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提出与舒适化医疗的践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麻醉医师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三大挑战,即如何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如何预防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如何避免药物滥用成瘾的问题。文章就近年来低阿片化麻醉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联合应用多种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及区域麻醉等技术形成一种新的复合型麻醉模式,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实现低阿片化麻醉将更趋于达到舒适化麻醉与镇痛,并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设计制备新型"V"形前臂皮瓣后供区直接关闭的可能性及其在颊癌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对10例颊癌患者行"V"形前臂皮瓣切取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该新型皮瓣在既往传统Kiss皮瓣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皮瓣制备过程中"V"形皮瓣两侧亚单位连接处不断开,从而保证连接处尖端的血运,同时还可使得对位缝合后的皮瓣尖端更圆滑,使得血运更佳。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5~63岁,平均48.3岁,皮瓣大小为3.0 cm×5.0 cm~4.0 cm×6.0 cm。术后3个月通过门诊随访对供区切口愈合及前臂外观等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分别测量患者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角度,同时对患者腕关节功能依照Gartland-Werley表进行评分。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与术前数据对比,评估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前臂皮瓣切取后产生的供区创面均顺利关闭而无需植皮。其中3例患者术后因切缘张力过大发生创口缺血性改变,表皮剥脱后色素丧失,但切口愈合未受影响。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前臂切口均未见明显瘢痕增生,外观满意。术前患者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角度分别为(57.8±1.3)°、(58.4±0.7)°、(18.2±0.5)°、(28.5±1.1)°,术后分别为(53.2±2.1)°、(55.3±1.8)°、(16.4±0.4)°、(25.4±1.4)°,各数据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估1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发现术前与术后优良率均为100%。结论使用新型"V"形游离前臂皮瓣可以直接关闭中小型前臂皮瓣切取后供区缺损,避免传统游离植皮的创伤及相关并发症,术后外观满意且不会对腕关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是修复颊癌软组织缺损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游离穿支皮瓣修复伴骨外露的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踝部伴骨和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男9例,女2例,年龄19~47岁),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引流,待创面干净后,二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切取皮瓣面积6.5 cm×4.5 cm~16.5 cm×8.5 cm。术后定期随访,分析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皮瓣无血管痉挛、血管危象发生。11例中2例皮瓣远端出现0.5~1.0 cm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后完全愈合,其余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4~16个月,平均10.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美观不臃肿,无需二次手术修整,质地柔软,耐磨,无色素沉着,恢复了保护性感觉。至末次随访时,11例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74~98分,平均90.5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供区愈合良好,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踝部组织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瘦素预处理对机械通气肺损伤(VILI)大鼠NLRC4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00~25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VILI模型组和瘦素组,每组12只。对照组麻醉后气管插管并保留自主呼吸;VILI模型组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潮气量40 ml/kg,容量控制通气4 h;瘦素组气管插管后腹腔注射外源性重组瘦素50 μg/kg,应用40 ml/kg潮气量行呼吸机机械通气4 h。机械通气结束时采集股动脉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PaO2。处死大鼠,收集剩余血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浓度。取右肺上叶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病理损伤评分;取右肺中叶组织计算湿/干重比值;取右肺下叶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spase-1、NLRC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ILI模型组和瘦素组肺损伤评分、湿/干重比值、血清中IL-18和IL-1β、BALF中IL-18和IL-1β、肺组织中caspase-1和NLRC4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0.01),PaO2明显下降(P<0.01);与VILI模型组比较,瘦素组肺损伤评分、湿/干重比值、血清中IL-18和IL-1β、BALF中IL-18和IL-1β、肺组织中caspase-1和NLRC4蛋白表达量降低(P值均<0.05),PaO2升高(P<0.05)。结论外源性瘦素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VIL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C4炎症小体活化、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模式下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的肺保护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年龄52~70岁,BMI<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均伴有中度COPD。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LPV组)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组(PRVC组),每组25例。于诱导前(T0)、插管后10 min(T1)、气腹后60 min(T2)、气腹结束后10 min(T3)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O2),并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于T1、T2、T3时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 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 Pplat),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pulmonary compliance, Cdyn)。测量患者术后1、3、5 d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 RV/TLC)。记录术中及术后7 d内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的发生率,术后2、7 d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T3时PRVC组PaO2较LPV组升高(P<0.05),PA-aO2、RI较LPV组降低(P<0.05)。T1、T2、T3时PRVC组Ppeak、Pplat较LPV组降低(P<0.05),Cdyn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1 d时,PRVC组FEV1、FVC较LPV组升高(P<0.05),RV/TLC较LPV组降低(P<0.05),术后3 d时FEV1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2、7 d时CPIS评分PRVC组较LPV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模式下LPV策略能改善合并COP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肺氧合功能和Cdyn,优化肺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