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药物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对大鼠脾切手术后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老年大鼠48只,22个月龄,体重(350±50) g,随机分为4组:麻醉+未手术组(A组)、麻醉+手术组(B组)、麻醉+类过敏组(C组)、麻醉+手术+类过敏组(D组)。对每组大鼠编号,进行莫里斯(Morris)水迷宫实验性训练,将A、B、C、D各组中12只大鼠进行逃避潜伏期训练,当训练潜伏期在20 s左右时各选出6只大鼠编组为A1、B1、C1、D1,各组其余6只大鼠继续训练至逃避潜伏期在10 s左右并编组为A2、B2、C2、D2。之后进行全身麻醉(芬太尼20 μg/kg+氟哌利多500 μg/kg),进行第1次采血(颌下静脉采血)检测趋化因子11(CCL11)、组胺和补体激活片段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按照实验分组要求建立手术模型(脾脏切除术)和(或)类过敏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5%聚氧乙烯蓖麻油(CrEL)],最后对处于麻醉状态的大鼠进行第2次颌下静脉采血检测CCL11、组胺和补体SC5b-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表达水平,干预处理后第1、3、5天进行水迷宫实验,观察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变化。两两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大鼠对应亚组训练水平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0.397,P>0.05);与对照组A1逃避潜伏期比较,B1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22.8±3.1) s比(18.1±2.9)、(20.4±2.7) s比(16.7±2.1)、(16.7±2.8) s比(13.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5、t=2.649,P<0.05、t=2.407,P<0.05),C1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24.7±5.1) s比(18.1±2.9)、(23.9±3.5) s比(16.7±2.1)、(17.7±3.9) s比(13.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5,P<0.05、t=4.321,P<0.01、t=2.462,P<0.05),D1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26.4±3.4) s比(18.1±2.9)、(25.8±3.0) s比(16.7±2.1)、(24.1±3.8) s比(13.2±2.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9,P<0.01、t=5.239,P<0.01、t=6.081,P<0.01);与A2组比较,B2组在干预后第1、3天的逃避潜伏期(13.4±2.5比9.5±3.2、12.2±2.1比9.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t=2.365,P<0.05),干预后第5天逃避潜伏期(9.8±1.7比9.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7,P>0.05);C2组在干预后第1、3天逃避潜伏期(16.9±3.1比9.5±3.2、15.2±3.7比9.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1、t=3.378,P<0.01),干预后第5天逃避潜伏期(11.4±2.1比9.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5,P>0.05),D2干预后1、3、5 d逃避潜伏期[(18.9±3.3) s比(9.5±3.2)、(18.2±3.0) s比(9.4±2.0)、(15.1±2.9) s比(9.2±1.4)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9,P<0.01、t=5.978,P<0.01、t=4.488,P<0.01)。4组大鼠第1次采血CCL11、组胺和补体SC5b-9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1、1.087、0.826,P>0.05);干预后第2次采血检测结果,与对照组A组比较,B组[(135.87±19.74) ng/L比(125.76±19.18) ng/L、(1.90±0.23) mg/L比(1.88±0.17) mg/L、(30.07±4.25) μg/L比(28.55±3.74)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2,P>0.05、t=0.242,P>0.05、t=0.930,P>0.05),C组[(328.77±42.95) ng/L比(125.76±19.18) ng/L、(2.53±0.29) mg/L比(1.88±0.17) mg/L、(39.88±5.64) μg/L比(28.55±3.7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1,P<0.01、t=6.595,P<0.01、t=5.799,P<0.01),D组[(471.49±44.58) ng/L比(125.76±19.18) ng/L、(3.38±0.34) mg/L比(1.88±0.17) mg/L、(48.12±5.13) μg/L比(28.55±3.7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8,P<0.01、t=13.670,P<0.01、t=10.678,P<0.01),与C组比较,D组[(471.49±44.58) ng/L比(328.77±42.95) ng/L、(3.38±0.34) mg/L比(2.53±0.29) mg/L、(48.12±5.13) μg/L比(39.88±5.6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7,P<0.01、t=6.589,P<0.01、t=3.733,P<0.01)。结论大鼠手术过程中发生类过敏反应对大鼠术后短时记忆和稳定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CCL11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关节腔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透明质酸治疗膝O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搜集筛选出关于关节腔内注射MSCs对比透明质酸治疗膝O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5月,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提取信息及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共726例膝关节OA患者。Meta分析结果可见:对比透明质酸组,MSCs组治疗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总评分(WOMAC)明显下降[MD=-10.92,95%CI(-16.87,-4.96),P<0.0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显著下降[MD=-1.70,95%CI(-2.44,-0.95),P<0.01],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显著降低[MD=-13.78,95%CI(-15.03,-12.52),P<0.01],2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90,1.37),P=0.33]。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MD=-10.15,95%CI(-22.33,2.03),P=0.10]及磁共振评分体系(WORMS)评分[MD=-3.93,95%CI(-11.60,3.75),P=0.32]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关节腔内注射MSCs可显著改善膝OA患者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MSCs组与透明质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s治疗膝OA后,患者关节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望成为膝OA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新型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1·h-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1·h-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米库氯铵0.2 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置入喉罩5 min(T2)、停用麻醉药物时(T3)、拔除喉罩时(T4)、拔除喉罩5 min(T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P组在T1、T2、T3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时SBP明显下降(P<0.05),T1、T2、T3时D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T5时BIS明显下降(P<0.05);R组在T3时心率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时S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时DBP明显下降(P<0.05),在T1、T2、T3、T4、T5时BIS明显下降(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2时DBP升高(P<0.05),在T1、T2、T4时心率增快(P<0.05),在T1、T2、T3、T5时BIS升高(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注射舒芬太尼对SD大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为A组(n=8,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ml);实验组,B1组(n=8,腹腔注射舒芬太尼60 μg/kg,3 ml)、B2组(n=8,腹腔注射舒芬太尼90 μg/kg,3 ml)和B3组(n=8,腹腔注射舒芬太尼120 μg/kg,3 ml)。