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dexmetomidine, Dex)对颅脑肿瘤切除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及外周血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额颞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ex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20例因为血液样本缺失剔除,故最终入组患者60例(每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其他用药相同基础上,Dex组患者于插管后10 min给予静脉输注Dex 0.6 μg/kg负荷剂量,然后以0.4 μg·kg-1·h-1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术中止血,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1~5 d,采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精神错乱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Intensive Care Uni, CAM-ICU)及3分钟精神错乱评估法(3-Minut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CAM, 3D-CAM)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POD评估,记录两组患者POD发生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者诱导后(T1)、试验药物停止输注时(T2)、术毕(T3)时外周血IL-6、TNF-α水平,并比较发生POD和未发生POD的患者T1、T2、T3时的外周血IL-6、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人口学特征及基线资料及术中资料。根据患者基线资料信息、围手术期临床信息和既往文献报道的相关因素进行PO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变量筛选,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神经外科肿瘤患者POD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术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高于Dex组(P<0.05)。Dex组6例(20%)发生POD,低于对照组15例(50%)(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IL-6、TNF-α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时IL-6水平高于T2时(P<0.05),而TNF-α水平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T3时IL-6水平高于T1、T2时(P<0.05),T3时TNF-α水平高于T1时(P<0.05)。发生POD的患者和未发生POD的患者各时点IL-6和TNF-α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POD的患者T3时IL-6水平高于T1、T2时(P<0.05),T3时TNF-α水平高于T1时(P<0.05);发生POD的患者T3时IL-6水平高于T2时(P<0.05),而TNF-α水平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应用Dex是PO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14,OR=0.21,95%CI 0.06~0.73),年龄是PO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23,OR=1.07,95%CI 1.01~1.13)。结论术中持续输注Dex可以显著降低颅脑肿瘤切除患者术后5 d内POD的发生率;未观察到Dex能通过降低全身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来预防POD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炎症因子 术后谵妄 颅内肿瘤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神经外科手术的11 8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意识清醒,在术中接受全身麻醉及机械通气,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后转入PACU,记录术后早期意识及生命体征状态。根据患者年龄(±2岁)、性别及手术日期(±14 d),按1∶1的比例为苏醒延迟的病例匹配对照病例,分别纳入苏醒延迟组(107例)和对照组(107例)。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11 878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中,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为0.9%。苏醒延迟组患者BMI<25 kg/m2、术前ASA分级Ⅲ-Ⅳ级、术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 KPS)<80分、肿瘤最大直径>4 cm、WHO病理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长>4 h的占比等高于对照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比值比(odds ratio, OR)=0.451,95%CI 0.238~0.854,P=0.015]、术前KPS评分<80分(OR=3.449,95%CI 1.282~9.279,P=0.014)、WHO病理分级Ⅲ-Ⅳ级(OR=3.499,95%CI 1.744~7.018,P<0.001)、手术时长>4 h(OR=4.623,95%CI 2.425~8.816,P<0.001)是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并不罕见,BMI<25 kg/m2、术前KPS评分<80分、WHO病理分级Ⅲ-Ⅳ级、手术时长>4 h是脑肿瘤切除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神经外科 围手术期 苏醒延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心肌顿抑(neurogenic stunned myocardium, NSM)是指心脏因急性神经事件产生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取决于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触发因素及NSM的诊断标准。目前NS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极易与心肌原发性损伤相混淆。文章系统介绍了NSM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围手术期管理及预后等内容,以期对NSM的临床决策能有所裨益,从而改善患者总体预后。

  • 标签: 心肌顿抑 诊断 围手术期管理 预后
  • 简介:摘要活动抑制型谵妄(hypoactive delirium, HD)作为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一种重要亚型,占总体POD患者的50%,其死亡风险可能更高、预后更差。但目前此种类型谵妄不易识别,并且临床医师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文章系统介绍了POD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发病机制,进一步阐明了术后HD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评估、预防以及研究进展,希望能对防治此类谵妄有所帮助,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经济负担。

  • 标签: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唤醒麻醉技术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术中唤醒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唤醒组),根据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手术时间按照1∶1比例匹配全身麻醉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对照组)。通过住院病历系统采集两组患者资料,电话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慢性疼痛)情况。主要指标为患者术后在PACU、住院期间急性疼痛情况以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0例患者,其中唤醒组40例,对照组40例。唤醒组患者PACU期间及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比75.0%,P=0.021;50.0%比72.5%,P=0.039),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组在PACU期间中重度疼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 NRS)评分≥4分]比例小于对照组(7.5%比27.5%,P=0.019),住院期间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度以上慢性疼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唤醒麻醉技术中以充分头皮神经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能够显著缓解开颅术后急性疼痛,但是对于慢性疼痛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麻醉 唤醒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