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儿童入住PICU后发生急性(acute stress,AS)和创伤后应激(posttraumatic stress,PTS)的风险增加。本调查研究的主要目标为探究PICU住院患儿院前心理社会特点及其与AS的关系。设计观察性研究。场所一家城市中心学术型儿童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纳入8~17岁且预计PICU住院时间>24 h患儿。测量方法入院期间患儿完成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以评估入院前心理社会症状,包括入院前PTS、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AS现况。主要结果共招募111名儿童(平均年龄12.9岁,60%为男性,58%为拉丁裔)。一半(51%)患儿报告有院前创伤史,几乎所有儿童(96%)都有PTS。他们各方面生活质量都显著受损。儿童住院期间AS发生率高,74.8%具有AS症状,6%符合AS障碍诊断标准。单变量分析显示,儿童年龄、生活质量、慢性病和PTS与更严重的AS相关。结合儿童年龄、急慢性疾病,QOL和PTS对A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院前QOL和PTS与院内AS发生显著相关,并可解释34%的模型方差。结论本次调查是对PICU患儿入院前心理社会特征的一项新的评估。纳入研究的儿童AS报告率高,这与PTS病史和QOL恶化有关。与PTS的关系与先前对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一致,并增加了人们对长期心理社会预后的担忧。本文数据加深了对住院期间致AS因素的理解,并可能增进对心理社会支持整合模型重要性的认知。
简介:摘要目的儿童入住PICU后发生急性(acute stress,AS)和创伤后应激(posttraumatic stress,PTS)的风险增加。本调查研究的主要目标为探究PICU住院患儿院前心理社会特点及其与AS的关系。设计观察性研究。场所一家城市中心学术型儿童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纳入8~17岁且预计PICU住院时间>24 h患儿。测量方法入院期间患儿完成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以评估入院前心理社会症状,包括入院前PTS、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AS现况。主要结果共招募111名儿童(平均年龄12.9岁,60%为男性,58%为拉丁裔)。一半(51%)患儿报告有院前创伤史,几乎所有儿童(96%)都有PTS。他们各方面生活质量都显著受损。儿童住院期间AS发生率高,74.8%具有AS症状,6%符合AS障碍诊断标准。单变量分析显示,儿童年龄、生活质量、慢性病和PTS与更严重的AS相关。结合儿童年龄、急慢性疾病,QOL和PTS对A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院前QOL和PTS与院内AS发生显著相关,并可解释34%的模型方差。结论本次调查是对PICU患儿入院前心理社会特征的一项新的评估。纳入研究的儿童AS报告率高,这与PTS病史和QOL恶化有关。与PTS的关系与先前对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一致,并增加了人们对长期心理社会预后的担忧。本文数据加深了对住院期间致AS因素的理解,并可能增进对心理社会支持整合模型重要性的认知。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各型休克临床体征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确认临床医生优先选择哪些体征来确定休克类型和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并测试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时间延长或死亡(复杂病程)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场所单中心大型学术型PICU。对象2012-2016年间按重症监护脓毒症路径治疗的18岁以下患儿。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临床体征(四肢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脉搏强度、脉压、舒张压)之间的一致性采用Fleiss和Cohen′s κ进行测量。临床体征与休克类型的关系,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如采用血管加压药而非正性肌力药治疗冷休克)与复杂病程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469例患儿中,临床医生确定307例(65%)为暖休克,162名(35%)为冷休克。所有临床体征的一致性较低(κ0.25,95%CI 0.20,0.30),但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脉搏强度间的一致性好于脉压和舒张压。只有肢体温度(aOR 26.6,95%CI 15.5,45.8),毛细血管再充盈(aOR 15.7,95%CI 7.9,31.3)和脉搏强度(aOR 21.3,95%CI 8.6,52.7)与临床医生记录的休克类型相关。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86例患儿,其休克类型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并不一致(κ0.14,95%CI -0.03,0.31),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复杂病程无关(aOR0.3,95%CI 0.1,1.02)。结论用于描述休克类型特点的常见临床征象的一致性较低,临床医生优先选择指标为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脉搏强度。