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尿液代谢轮廓的变化,筛选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特征代谢离子,建立疾病区分模型,从而帮助临床诊断。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UPLC-MS)法分析肝细胞癌、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尿液标本,分别有32、28、28份。用MZmine2.0和SIMCA-P+12.0.1.0软件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和主成成分分析(PCA)模型进行代谢物初筛,对最终检验所选择的代谢离子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标志物进行分析筛选。最后通过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对所筛选出的标志物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组间定量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OPLS-DA的模型参数R2X = 35.3%、R2Y = 86.9%、Q2 = 72.2%,具有较好的鉴别价值。检测共筛选出26个特征离子并鉴定了其中的17个。14,19-Dihydroaspidospermatine对健康人和肝细胞癌患者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曲线下面积> 0.9,对肝细胞癌患者和肝硬化患者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高于甲胎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0.75)。结论基于UPLC-MS平台,成功构建PCA和OPLS-DA模型,提取并鉴定出肝细胞癌患者尿液的特征代谢离子,对辅助临床筛选出肝细胞癌患者具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而软骨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关节变性早期因素。由于软骨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目前软骨缺损的修复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难题。近年来,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软骨缺损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软骨脱细胞基质(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ACM)保留了天然软骨的细胞外基质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天然软骨的细胞外环境,是软骨修复与再生的理想材料。ACM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生长因子等,其中Ⅱ型胶原蛋白是透明软骨中的主要类型,在调节软骨组织的机械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Ⅱ型胶原蛋白、生长因子和低氧微环境分别在促进软骨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Ⅱ型胶原蛋白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诱导细胞聚集和软骨分化;ACM中含有的多种生长因子能够诱导Sox9的表达,促进干细胞成软骨分化;低氧微环境可上调Ⅱ型胶原(COL2A1)、Sox9的表达并维持软骨细胞表型。此外,ACM已被广泛应用于软骨再生的研究,将ACM制备成脱细胞支架、水凝胶或是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对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均取得了良好的软骨再生效果。尽管ACM源性生物材料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ACM的成分丢失、支架的性能降低等,值得进行深度的探索和挖掘。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 associated disorder, MOGAD)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s, IIDDs)的一组新亚型,可累及脑、视神经和脊髓。MOGAD需要个体化的临床管理和特定的治疗方案,但其临床表现与IIDDs的其他亚型存在一定重叠,临床鉴别较为困难。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具有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的优势,能够更好显示MOGAD与IIDDs其他亚型的神经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在MOGA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MOGA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RI常规序列上脑、视神经和脊髓病灶影像学特征的总结归纳,新序列、新技术在儿童MOGAD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儿童MOGAD的临床及MRI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在巨噬细胞内连续传代诱导后的表型变化情况。方法布氏田鼠型鼠疫菌201株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连续传代50次后,获得诱导株(201-MI)。通过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生长曲线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酸生存能力、过氧化氢生存能力、对Raw264.7及HeLa细胞的毒力以及小鼠攻毒等实验,比较野生株201和诱导株201-MI的特定表型差异。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了201株与201-MI株的遗传差异。结果与野生型201株相比,201-MI株的巨噬细胞生存能力显著增强,在铁(Fe)缺乏培养基中生长较快,酸生存及过氧化氢耐受能力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对Raw264.7和HeLa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但对小鼠毒力减弱(皮下攻毒与腹腔攻毒)。