第1天对4组大鼠进行气道阻力和气道反应性应用非侵入性气道阻力仪测定并作为参考基线。第15天按照分组要求对4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干预措施,测定腹腔注射后1、2、3、5、10 min气道阻力(specific airway resistances,Raw)(cmH2O·s),第30天按照分组要求对4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干预措施,3 min后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第1天,与对照组A组比较,B1组、B2组、B3组大鼠腹腔注射前基线气道阻力(3.27±0.74比3.35±0.65、3.30±0.81比3.35±0.65、3.41±0.68比3.35±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0,P>0.05、t=0.136,P>0.05、t=0.180,P>0.05);实验第15天,与对照组A组干预后1、2、3、5、10 min的气道阻力比较,B1组在1、2 min气道阻力(4.15±1.27比3.95±0.89、4.74±1.05比3.78±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05、t=2.010,P>0.05),在3、5 min气道阻力(4.92±1.33比3.55±0.69、4.89±1.43比3.47±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5、t=2.516,P<0.05),在10 min气道阻力(3.86±1.28比3.41±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5,P>0.05);B2组在1 min气道阻力(4.77±1.15比3.95±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5,P>0.05),在2、3、5 min气道阻力(6.01±1.47比3.78±0.85、6.95±1.68比3.55±0.69、5.75±1.52比3.47±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5,P<0.05、t=5.295,P<0.05、t=3.844,P<0.05),在10 min气道阻力(3.95±1.18比3.41±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7,P>0.05);B3组在1、2、3、5 min气道阻力(5.14±1.25比3.95±0.89、7.91±1.35比3.78±0.85、8.15±1.48比3.55±0.69、7.69±1.23比3.47±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P<0.05、t=7.322,P<0.05、t=7.968,P<0.05、t=8.404,P<0.05),在10 min气道阻力(4.16±1.08比3.41±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5,P>0.05);实验第30天,4组大鼠腹腔注射后气道反应性阳性率为,与对照组A组(0%)比较,B1组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B3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舒芬太尼对大鼠呼吸系统的影响表现在气道阻力增加和气道反应性增高,并呈剂量依赖性。但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逐渐增加并达到高峰后,进而逐渐减弱。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MRI检查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至6月行MRI检查的患儿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6岁,体重10~3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丙泊酚组(P组)和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组(K+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K+P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和丙泊酚1.5 mg/k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100 μg·kg-1·min-1,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5分。发生中重度体动反应时,静脉注射丙泊酚0.5~1.0 mg/kg和(或)增加丙泊酚输注速率。评估检查过程中MRI图像质量,记录体动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程度、气道相关不良事件(低氧血症、窒息、上呼吸道梗阻、分泌物增多)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丙泊酚平均输注速率、静脉追加量及总用量。记录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恢复室观察期间不良事件(呕吐、复视及躁动)发生情况和家属对镇静效果和恢复的满意度。结果与P组相比,K+P组丙泊酚平均输注速率和总用量、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降低(P<0.05),体动反应发生率及其程度、MRI图像质量、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恢复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儿MRI检查镇静。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至2021年10月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C组)、改良鼻咽通气道吸氧组(O组)和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组(N组),每组60例。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5 L/min;O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经其吸纯氧5 L/min;N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并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记录检查过程中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重度缺氧)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检查过程中及术后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O组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0.05);N组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及重度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和面罩加压通气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均<0.05)。N组缺氧发生率为1.7%(1/60),抬下颌使用率为1.7%(1/60),低于O组的13.3%(8/60)、16.7%(10/60),P均<0.05。三组体动、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门诊根管治疗术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门诊根管治疗术的患儿70例,性别不限,年龄2~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治疗时间<1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组(R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3 mg/kg直至BIS值<60,RP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和丙泊酚1~3 mg/kg直至BIS值<60。麻醉维持: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6~12 mg·kg-1·h-1;R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6~12 mg·kg-1·h-1和瑞马唑仑0.3 mg·kg-1·h -1。术中维持BIS值50~70。保留自主呼吸,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3 L/min。