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儿。根据采取康复治疗模式,将18例患儿(23只患手)纳入家庭康复治疗为主组(以下简称家庭康复组)、12例患儿(15只患手)纳入医院康复治疗为主组(以下简称医院康复组),前组患儿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2.1)岁,创面愈合后(3.1±0.8)d开始康复治疗;后组患儿中男7例、女5例,年龄(4.6±2.1)岁,创面愈合后(2.8±0.7)d开始康复治疗。医院康复组患儿以在院主被动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回家后自主康复训练;家庭康复组患儿接受在院主被动康复训练1~2周后,在家通过微信平台接受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主被动康复训练。2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均佩戴压力手套并联合使用手屈曲训练带和分指支具。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手总主动活动度法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对患手瘢痕(计算治疗前后瘢痕评分差值)、关节活动度(计算优良比)和患肢功能进行评分/评级。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效性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手瘢痕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3.0(2.0,7.0)、3.0(2.0,8.0)分(95%置信区间分别为2.37~5.38、1.95~5.91分),2组差值间差值95%置信区间为-2.43~2.21分,在等效性界值-3~3分之内(P<0.0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患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治疗前分别为3/23和2/15,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15/23和12/1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手关节活动度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58、2.30,P<0.05),但2组之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手关节活动度评级均相近(Z值分别为0.39、0.55,P>0.0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肢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值分别为3.98、3.51,P<0.05),但2组之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肢功能评级均相近(Z值分别为1.27、0.38,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辅助以家庭康复为主联合应用手屈伸组合支具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改善患手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与以医院康复为主康复治疗效果相近,为无法持续接受在院治疗患儿提供了可选康复治疗方法。

  • 标签: 烧伤 瘢痕 儿童 家庭康复 支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推荐能量参数。

  • 标签: 激光,染料 增生性瘢痕 能量密度 温哥华瘢痕评分 患者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前尚未见野战训练环境中专用烧伤部位快速降温装置,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野战训练中烧伤用快速降温装置。该装置利用液氮快速降温原理,通过温度监测仪监测创面温度以调节液氮释放,以达到降低创面温度目的。该装置设计简单、材料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可用于身体各个部位,且操作便捷,预计可对烧伤部位起到快速降温效果,以避免热力向深层组织传导所致继发性损伤。