虽然临床医生判定的休克类型通常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不一致,但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复杂病程无关。根据临床征象对休克进行分类应慎重。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各型休克临床体征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确认临床医生优先选择哪些体征来确定休克类型和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并测试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时间延长或死亡(复杂病程)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场所单中心大型学术型PICU。对象2012-2016年间按重症监护脓毒症路径治疗的18岁以下患儿。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临床体征(四肢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脉搏强度、脉压、舒张压)之间的一致性采用Fleiss和Cohen′s κ进行测量。临床体征与休克类型的关系,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如采用血管加压药而非正性肌力药治疗冷休克)与复杂病程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469例患儿中,临床医生确定307例(65%)为暖休克,162名(35%)为冷休克。所有临床体征的一致性较低(κ0.25,95%CI 0.20,0.30),但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脉搏强度间的一致性好于脉压和舒张压。只有肢体温度(aOR 26.6,95%CI 15.5,45.8),毛细血管再充盈(aOR 15.7,95%CI 7.9,31.3)和脉搏强度(aOR 21.3,95%CI 8.6,52.7)与临床医生记录的休克类型相关。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86例患儿,其休克类型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并不一致(κ0.14,95%CI -0.03,0.31),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复杂病程无关(aOR0.3,95%CI 0.1,1.02)。结论用于描述休克类型特点的常见临床征象的一致性较低,临床医生优先选择指标为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脉搏强度。虽然临床医生判定的休克类型通常与所用血管活性药物不一致,但休克类型-血管活性药物不匹配与复杂病程无关。根据临床征象对休克进行分类应慎重。
简介:摘要目的抗凝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患儿的关键治疗。然而,监测抗凝的理想策略仍不清楚。本文旨在评估实验室抗凝监测指标在儿科ECMO中的应用。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四级学术型儿童医院。对象2010至2016年在非心脏PICU中插管行ECMO的儿童。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从企业数据库中提取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结果和肝素剂量。主要诊断、插管指征、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以及生存预后数据提取自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地方数据登记处。采用泛化估算方程建立重复测量统计模型,以评估肝素剂量与实验室值、各实验室值之间以及肝素剂量/实验室值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纳入133例罕见患儿,包括78例新生儿和55例年长儿。抗Xa因子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凝血时间或肝素剂量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所有相关性的OD值均≈1)。新生儿和年长儿抗Xa因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活化凝血时间之间存在弱至中度相关性(R2<0.001~0.456)。两个年龄组患儿中肝素剂量与实验室监测指标相关性较差(R2=0.010~0.063)。结论对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肝素剂量与常用实验室监测抗凝指标相关性差,这些实验室监测指标彼此间的相关性也差。肝素剂量和实验室监测指标均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好的抗凝监测措施,以尽量减少ECMO相关病死率和致残率。
