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可以预防的。实施对目标人群HPV疫苗的接种、子宫颈癌筛查,并对检出的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病变的有效治疗,可以消除子宫颈癌。阴道镜检查在子宫颈癌筛查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发现和定位下生殖道病变,指导活检,并制订管理策略;可以指导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参与治疗后的随访。规范、安全和准确的阴道镜检查,需要掌握阴道镜检查的适应证、操作流程、阴道镜检查术语、临床策略和相关的病理知识。阴道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是实现阴道镜检查在子宫颈癌防治中发挥其最大价值的保障。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阴道镜及子宫颈病变专业委员会(CCNC),组织专家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全国广大妇产科医师,尤其是阴道镜医师提供阴道镜检查的规范、临床管理和专家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角妊娠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各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术后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宫角妊娠患者,手术治疗方式包括清宫术(在超声监视下或腹腔镜监视下)、宫角切开取胚或宫角切除术(手术入路为腹腔镜或开腹)。采集接受手术治疗的宫角妊娠患者的术前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是否发生PEP等临床资料,比较各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并分析发生术后PEP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9例经手术治疗明确诊断的宫角妊娠患者,其年龄为(32.9±4.8)岁;其中18例术后发生了PEP,术后PEP的发生率为16.5%(18/109)。经产妇(OR=7.639,95%CI为2.063~28.279,P=0.001)、病灶最大径<1.5 cm(OR=8.600,95%CI为2.271~32.571,P=0.002)是影响宫角妊娠患者术后发生PEP的危险因素。在宫角妊娠的各种手术治疗方法中,超声监视下清宫术后PEP的发生率最高(56.0%,14/25),明显高于腹腔镜监视下清宫术(1/10;χ2=6.172,P=0.013);清宫术后PEP的发生率(42.9%,15/35)显著高于宫角切开取胚或宫角切除术(4.1%,3/74;χ2=25.950,P<0.01)。宫角妊娠手术中切除患侧输卵管及围手术期使用甲氨蝶呤(MTX)的患者术后PEP的发生率分别与未处理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产妇、病灶最大径<1.5 cm以及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是宫角妊娠术后发生PEP的危险因素。宫角妊娠患者宜行宫角切开取胚或宫角切除术;若患者具备行清宫术的条件,建议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对于手术病灶清除确切的患者,不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MTX。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2018年,WHO总干事向全球发出了消除子宫颈癌的动员令。我国的子宫颈癌人群防治工作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面对2030年“90%-70%-90%”的阶段性目标,我国仍有不同程度的挑战和机遇。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在国内得以应用,部分省市已开展适龄人群接种,90%适龄女性接种疫苗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较为乐观,应密切关注国际上HPV疫苗接种的研究进展;子宫颈癌人群筛查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我国存在人口基数大、资源不足等困难,70%适龄女性接受高效检测方法筛查的目标存在较大困难,应尽早推广应用新技术,快速提高筛查服务能力及其均质化;我国子宫颈病变的治疗水平不断进步,且随着总体经济发展、基本医疗保险高覆盖、医保政策优化等,预计90%确诊子宫颈病变的妇女得到治疗的阶段性目标能够实现,目前应开展全国性治疗数据的收集。我国实现消除子宫颈癌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算法探讨中国女性尿失禁(UI)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各危险因素对于UI发病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全国调查55 477例成年女性UI情况;基线调查于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完成,2018年6月至12月电话随访;最终纳入基线无UI且随访UI诊断指标数据完整的对象。采用欠采样技术,按照1∶1的比例从随访时未发生UI的人群中随机抽取与随访对新发UI相等人数作为对照,将这些调查对象的研究数据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候选变量,带入训练集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模,在训练集筛选UI发病的危险因素,根据重要性对危险因素排序,并在测试集中验证。结果共30 658例(55.26%,30 658/55 477)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7年。纳入本研究的24 985例基线无UI的对象中,随访调查UI发病人数为1 757例(7.03%,1 757/24 985),其中压力性UI 1 117例(4.47%,1 117/24 985),急迫性UI 243例(0.97%,243/24 985),混合性UI 397例(1.59%,397/24 985)。随机森林模型固定特征数量为2个、决策树数量为300棵时,平均袋外估计误差率最低,此时模型分类准确率为64.3%,敏感度为64.2%,特异度为64.4%。根据Gini系数平均下降量,得到预测UI发病的前10位影响因素依次为: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体质指数(BMI)、绝经状态、糖尿病史、教育程度、盆腔手术史、城乡分布、婚姻状况。结论应用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算法,从复杂的多因素中识别出预测中国女性UI发病的前10位影响因素,依次为: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BMI、绝经状态、糖尿病史、教育程度、盆腔手术史、城乡分布、婚姻状况。
简介:摘要金属硫蛋白(MT)不仅在维持机体内金属离子稳态和重金属解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上皮性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研究表明,MT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多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耐药性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MT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对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由于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路径研究(LACC)的结论使得包括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妇科肿瘤协会(ESGO)等国际组织的指南更改了子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手术途径为开腹,限制了腹腔镜技术在子宫颈癌中的应用。但在中国,腹腔镜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子宫颈癌的治疗,已被医患双方所接受。近1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特定期别的子宫颈癌患者中腹腔镜手术的肿瘤学结局等效于开腹手术。因此,依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制定本共识,旨在规范腹腔镜技术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严格把握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手术操作, 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同时,特别强调需对开展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开展。最近,高级别医学证据显示腹腔镜手术会对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国外指南将开腹作为早期子宫颈癌手术的标准手术途径,强调慎用腹腔镜技术。对此,我国广大妇科肿瘤专家给予高度重视并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应尊重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坦然接受腹腔镜手术影响患者预后这一事实,并积极应对,深入寻找原因,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改进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无瘤操作、严格手术指征、增进医患沟通以及加强医师培训等方面。