记录丙泊酚诱导期用量、维持期用量及总用量;记录镇静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中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呛咳、体动反应、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恶心呕吐等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RP组丙泊酚诱导期、维持期及总用量减少,镇静起效时间延长,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P<0.05),手术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体动反应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术中呛咳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结论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门诊根管治疗术镇静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丙泊酚。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评估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早期流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血液透析患者327例,并将其分为导管低流量组(43例)和导管正常流量组(2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血压),并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测量参数(导管尖端位置、左室射血分数、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导管尖端距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距离)是否对患者早期导管流量不足产生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导管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尖端接近和触及右心房壁(OR=5.393,95%CI=2.039~14.263,P=0.001)、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增大(OR=0.321,95%CI=0.124~0.827,P=0.019)、左室射血分数处于临界范围(OR=2.953,95%CI=1.113~7.835,P=0.030)和减低(OR=5.828,95%CI=1.869~18.174,P=0.002)是术后早期导管流量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早期导管流量不足与导管位置、左房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相关,超声可以作为评估透析患者术后导管尖端位置和诊断术后早期流量不足的主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8.0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组(R组)和丙泊酚-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组(P组)。采用面罩吸氧,预先缓慢静脉注射阿芬太尼10 μg/kg,1 min后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P组注射丙泊酚1.5~2.0 mg/kg,直至意识消失后,2组均注射米库氯铵0.14 mg/kg,BIS值40~60时,由同一名麻醉医生置入喉罩后机械通气。维持期间R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1 mg·kg-1·h-1,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6 mg ·kg-1·h-1,间断注射米库氯铵维持肌松。于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纤维支气管镜抵达隆突即刻(T2)、手术开始10 min(T3)、手术结束(T4)和患者清醒(T5)时记录BP、HR、SpO2、PETCO2、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总检查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的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各时点SpO2、PETCO2、BIS值、MOAA/S评分、麻醉开始至检查开始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患者苏醒至离开PA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T1、T3和T4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延长,术中低血压、术后咳嗽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阿芬太尼-米库氯铵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优于丙泊酚-阿芬太尼-米库氯铵。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的优化效果。方法初次行MECT的患者5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2组(n=28):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EP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前EP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即2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及琥珀胆碱,进行MECT。主要结局指标为MECT后的缓解率和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有效和缓解需要的MECT次数、每次治疗时癫痫发作时长、能量抑制指数和丙泊酚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燃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EP组有效率和缓解率升高,有效和缓解所需MECT次数减少,癫痫发作时长延长,能量抑制指数升高,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增强MECT治疗重度抑郁患者的效果,缩短疗程,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肥胖因素对复合阿芬太尼时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量效关系的影响。方法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按BMI分为2组,正常组(BMI 19~24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所有患者均给予阿芬太尼5 μg/kg复合瑞马唑仑静脉麻醉,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瑞马唑仑起始剂量为0.25 mg/kg,剂量梯度为0.05 mg/kg,若进镜时及检查开始2 min内患者出现吞咽、呛咳、体动等影响检查操作的反应为阳性,下一例患者增加1个剂量梯度,否则视为阴性,下一例患者降低1个剂量梯度,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7个转折。采用Probit法计算瑞马唑仑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正常组26例,肥胖组18例。正常组ED50及其95%CI为0.196(0.087~0.274) mg/kg,ED95及其95%CI为0.322(0.256~1.397) mg/kg。肥胖组ED50及其95%CI为0.125(0.102~0.148) mg/kg,ED95及其95%CI为0.161(0.141~0.242) mg/kg,肥胖组ED50和ED95均低于正常组(P<0.001)。结论复合阿芬太尼5 μg/kg时,肥胖因素增加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的效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米库氯铵和苯磺顺阿曲库铵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米库氯铵组(M组)和苯磺顺阿曲库铵组(C组)。M组静脉注射米库氯铵0.15 mg/kg,C组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1 mg/kg。记录肌松药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出PACU时间。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于入室静卧10 min(T1)、意识消失(T2)、喉罩置入(T3)、手术结束(T4)、拔除喉罩(T5)和出室(T6)时记录MAP、HR和SpO2。结果与C组比较,M组患者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和出PACU时间缩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点MAP、HR和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库氯铵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优于苯磺顺阿曲库铵。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胃镜喉罩用于内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肝硬化患者全麻气道管理的价值。