简介:摘要目的抗凝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患儿的关键治疗。然而,监测抗凝的理想策略仍不清楚。本文旨在评估实验室抗凝监测指标在儿科ECMO中的应用。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四级学术型儿童医院。对象2010至2016年在非心脏PICU中插管行ECMO的儿童。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从企业数据库中提取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结果和肝素剂量。主要诊断、插管指征、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以及生存预后数据提取自体外生命支持组织地方数据登记处。采用泛化估算方程建立重复测量统计模型,以评估肝素剂量与实验室值、各实验室值之间以及肝素剂量/实验室值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纳入133例罕见患儿,包括78例新生儿和55例年长儿。抗Xa因子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凝血时间或肝素剂量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性(所有相关性的OD值均≈1)。新生儿和年长儿抗Xa因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活化凝血时间之间存在弱至中度相关性(R2<0.001~0.456)。两个年龄组患儿中肝素剂量与实验室监测指标相关性较差(R2=0.010~0.063)。结论对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肝素剂量与常用实验室监测抗凝指标相关性差,这些实验室监测指标彼此间的相关性也差。肝素剂量和实验室监测指标均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好的抗凝监测措施,以尽量减少ECMO相关病死率和致残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危重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作者的性别分布。数据资源2019年前发布的415项儿科重症监护RCTs。研究选择本文包含纳入PICU患儿的所有RCTs。本文使用PICUtrials.net,其使用多个数据库的综合检索策略来识别已发表的RCTs。数据提取本文作者手动提取每篇发表研究中每一位署名作者的姓名和职业,并根据其姓名区分男性或女性。结果本文纳入2146名作者,其中1888名(88%)可区分男/女性。总体而言38%作者为女性,该比例随作者排序位置变化:37%第一作者,38%排序中间,25%排序最后(P<0.001)。最常见的三个职业是医生(63%)、非临床医生(11%)和护士(6%),其中女性分别占30%、45%和97%。总体女性作者比例从1985至1989年的28%升至2015至2018年的39%(趋势P=0.004)。以女性为第一作者或最后作者发表的RCTs与以男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的RCTs在以下研究特点上并无显著差异,包括随机化儿童中位数(60 vs.50,P=0.41),多中心试验比例(17% vs.24%,P=0.12),低偏倚风险试验比例(50% vs.66%,P=0.26),报告任何资助比例(55% vs.51%,P=0.66)或年均被引中位数(1.5 vs.2.4,P=0.09)。结论尽管随时间增加,发表儿科危重监护RCTs的研究人员中女性比例仍然落后于女性临床医生比例。女性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的试验特点和影响与男性研究者相似。下一步研究应确定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研究中性别多样性的障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危重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作者的性别分布。数据资源2019年前发布的415项儿科重症监护RCTs。研究选择本文包含纳入PICU患儿的所有RCTs。本文使用PICUtrials.net,其使用多个数据库的综合检索策略来识别已发表的RCTs。数据提取本文作者手动提取每篇发表研究中每一位署名作者的姓名和职业,并根据其姓名区分男性或女性。结果本文纳入2146名作者,其中1888名(88%)可区分男/女性。总体而言38%作者为女性,该比例随作者排序位置变化:37%第一作者,38%排序中间,25%排序最后(P<0.001)。最常见的三个职业是医生(63%)、非临床医生(11%)和护士(6%),其中女性分别占30%、45%和97%。总体女性作者比例从1985至1989年的28%升至2015至2018年的39%(趋势P=0.004)。以女性为第一作者或最后作者发表的RCTs与以男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的RCTs在以下研究特点上并无显著差异,包括随机化儿童中位数(60 vs.50,P=0.41),多中心试验比例(17% vs.24%,P=0.12),低偏倚风险试验比例(50% vs.66%,P=0.26),报告任何资助比例(55% vs.51%,P=0.66)或年均被引中位数(1.5 vs.2.4,P=0.09)。结论尽管随时间增加,发表儿科危重监护RCTs的研究人员中女性比例仍然落后于女性临床医生比例。女性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的试验特点和影响与男性研究者相似。下一步研究应确定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研究中性别多样性的障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ICU住院期间死亡的严重感染患儿的死亡时机和特点。设计从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pediatricssystem,VPS,LLC)获得大型队列数据,分析其人口统计学,死亡时机,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数据,重点关注早期死亡(<1 d)患儿。场所前瞻性收集了北美130个PICU的临床记录。对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患儿,死亡时至少有1项感染相关诊断。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分析106 464名PICU住院患儿数据。死亡的4 240(4%)名儿童年长于PICU存活患儿。