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ART)儿童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ART信息系统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2004-2019年初始ART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0/100人年和0.77/100人年。初始治疗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90/100人年和1.67/100人年。初始ART后第1、2、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4%、95.80%、93.68%、91.5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女性(aHR=2.00,95%CI:1.17~3.40)、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200个/μl(aHR=2.79,95%CI:1.54~5.06)、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aHR=2.38,95%CI:1.32~4.26)、基线血红蛋白<80 g/L(aHR=2.47,95%CI:1.24~4.92)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HR=5.05,95%CI:1.15~22.12)是儿童HIV感染者死亡关联性因素;女性(aHR=2.23,95%CI:1.22~4.07)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HR=2.02,95%CI:1.07~3.79)是儿童HIV感染者脱失关联性因素。结论广西儿童HIV感染者ART效果较好,但初始ART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影响因素,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及其父母宣传教育以提高ART效果。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儿童 死亡 脱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具有高广谱中和活性HIV-1感染者包膜蛋白(Env)基因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方法根据中和宽度是否高于90%将样本分为高广谱中和活性组(hBCN+组)和非高广谱中和活性组(hBCN-组),采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法(SGA)分离全长Env基因,通过两组样本Env基因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对应性分析(COA),并基于相似性指数D(A,B)计算及与宿主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比对探讨两组毒株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结果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和hBCN-组毒株RAAU数据沿两个主轴分布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簇,表明两组毒株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氨基酸使用模式;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0.097)低于hBCN-组(0.102),且两组毒株相比较,hBCN+组Env基因与人具有相似使用模式密码子少于hBCN-组,提示hBCN+组毒株在感染者体内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结论hBCN+和hBCN-两组毒株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氨基酸使用模式,hBCN+组毒株对宿主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

  • 标签: HIV-1 膜蛋白 高广谱中和活性 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 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病毒学应答影响。方法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OR=3.26,95%CI:1.82~5.86)、小学/初中(aOR=1.54,95%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OR=2.77,95%CI:1.75~4.37;aOR=1.55,95%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OR=4.24,95%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OR=2.84,95%CI:1.67~4.85)。结论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影响。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耐药 抗病毒治疗 病毒学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未治疗经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感染HIV-1患者病毒分离特征和独特重组型特征,为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IV-1病毒生物学特性和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HIV-1传播风险,筛选北京、广西、四川3个省市新诊断未治疗HIV-1患者,静脉采血检测病毒载量、CD4+ T细胞计数,以及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从病毒培养上清中提取RNA扩增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65名HIV-1感染者中,经男男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分别为32(49.2%)、20(30.8%)和13(20.0%)例;亚型主要包括:26例(40.0%)CRF07_BC、23例(35.4%)CRF01_AE、9例(13.8%)独特重组型。共分离到46株HIV-1临床毒株,HIV-1分离阳性率与CD4+T细胞显著负相关(χ2=4.22,P=0.04),而与病毒载量正相关(χ2=22.4,P<0.001);HIV-1P24抗原含量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呈现类似结果。此外,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显示P24抗原含量与培养时间正相关(52.14,95%CI: 9.42~94.87,P=0.017),病毒生长曲线分析显示,在培养后第14天,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病毒P24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者(调整后P值分别为P<0.01和P<0.05)。9株独特重组型病毒均来自性传播感染者,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独特重组型比例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中比例,且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病毒基因重组断点多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结论男男性行为感染者血样对HIV-1病毒分离更敏感;性传播人群具有独特重组型多样性特征,尤其是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病毒基因重组更为明显。

  • 标签: HIV-1 传播途径 男男性行为 病毒分离 独特重组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可持续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19年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与死亡者基本和随访信息,按病例数2倍抽样组成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为抗病毒治疗HIV/AIDS 3 355例,死亡组1 179例,对照组共2 176例。其中,30~49岁占81.34%,男性占69.09%,彝族占99.55%,已婚或同居占91.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5.77%,农民占8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死亡风险因素中,年龄≥50岁是18~29岁5.08倍(95%CI:3.05~8.48)、女性是男性0.70倍(95%CI:0.52~0.94)、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性传播途径1.43倍(95%CI:1.06~1.9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µl是CD4<200个/µl0.38倍(95%CI:0.30~0.48)、最近1次使用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方案0.04倍(95%CI:0.01~0.18)、耐药是不耐药3.40倍(95%CI:2.13~5.42),无病毒载量结果且未做耐药检测是不耐药12.98倍(95%CI:10.28~16.40)。结论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CD4、最近1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检测情况是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影响因素。应扩大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覆盖面,科学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医务人员培训,降低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率。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死亡 影响因素 病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