  • 标签: 烧伤 设备设计 野战训练 快速降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3月,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6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5(21,48)个月]、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2(22,68)个月]、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38(26,52)个月]以及应用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三联用药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2(25,60)个月],各组患儿在行UFCL治疗瘢痕时分别采用对应镇痛方案,并针对患儿治疗过程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分别于首次麻醉清醒后0(即刻)、1、2、4 h,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对患儿瘢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首次麻醉清醒后4 h疼痛评估结束后,采用自制镇痛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计算满意率。首次术后2 h内,观察并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发生情况。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选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患儿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并计算两者差值。对数据行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首次麻醉清醒0 h,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1),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1、2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麻醉首次清醒4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后4 h,4组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满意率分别为79.49%(31/39)、85.37%(35/41)、87.80%(36/41)、97.92%(47/48),三联用药组患儿满意率高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麻醉清醒后术后2 h内,4组患儿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儿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瘢痕VSS评分及两者差值组间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UFCL治疗小儿增生性瘢痕中进行三联用药镇痛效果良好,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满意度高,且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镇痛方案类似,推荐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瘢痕 疼痛 激光疗法 围手术期护理 布洛芬 复合镇痛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后常见后遗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仍缺少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瘢痕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有望寻找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药物靶点。本文主要就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作用及机制,以及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药物、微小RNA、外泌体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炎症 增生性瘢痕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调控免疫代谢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基础上,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炎症 药物释放系统 皮肤 新生血管化,生理性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前增生性瘢痕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临床发现脂肪移植可以改善瘢痕外观以及瘙痒、疼痛等症状,抑制瘢痕增生,机制与脂肪干细胞通过旁分泌参与免疫炎症反应调控有关,而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介导干细胞与靶细胞之间信息调控,将有望替代细胞,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近年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瘢痕治疗中应用及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外泌体 增生性瘢痕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持续被动运动(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手背部深Ⅱ~Ⅲ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治疗方法,13例患者纳入单纯压力手套组[男9例、女4例,年龄(31±6)岁],14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男11例、女3例,年龄(30±5)岁],16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9±5)岁]。3组患者均行手背部植皮术,创面愈合后6~8 d开始进行相应康复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关节活动度并计算优良比例,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瘢痕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cNema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Kruskal-Wallis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治疗前分别为2/13、2/14、3/16,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4/13、6/14、14/16。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仅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手瘢痕评分均相近(F=0.598、0.035,P>0.05)。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或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t=-5.295、-7.252、-15.342,P<0.01),手瘢痕评分均明显降低(t=13.361、16.982、40.334,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或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结论手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可显著改善手关节活动度,能较好地恢复手功能并改善手瘢痕情况,其效果优于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烧伤 瘢痕 康复 手持续被动运动系统 功能训练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一种有效、可靠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骶尾部 脊索瘤 肌皮瓣 脑脊液漏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来源外泌体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PMVEC)损伤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例行腹部手术切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0~25岁)遗弃新鲜脂肪组织进行原代人ADSC分离培养,于第5天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AD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DSC中CD29、CD34、CD44、CD45、CD73和CD90表达情况。选取第3~5代ADSC,采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获取其上清液中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外泌体形状、粒径大小及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β肌动蛋白蛋白表达。取24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和CLP+ADSC外泌体组,每组8只,分别进行相应处理。术后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髓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细胞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表达。取1个月龄雌雄不拘C57小鼠,采用组织块法获取原代PMVEC。取第3代PMVEC,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MVEC中CD31表达。取第3代PMVEC,与ADSC来源外泌体共培养12 h,采用PKH26试剂盒检测PMVEC吞噬外泌体情况。取第3代PMVEC,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和巨噬细胞上清液+ADSC外泌体组,每组3孔,分别进行相应处理。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8-OHdG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单分子层通透性。以上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分离原代ADSC培养至第5天,呈梭形密集生长,呈典型漩涡样排列。第3代ADSC中CD29、CD44、CD73和CD90阳性细胞百分比均>90%,CD34和CD45阳性细胞百分比均<5%。第3~5代ADSC来源外泌体呈典型双凹盘状结构,外泌体平均粒径为103 nm,外泌体中CD9、CD63和TSG101蛋白表达均呈阳性,β肌动蛋白蛋白表达呈阴性。术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CLP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28.76、29.69,P<0.01);与单纯CLP组比较,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9.90、4.76,P<0.05或P<0.01)。术后24 h,正常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炎症细胞浸润,单纯CLP组小鼠肺组织较正常对照组水肿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肺组织较单纯CLP组水肿症状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术后24 h,3组小鼠肺组织中CD31呈阳性表达;单纯CLP组小鼠肺组织中8-OHdG阳性细胞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肺组织中8-OHdG阳性细胞荧光强度较单纯CLP组明显下降。第3代PMVEC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31呈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31阳性细胞占比为99.5%。共培养12 h,ADSC来源外泌体成功被PMVEC吞噬,进入胞质。第3代PMVEC培养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PMVEC活性氧荧光强度明显增加(t=15.73,P<0.01);与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比较,巨噬细胞上清液+ADSC外泌体组PMVEC活性氧荧光强度明显降低(t=4.72,P<0.01)。第3代PMVEC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PMVEC8-OHdG阳性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巨噬细胞上清液+ADSC外泌体组PMVEC8-OHdG阳性荧光强度介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之间。第3代PMVEC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PMVEC单分子层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t=6.34,P<0.01);与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比较,巨噬细胞上清+ADSC外泌体组PMVEC单分子层细胞通透性明显降低(t=2.93,P<0.05)。结论ADSC来源外泌体可改善小鼠肺组织氧化性损伤,降低由巨噬细胞上清液诱导PMVEC活性氧含量、8-OHdG表达以及细胞通透性。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活性氧 肺血管内皮细胞 8-羟基脱氧鸟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