比较基因组分析未发现201-MI株存在基因片段的缺失,但存在一些小的插入/缺失(Indel)和单核苷酸突变(SNP)。结论巨噬细胞连续传代诱导后,鼠疫菌出现了一些表型变化,可能反映了其巨噬细胞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对诱导菌株进行后续多组学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这些变化的遗传机制,以及鼠疫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AML-MRC患者基因突变谱系并探讨影响移植预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75例AML-MR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5例患者分为:H组[既往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史]、C组(新诊断的AML-MRC伴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和M组(新诊断的AML-MRC伴多系发育异常),分析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对43例患者行骨髓靶向二代测序(137个基因)。结果①75例AML-MRC患者,男41例,女34例,中位年龄41(18~5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5(95%CI 30~49)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78个月(95% CI 23个月~未达到)。移植后3年OS率为57.1%(95%CI 45.6%~71.4%),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2.0%(95%CI 40.8%~66.1%),累积复发率(CIR)为26.8%(95%CI 16.6%~30.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2.7%(95%CI 13.2%~33.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处于非第1次完全缓解(CR1)状态是移植后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5/5q-染色体核型异常、移植后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GVHD)。②75例患者中H组59例(78.7%),其中20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前曾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C组9例(12.0%),M组7例(9.3%)。M、H、C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55.0%(95%CI 41.8%~72.5%)、55.6%(95%CI 31.0%~99.7%)(P=0.700),EF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46.5%(95%CI 34.0%~63.8%)、55.6%(95%CI 31.0%~99.7%)(P=0.600);原发性AML-MRC与继发性AML-MRC相比,移植后3年OS、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95%CI 41.9%~91.4%)对55.0%(95%CI 41.8%~72.5%),P=0.600;61.9%(95%CI 41.9%~91.4%)对46.5%(95%CI 34.0%~63.8%),P=0.400]。转白前接受去甲基化治疗(20例)与未接受去甲基化治疗(39例)患者比较,转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6~937)d对162(9~3167)d,P=0.804],且两组患者OS和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P=0.700)。③对43例(57.3%)患者骨髓样本行二代基因测序,共发现73个突变类型,检出率最高的是U2AF1(11例,25.6%),其他检出率>10%的突变包括RUNX1(10例,23.3%)、NRAS(10例,23.3%)、ASXL1(6例,14.0%)、PTPN11(5例,11.6%)、TET2(5例,11.6%)。单因素分析显示U2AF1[P=0.875,HR=1.110(95%CI 0.295~4.195)]、RUNX1[P=0.685,HR=0.728(95%CI 0.157~3.375)]、NRAS[P=0.919,HR=0.923(95%CI 0.196~4.334)]突变对移植后OS没有影响。结论-5/5q-染色体异常、未发生慢性GVHD、移植前非CR1状态是影响AML-MRC患者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MHC亚组分类不是影响移植预后的因素;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能无助于延缓MDS患者转白以及延长移植后OS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AML-MRC)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AML-MRC患者基因突变谱系并探讨影响移植预后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75例AML-MR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5例患者分为:H组[既往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史]、C组(新诊断的AML-MRC伴MDS相关细胞遗传学异常)和M组(新诊断的AML-MRC伴多系发育异常),分析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对移植预后的影响。对43例患者行骨髓靶向二代测序(137个基因)。结果①75例AML-MRC患者,男41例,女34例,中位年龄41(18~5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5(95%CI 30~49)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78个月(95% CI 23个月~未达到)。移植后3年OS率为57.1%(95%CI 45.6%~71.4%),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2.0%(95%CI 40.8%~66.1%),累积复发率(CIR)为26.8%(95%CI 16.6%~30.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2.7%(95%CI 13.2%~33.