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内动度和分次间动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2019年间行全新辅助治疗的10例局部晚期AEG患者,均于治疗前在胃镜下标记肿瘤上下界,共获20枚钛夹。全部患者均在定位及治疗期间行空腹和充盈两种状态下的4DCT扫描,每次扫描均由系统自动重建出0%~90%呼吸时相的10套图像,每个患者可获得100套图像。结果胃充盈状态并不显著影响肿瘤近胸端的分次内动度与分次间动度,而在肿瘤远胸端,空腹状态下头脚方向的分次间动度较充盈状态下更大[(6.22±4.67) mm∶(4.13±3.68) mm,P=0.013]。为保证AEG的近胸端在放疗期间90%的CTV累积剂量接受95%处方剂量,口服300 ml半流质后胃充盈状态下建议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放9、8.5、12.1 mm。另纳入有近胸端钛夹的6例AEG术前放疗患者作为验证组,显示治疗期间93%的钛夹在外扩范围内。结论对于AEG的术前放疗,也可考虑定量充盈胃的方式完成放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结石应用输尿管软镜与经皮肾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4例肾结石患者,均分成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进行经皮肾镜治疗,实验组进行输尿管软镜治疗,对比两种手术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碎石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结石应用输尿管软镜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经皮肾镜手术,可有减少手术带给患者的损伤,缩短康复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全乳房切除术后单纯区域复发(RR)患者的预后,探讨放疗的价值和靶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8年间144例全乳房切除术后无辅助放疗、首次孤立性RR的乳腺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远处转移(DM)、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RR后中位随访82.5个月,全组患者5年sLRR、DM、PFS和OS分别为42.1%、71.9%、22.9%和62.6%。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是sLRR (P<0.001)和PFS (P=0.013)的独立影响因素。局部治疗时手术+放疗组的sLRR率最低(P<0.001)。手术+放疗组的5年原RR部位再次复发率最低(P<0.001)。做和不做胸壁放疗患者的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12.1%和14.8%(P=0.873)。非锁骨上复发者,做和不做锁骨上放疗的5年锁骨上复发率分别为9.9%和23.8%(P=0.206)。非腋窝或内乳复发者,无论放疗与否,腋窝或内乳的5年复发率均<10%。结论单纯RR患者有较高的5年OS,推荐对复发部位行手术+放疗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不建议常规对所有患者行胸壁、腋窝或内乳的预防放疗。锁骨上预防性放疗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子宫肌层ADC值测量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采用3.0 T磁共振仪对34名健康女性(增殖期18名,分泌期16名)进行2次盆腔MR扫描,前后两次扫描间隔一个月经周期(28~32 d)。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子宫肌层ADC值行双盲法测量,每一次扫描同一名医师间隔一周进行两次测量,分析正常子宫肌层ADC值测量的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及两次扫描在增殖期和分泌期的可重复性。结果两次MRI扫描两名医师测得到的子宫肌层ADC值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其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0.75。两名医师测量的子宫肌层ADC值在分泌期均大于增殖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殖期和分泌期的子宫肌层ADC值在前后两次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进一步进行Bland-Altman分析发现两名医师测量得到的子宫肌层ADC值在增殖期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14.3%~13.6%和-11.5%~12.8%,在分泌期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7.6%~7.0%和-7.7%~7.8%,因此分泌期的可重复性相对于增殖期较好。结论正常子宫肌层ADC值测量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为正常子宫肌层ADC值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证据,但正常子宫肌层ADC值可重复性在分泌期较增殖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