死亡前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7.1(2.1,21.3)d,其中635名(15%)儿童早期死亡(PICU入院<1 d)。相比于晚期死亡患儿,早期死亡者年龄较大,更易患脓毒性休克,也更易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与晚期死亡患儿相比,早期死亡患儿放弃治疗可能性低。校正年龄、性别、脓毒症严重度、治疗方法(包括CPR,心、肺和肾支持)和每个PICU的入院次数后,本研究发现从急诊科、住院部或转诊医院收入的患儿早期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从手术室入院的患儿。结论合并严重感染的PICU住院患儿有较大比例早期死亡,并且在诊断、治疗措施和入院地点上不同于晚期死亡患儿。急诊科是危重患儿的主要来源。了解早期死亡患儿特点可能会为纳入早期死亡高风险患儿的临床试验提供患儿招募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导者对模拟儿科心脏骤停期间按压停顿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视频数据的二次分析。共计40个历时18min的模拟儿科心脏骤停场景(20个无指导者团队和20个有指导者团队)。由3名临床专家进行审查,以记录每次胸外按压暂停前后发生的事件。场所加拿大和美国的4家儿科学术医疗中心。对象200名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每组5人的跨专业复苏团队,其中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干预措施团队随机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额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根据结果变量的分布和类型来记录每次胸部按压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讨CPR指导对按压暂停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考虑到团队内暂停持续时间的多重测量。共确定655次暂停(非指导组n=304,指导组n=351)。与非指导组相比,接受心肺复苏指导组的总平均暂停时间(98.6比120.85 s,P=0.04)和插管暂停时间(中位4.0比15.5 s,P=0.002)降低,平均暂停频率(17.6比15.2 s,P=0.33)接近。有心肺复苏指导者的团队更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暂停需求(86.5%比73.7%,P<0.001),以及协调按压者更换,心律检查和脉搏检查(31.7%比23.2%,P=0.05)。校正暂停数量及暂停期间执行任务类型后,有CPR指导者的团队按压暂停时间较短。结论与没有CPR指导者的团队相比,纳入训练有素的CPR指导者可优化暂停前语言指示,缩短暂停时间,缩短插管期间暂停时间,并更好的协调胸外按压暂停期间的关键任务。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导者对模拟儿科心脏骤停期间按压停顿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视频数据的二次分析。共计40个历时18min的模拟儿科心脏骤停场景(20个无指导者团队和20个有指导者团队)。由3名临床专家进行审查,以记录每次胸外按压暂停前后发生的事件。场所加拿大和美国的4家儿科学术医疗中心。对象200名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每组5人的跨专业复苏团队,其中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干预措施团队随机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额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根据结果变量的分布和类型来记录每次胸部按压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讨CPR指导对按压暂停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考虑到团队内暂停持续时间的多重测量。共确定655次暂停(非指导组n=304,指导组n=351)。与非指导组相比,接受心肺复苏指导组的总平均暂停时间(98.6比120.85 s,P=0.04)和插管暂停时间(中位4.0比15.5 s,P=0.002)降低,平均暂停频率(17.6比15.2 s,P=0.33)接近。有心肺复苏指导者的团队更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暂停需求(86.5%比73.7%,P<0.001),以及协调按压者更换,心律检查和脉搏检查(31.7%比23.2%,P=0.05)。校正暂停数量及暂停期间执行任务类型后,有CPR指导者的团队按压暂停时间较短。结论与没有CPR指导者的团队相比,纳入训练有素的CPR指导者可优化暂停前语言指示,缩短暂停时间,缩短插管期间暂停时间,并更好的协调胸外按压暂停期间的关键任务。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用于心脏切开术后低心排患儿,但较少用于心脏移植后。本文总结了心脏移植后接受ECMO支持患儿的预后特点。设计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场所大型儿童心脏转诊中心。对象1995至2016年所有接受心脏移植且插管行ECMO支持的患儿。干预措施主要预后指标为ECMO后12个月的病死率。根据早期移植失败(心脏移植后ECMO≤7 d)和晚期移植失败,分析患儿的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研究期间共进行了246例心脏移植手术,其中44例患儿进行了50次ECMO。心脏移植至ECMO的中位时间为1 d(0 d~11.7年),其中28例患儿早期移植失败[1(0~2)d],20例晚期移植失败患儿共行22次ECMO[中位时间0.8年(8 d~11.7年)],其中4例患儿之前因早期移植失败亦接受过ECMO支持。