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性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理州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流行时空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按照年龄段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样本中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验疫苗接种证获取乙肝疫苗接种数据。结果不同年龄组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x2=184.79,P<0.01)、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x2=3292.78,P<0.01)与乙肝疫苗接种率(x2=1 017.68,P<0.0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时空聚集分析显示乙肝表面抗原第一聚集区在2017年,以弥渡县为中心向外辐射22.56 km,包括弥渡县、祥云县、巍山县(RR=1.73,LLR=2.20,P=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肝表面抗体第一聚集区在2017年,以剑川县为中心向外辐射26.93 km,包括剑川县、鹤庆县(RR=1.39,LLR=21.6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疫苗接种第一聚集区在2019-2020年,以南涧县为中心向外辐射28.79 km,包括剑川县、鹤庆县(RR=1.07,LLR=2.32,P=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7岁以后的健康人群是大理州乙型肝炎防控的重点,及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或者加强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