目前,国内多项重新评价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展。期待腹腔镜微创技术未来能获得更好发展,继续助力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诊疗需多学科合作、治疗方案繁杂且需个体化、对临床医师的经验要求高,存在疗效欠佳及易发生并发症等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手段助力PFD的诊疗预防。在信息化医疗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步入信息化医疗的第三阶段——智慧医疗,即“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医疗体系。本文综述智慧医疗在PFD的预测及预防、临床决策诊疗方案、手术治疗及随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总结目前各种智慧医疗诊疗系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分析智慧医疗在PFD中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常导致患者生殖功能及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因此,在内异症诊治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生育力,改善生殖功能。依据患者年龄、内异症病变范围、内异症生育指数、卵巢储备功能及患者意愿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策略;术前做好评估,术后积极备孕或辅助生殖技术;对于无生育需求者,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做好长期管理。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或复发的内异症患者,可在术前进行生育力保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手术后病理诊断中包含“子宫腺肌病”“子宫肌腺病”“子宫腺肌症”“子宫肌腺症”的患者共4 818例,其中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患者共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4 8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者共30例(0.62%,30/4 818),其中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样癌分别为16、14例,各占0.33%(16/4 818)和0.29%(14/4 818)。30例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的年龄为(50.8±3.0)岁(27~65岁);其中,16例异位内膜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13例,合并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瘤、局灶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各1例,14例异位内膜为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均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27例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合并在位内膜子宫内膜样癌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其子宫内膜样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病理分期Ⅰa期23例(85%,23/27),Ⅰb期2例(7%,2/27),Ⅲa期2例(7%,2/27);7%(2/27)的患者有深肌层浸润,7%(2/27)的患者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2)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30例患者中,13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5例;17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包括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不除外癌变、术中剖视可疑子宫肌层浸润2例,子宫内膜样癌14例,以及1例附件区肿物待查患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右侧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术中同时行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和(或)放疗,包括Ⅰa期3例(其中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G2各1例)、Ⅰb期2例、Ⅲa期2例。(3)预后:30例患者的中位随诊时间为60个月(32~104个月),随访期内无复发和死亡。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非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发生率低,多合并子宫在位内膜病变。异位内膜发生非典型增生或癌变可能不增加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Ⅰa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Ⅰb1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的分期标准]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的差异。方法(1)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项目,纳入2009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符合入组条件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开腹组)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匹配,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2)将纳入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手术患者,进一步根据肿瘤直径的不同分为4层,即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3~4 cm,并在每个分层中分别对腹腔镜与开腹组进行1∶1 PSM方法匹配,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肿瘤学结局的评价指标为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瘤生存率(DFS)。结果(1)本研究纳入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开腹手术患者共4 891例,其中腹腔镜组1 926例,开腹组2 965例。PSM方法匹配前,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4.0%,5年DFS分别为89.1%、90.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1,P=0.165);多因素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7,95%CI为1.105~1.690,P=0.004)。经1∶1 PSM方法匹配后,腹腔镜组、开腹组各纳入1 864例,两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5.4%)比较无显著差异(P=0.151),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89.0%、92.3%,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20,95%CI为1.109~1.818,P=0.006)。(2)在不同肿瘤直径的分层分析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及5年DFS在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3个分层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途径不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OS和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在肿瘤直径>3~4 cm的分层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比较无显著差异(P=0.284),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75.7%、85.8%,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05,95%CI为1.088~2.674,P=0.020)。结论对于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对子宫颈癌患者肿瘤学结局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于肿瘤直径>3~4 cm的患者中,而对于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子宫颈癌患者,两种手术途径的肿瘤学结局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