方法择期拟在全麻下行内镜EVL的肝硬化患者62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25~64岁,BMI 18~30 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31):气管导管组(T组)和改良胃镜喉罩组(L组)。麻醉诱导后T组行气管插管,L组置入改良胃镜喉罩,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40 mmHg。记录气管导管或喉罩置入成功情况、套扎器置入成功情况和置入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气管导管或喉罩放置到位后1 min、套扎器置入食管入口即刻和术毕即刻,记录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及L组的气道密封压;记录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拔管期间呛咳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6 h内咽痛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术后记录内镜医生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最终纳入61例患者,T组31例,L组30例。与T组相比,L组套扎器置入时间缩短,各时点气道峰压降低,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拔管期间呛咳和术后咽痛发生率降低,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气管导管或喉罩置入成功率、套扎器置入成功率、各时点平均气道压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均未见低氧血症发生。L组各时点气道密封压维持在24~26 cmH2O。结论改良胃镜喉罩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内镜EVL肝硬化患者的全麻气道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髌骨上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髌骨上前路组(S组)和传统前路组(T组)。2组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穿刺,0.3 mA电流强度的刺激下诱发足背屈或跖屈时,注射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4 ml/kg)。记录穿刺和阻滞成功情况、穿刺深度、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阻滞持续时间、镇痛不全、止血带不适反应、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48 h随访患肢足背屈恢复时间。结果与T组比较,S组穿刺和阻滞成功率升高,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缩短,术中镇痛不全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穿刺深度、阻滞持续时间和患肢足背屈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髌骨上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可为膝关节镜手术老年患者提供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槐耳颗粒联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新辅助化疗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疾病控制率及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片段(HER2-ECD)、肿瘤异常蛋白(TA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9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n=47)、对照组(n=47)。对照组予以TEC新辅助化疗,观察组予以TEC新辅助化疗联合槐耳颗粒治疗,均治疗12周。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前、治疗12周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8+、CD4+、CD4+/CD8+)、血清HER2-ECD、TAP水平,治疗后随访3年,对比两组治疗后1年、2年、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肠道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血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血清HER2-ECD、T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耳颗粒联合TEC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患者血清HER2-ECD、TAP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提高远期生存率,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槐耳颗粒联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新辅助化疗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疾病控制率及血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片段(HER2-ECD)、肿瘤异常蛋白(TA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9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n=47)、对照组(n=47)。对照组予以TEC新辅助化疗,观察组予以TEC新辅助化疗联合槐耳颗粒治疗,均治疗12周。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前、治疗12周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8+、CD4+、CD4+/CD8+)、血清HER2-ECD、TAP水平,治疗后随访3年,对比两组治疗后1年、2年、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胃肠道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血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血清HER2-ECD、T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耳颗粒联合TEC新辅助化疗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可降低患者血清HER2-ECD、TAP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毒副反应,提高远期生存率,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比较2017版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 v2017)与2018版(LI-RADS v2018)分类标准对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行Gd-EOB-DTPA检查的213例肝硬化高危结节患者,共246个病灶。由2名放射科医师根据LI-RADS v2017和v2018分类标准,对MRI主要征象进行分析评估后对病灶分别进行分类。以术后病理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别以LR-5和LR-4+LR-5为诊断HCC的标准,计算LI-RADS v2017和v2018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两者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46个病灶中,HCC 165个,非HCC恶性病变31个,良性病变50个。由于LI-RADS v2018中阈值增长和LR-5分类标准修订和简化,共38个(15.4%,38/246)病灶分类发生调整。LI-RADS v2017中84.6%(33/39)满足阈值增长的病变v2018归为亚阈值增长。10个病灶分类下调,7个由LR-5下调至LR-4,3个由LR-4下调至LR-3。28个病灶由LI-RADS v2017 LR-4类病变上调至LR-5,其中25个病灶为小HCC。以LR-5为诊断标准,LI-RADS v2018诊断HCC的灵敏度、准确度为66.7%(110/165)、73.6%(181/246),v2017为55.8%(92/165)、67.5%(166/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13,P=0.001;χ²=6.20,P<0.001);特异度分别为87.7%(71/81)、91.4%(7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59,P=0.442)。在小病灶(最大径10~19 mm)中,LI-RADS v2018诊断HCC的灵敏度由v2017的40.4%(36/89)提升至62.9%(5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00,P<0.001)。以LR-4+LR-5为诊断标准,LI-RADS v2017与v2018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与LI-RADS v2017相比,LI-RADS v2018诊断HC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相似的特异度,尤其在小HCC(10~19 mm)诊断中灵敏度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