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幕上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310例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203例),根据术中出血量是否大于500 ml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出血量>500 ml组(42例)和出血量≤500 ml组(16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信息、麻醉和手术相关变量、术中快速血栓弹力图(rapid thromboelastography, r-TEG)、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出血量>500 ml的相关因素。结果出血量>500 ml组患者中脑膜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级为Ⅰ、Ⅱ级、颅前窝占位、肿瘤侵及血管、肿瘤最大直径≥4 cm、肿瘤部分切除以及手术时间>240 min的占比均高于出血量≤500 ml组患者(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变量与出血量>500 ml存在相关性(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4 cm[比值比(odds ratio, OR)=4.21,95%CI 1.52~11.71]、脑膜瘤(OR=9.05,95%CI 3.67~22.30)和手术时间>240 min(OR=4.88,95%CI 1.92~12.42)是出血量>500 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出血量≤500 ml组比较,出血量>500 ml组患者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明显延长(P<0.05)。r-TEG异常与出血量>500 ml存在相关性(OR=3.56,95%CI 1.38~9.17,P<0.05)。出血量>500 ml组苏醒延迟、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费用高于出血量≤500 ml组(P<0.05)。结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4 cm)、脑膜瘤切除术及手术时间>240 min是患者术中失血量显著增加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神经外科手术的11 8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意识清醒,在术中接受全身麻醉及机械通气,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后转入PACU,记录术后早期意识及生命体征状态。根据患者年龄(±2岁)、性别及手术日期(±14 d),按1∶1的比例为苏醒延迟的病例匹配对照病例,分别纳入苏醒延迟组(107例)和对照组(107例)。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11 878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中,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为0.9%。苏醒延迟组患者BMI<25 kg/m2、术前ASA分级Ⅲ-Ⅳ级、术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 KPS)<80分、肿瘤最大直径>4 cm、WHO病理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长>4 h的占比等高于对照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比值比(odds ratio, OR)=0.451,95%CI 0.238~0.854,P=0.015]、术前KPS评分<80分(OR=3.449,95%CI 1.282~9.279,P=0.014)、WHO病理分级Ⅲ-Ⅳ级(OR=3.499,95%CI 1.744~7.018,P<0.001)、手术时长>4 h(OR=4.623,95%CI 2.425~8.816,P<0.001)是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并不罕见,BMI<25 kg/m2、术前KPS评分<80分、WHO病理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长>4 h是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当前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危机越发的严重,我国也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行业生产应坚持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原则,促使社会更好的向低碳型转变。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当前最为洁净的煤燃烧技术之一,在我国电厂中应用的较为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炭的燃烧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但其有着用电率高的特点,一直制约着其经济性的提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