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处于非第1次完全缓解(CR1)状态是移植后OS和EFS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5/5q-染色体核型异常、移植后未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GVHD)。②75例患者中H组59例(78.7%),其中20例转化为白血病(转白)前曾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C组9例(12.0%),M组7例(9.3%)。M、H、C组移植后3年O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55.0%(95%CI 41.8%~72.5%)、55.6%(95%CI 31.0%~99.7%)(P=0.700),EFS率分别为71.4%(95%CI 44.7%~100.0%)、46.5%(95%CI 34.0%~63.8%)、55.6%(95%CI 31.0%~99.7%)(P=0.600);原发性AML-MRC与继发性AML-MRC相比,移植后3年OS、E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95%CI 41.9%~91.4%)对55.0%(95%CI 41.8%~72.5%),P=0.600;61.9%(95%CI 41.9%~91.4%)对46.5%(95%CI 34.0%~63.8%),P=0.400]。转白前接受去甲基化治疗(20例)与未接受去甲基化治疗(39例)患者比较,转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6~937)d对162(9~3167)d,P=0.804],且两组患者OS和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P=0.700)。③对43例(57.3%)患者骨髓样本行二代基因测序,共发现73个突变类型,检出率最高的是U2AF1(11例,25.6%),其他检出率>10%的突变包括RUNX1(10例,23.3%)、NRAS(10例,23.3%)、ASXL1(6例,14.0%)、PTPN11(5例,11.6%)、TET2(5例,11.6%)。单因素分析显示U2AF1[P=0.875,HR=1.110(95%CI 0.295~4.195)]、RUNX1[P=0.685,HR=0.728(95%CI 0.157~3.375)]、NRAS[P=0.919,HR=0.923(95%CI 0.196~4.334)]突变对移植后OS没有影响。结论-5/5q-染色体异常、未发生慢性GVHD、移植前非CR1状态是影响AML-MRC患者移植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MHC亚组分类不是影响移植预后的因素;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可能无助于延缓MDS患者转白以及延长移植后OS期。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相关肝细胞癌的筛查和监测策略目前尚不明确。在NAFLD患者中筛查肝细胞癌比在其他肝脏疾病中更具挑战性。因为NAFLD患者在无肝硬化的背景下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更高。液体活检和其他新型标志物在肝细胞癌早期预测中体现出一定优势和良好前景。将其纳入现有肝细胞癌风险评估与分层模型对肝细胞癌精准筛查与监测具有潜在的价值,可作为NAFLD患者的补充筛查项目,有望实现肝细胞癌的精准筛查与早期诊治。我们综述了新型标志物对NAFLD相关肝细胞癌的风险评估与早期诊断的潜力和最新进展,提出了当前NAFLD相关肝细胞癌风险评估与监测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35例中国成人患者。移植前采集骨髓进行CYP3A5基因分型。应用静脉输注他克莫司、短疗程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进行GVHD预防。在他克莫司用药第2天或第3天监测初始血药浓度,随后每周监测2~3次。根据目标血药浓度(10~15 ng/ml)调整药物剂量。结果16例携带CYP3A5*3/*3基因的allo-HSCT患者的初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9.82 ng/ml对8.53 ng/ml)、初始血药浓度/剂量(C/D)比值(5.72 ng·ml-1·mg-1对4.26 ng·ml-1·mg-1)、allo-HSCT后第一和第二周C/D比值中位数(5.29 ng·ml-1·mg-1对4.61 ng·ml-1·mg-1,5.65 ng·ml-1·mg-1对4.56 ng·ml-1·mg-1)均明显高于19例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P值分别为0.028、0.001、0.037、0.045)。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allo-HSCT后Ⅲ~Ⅳ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有高于携带CYP3A5*3/*3基因患者的趋势[(26.3±10.1)%对(6.2±6.1)%,P=0.187]。结论CYP3A5基因型导向给药可能有助于allo-HSCT后更快地达到他克莫司目标血药浓度,减少严重急性GVHD的发生,改善移植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35例中国成人患者。移植前采集骨髓进行CYP3A5基因分型。应用静脉输注他克莫司、短疗程甲氨蝶呤(MTX)±吗替麦考酚酯进行GVHD预防。在他克莫司用药第2天或第3天监测初始血药浓度,随后每周监测2~3次。根据目标血药浓度(10~15 ng/ml)调整药物剂量。结果16例携带CYP3A5*3/*3基因的allo-HSCT患者的初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9.82 ng/ml对8.53 ng/ml)、初始血药浓度/剂量(C/D)比值(5.72 ng·ml-1·mg-1对4.26 ng·ml-1·mg-1)、allo-HSCT后第一和第二周C/D比值中位数(5.29 ng·ml-1·mg-1对4.61 ng·ml-1·mg-1,5.65 ng·ml-1·mg-1对4.56 ng·ml-1·mg-1)均明显高于19例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P值分别为0.028、0.001、0.037、0.045)。至少携带一个CYP3A5*1等位基因的患者,allo-HSCT后Ⅲ~Ⅳ级急性GVHD的发生率有高于携带CYP3A5*3/*3基因患者的趋势[(26.3±10.1)%对(6.2±6.1)%,P=0.187]。结论CYP3A5基因型导向给药可能有助于allo-HSCT后更快地达到他克莫司目标血药浓度,减少严重急性GVHD的发生,改善移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