26例(59%)患儿存活至出院,24例(55%)患儿ECMO后12个月仍存活,晚期移植失败患儿的存活率较低(40%比67%,P=0.02)。12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较高的肺血管阻力指数别体表面积值(>2.2 Woods U/m2)和较高的肌酐值。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仅与晚期移植失败组12个月病死率有关。结论ECMO可有效地用于抢救心脏移植后移植功能障碍的患儿,但其早期病死率较高。与12个月内病死率相关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肺血管阻力指数别体表面积值升高;在心脏移植后晚期ECMO支持患儿还包括高HLA致敏性。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用于心脏切开术后低心排患儿,但较少用于心脏移植后。本文总结了心脏移植后接受ECMO支持患儿的预后特点。设计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场所大型儿童心脏转诊中心。对象1995至2016年所有接受心脏移植且插管行ECMO支持的患儿。干预措施主要预后指标为ECMO后12个月的病死率。根据早期移植失败(心脏移植后ECMO≤7 d)和晚期移植失败,分析患儿的特点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研究期间共进行了246例心脏移植手术,其中44例患儿进行了50次ECMO。心脏移植至ECMO的中位时间为1 d(0 d~11.7年),其中28例患儿早期移植失败[1(0~2)d],20例晚期移植失败患儿共行22次ECMO[中位时间0.8年(8 d~11.7年)],其中4例患儿之前因早期移植失败亦接受过ECMO支持。26例(59%)患儿存活至出院,24例(55%)患儿ECMO后12个月仍存活,晚期移植失败患儿的存活率较低(40%比67%,P=0.02)。12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较高的肺血管阻力指数别体表面积值(>2.2 Woods U/m2)和较高的肌酐值。高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仅与晚期移植失败组12个月病死率有关。结论ECMO可有效地用于抢救心脏移植后移植功能障碍的患儿,但其早期病死率较高。与12个月内病死率相关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肺血管阻力指数别体表面积值升高;在心脏移植后晚期ECMO支持患儿还包括高HLA致敏性。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以识别心脏术后患儿中有可能避免的血清钾抽血检查。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三级医疗中心。对象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波士顿儿童医院CICU,住院时间≥4 d,且血清钾化验记录≥2条的所有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本研究收集了钾稳态相关变量,包括血生化、每小时钾摄入量、利尿剂和尿量。使用包括随机Forest分类器和超参数调试的成熟机器学习技术,本研究建立了根据患者最近血钾水平、用药、尿量和肾功能标志物预测患者血钾是否正常的模型。并根据不同年龄组别和最近一次钾化验的时间接近度建立了多种模型。使用独立测试装置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纳入的7 269次住院(6 196例患者)期间,平均每天测量血钾1次(IQR 0-1)。96%的患者接受了至少一剂静脉利尿剂,83%的患者接受了一次某种形式的钾补充。本研究模型预测血钾正常的中位阳性预测值为0.900。血钾化验异常但被错误预测为正常的中位百分比为2.1%(平均2.5%,IQR 1.3%~3.7%)。血钾化验重度减低或升高,但被预测为正常的中位百分比为0.0%(IQR 0~0.4%)。27.2%(IQR 7.8%~32.4%)的样本被正确预测为正常,且有可能避免该次采血化验。结论机器学习方法可被用于准确预测危重患儿可避免的血钾化验。可减少的采样次数比例中位值为27.2%,以降低成本及感染或贫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以识别心脏术后患儿中有可能避免的血清钾抽血检查。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三级医疗中心。对象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波士顿儿童医院CICU,住院时间≥4 d,且血清钾化验记录≥2条的所有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本研究收集了钾稳态相关变量,包括血生化、每小时钾摄入量、利尿剂和尿量。使用包括随机Forest分类器和超参数调试的成熟机器学习技术,本研究建立了根据患者最近血钾水平、用药、尿量和肾功能标志物预测患者血钾是否正常的模型。并根据不同年龄组别和最近一次钾化验的时间接近度建立了多种模型。使用独立测试装置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纳入的7 269次住院(6 196例患者)期间,平均每天测量血钾1次(IQR 0-1)。96%的患者接受了至少一剂静脉利尿剂,83%的患者接受了一次某种形式的钾补充。本研究模型预测血钾正常的中位阳性预测值为0.900。血钾化验异常但被错误预测为正常的中位百分比为2.1%(平均2.5%,IQR 1.3%~3.7%)。血钾化验重度减低或升高,但被预测为正常的中位百分比为0.0%(IQR 0~0.4%)。27.2%(IQR 7.8%~32.4%)的样本被正确预测为正常,且有可能避免该次采血化验。结论机器学习方法可被用于准确预测危重患儿可避免的血钾化验。可减少的采样次数比例中位值为27.2%,以降低成本及感染或贫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