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人工智能(AI)血细胞形态分析仪(AI阅片机)对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的性能。方法多中心研究。(1)从全国11家三级医院收集3 010份静脉血标本,用AI阅片机进行14类白细胞分析,并且将预分类结果与资深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进行比较,以此评估AI阅片机白细胞预分类的符合率、检出率、特异度和一致性。(2)从3 010份血液标本中选取400份血液标本(预分类人工审核后含异常白细胞的标本不少于50%),由形态学专家进行人工镜检并分析人工审核后的WBC分类结果和专家显微镜镜检结果之间的相关性。(3)从3 010份血液标本中找出诊断为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标本结果,通过比较预分类和专家审核后结果,反映AI阅片机对这5种恶性血液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异常白细胞的预分类的能力。WBC预分类和专家审核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 检验,比对试验采用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并根据公式统计符合率、检出率、特异度、准确度。结果(1)AI阅片机可对14类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进行预分类,与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对比,白细胞总的预分类符合率达97.97%,其中正常类型白细胞预分类符合率均>96%,总的异常白细胞预分类符合率>87%。(2)AI阅片机专家审核后结果与人工镜检对比,各种白细胞类型及有核红细胞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原始细胞、有核红细胞、恶性细胞均r>0.90,反应性淋巴细胞r=0.85),参考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定义的白细胞阳性血涂片标准,AI阅片机对白细胞异常标本具有与人工镜检同等的筛查能力。(3)对5种恶性血液病中有较大意义的白细胞与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进行对比,AI阅片机对原始细胞预分类符合率均>84%,检出率均>9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检出率为95.40%。结论AI阅片机对外周血中各类型白细胞的预分类结果与专家审核后结果的总体符合率和检出率均较高,与人工镜检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为恶性血液疾病的筛查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检测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不同病变部位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EVT)策略选择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自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105例行EVT的AVBAO患者进入研究,收集患者起病形式、影像学检查结果、EVT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依据DSA造影结果将病变累及部位分为4部分:基底动脉(BA)上段、BA中段、BA下段及椎动脉颅内段(即V4段),合并串联病变者以远心端病变部位记录。比较4种不同病变部位患者发病危险因素、EVT开通策略及随访90 d时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结果4组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及病因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接受急诊支架植入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4段患者比例最高(79.55%),其次为BA下段(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动脉穿刺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下段患者开通时间最长[115.0(81.0,163.0) min],BA中段最短[87.5(58.8,130.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时4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AVBAO病变部位患者发病机制存在差异,宜采取不同的EVT开通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对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估作用,并探讨ASL成像分型预测血管开通后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自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分别于术前24 h内及术后即刻完成ASL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序列MRI检查及Xper CT检查并进行成像分型,于术后24~48 h内复查头颅CT平扫观察出血转化情况并依据有无出血转化发生分为出血转化组与未出血转化组,对比2组患者间ASL序列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DCE序列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及ASL、DCE和Xper CT成像分型的差异,采用加权Kappa系数检验ASL、DCE和Xper CT成像分型间的一致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5例术后发生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组患者的rCBF值(1.57±0.18)、Ktrans[0.072(0.0455,0.117)/min]明显高于未出血转化组[1.14±0.04、0.032(0.024,0.03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间ASL、DCE、Xper CT成像分型分布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例ASL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6例DCE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5例Xper CT成像分型Ⅲ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转化。22例患者中ASL序列与DCE序列的成像分型一致性强(加权Kappa系数=0.941,95%CI:0.862~1.020,P<0.001)。结论ASL对前循环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灶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评估作用较强,ASL成像分型Ⅲ型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形态学分类计数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20年6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参与筛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健康供者4 221名,年龄36(3~72)岁,其中男2 520名,女1 701名。按照年龄分为4组:儿童组:≤14岁[334名,年龄11(3~14)岁];青年组:>14岁且<45岁组[2 855名,年龄33(15~44)岁];中年组:≥45岁且<60岁组[929名,年龄49(45~59)岁];老年组≥60岁[103名,年龄62(60~72)岁]。此外,同一年龄组根据不同性别分为2组。儿童组又根据造血特点将其分为儿童1组[48名,年龄6(3~7)岁]和儿童2组[286名,年龄11(8~14)岁]。按照临床血细胞形态学常规检验方法,对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细胞数/4.5 cm2)进行分类计数。比较不同年龄组和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细胞计数结果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意义的不同组分别建立形态学分类计数参考区间。结果儿童与成人组之间、成人组不同性别间细胞计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此对儿童组、成人不同性别组分别建立参考区间。儿童1组外周血分叶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学计数参考区间分别为46.65(43.97~49.32)%和44.00(10.60~65.10)%,儿童2组分别为50.73(49.50~51.96)%和39.55(38.36~40.74)%,成人组分别为57.00(39.00~75.23)%和33.00(17.00~52.00)%。儿童1组骨髓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成熟淋巴细胞形态学计数参考区间分别为11.54(10.68~12.41)%、14.20(13.19~15.21)%和23.99(22.06~25.92)%,儿童2组分别为12.50(7.00~21.50)%、15.00(9.50~25.50)%和21.02(20.24~21.81)%,成人男性组分别为13.50(7.50~21.00)%、16.50(10.50~26.00)%和15.50(7.50~26.00)%,成人女性组分别为14.50(8.00~24.50)%、14.50(9.00~23.00)%和17.50(8.50~29.00)%。儿童1组和2组粒红比参考区间均为1.86∶1(1.14∶1~3.23∶1),成人男性组为1.96∶1(1.12∶1~3.19∶1),成人女性组为2.22∶1(1.30∶1~3.69∶1)。儿童组骨髓颗粒型巨核细胞和产板型巨核细胞参考区间分别为138(25~567)、86(13~328)个/4.5 cm2,成人组分别为92(13~338)、38(3~162)个/4.5 cm2。结论建立了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形态学分类计数的参考区间,有助于提高临床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疾病筛查、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将早期活动方案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评估的形式开展探究,共计纳入患者58例,为本院在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所接诊,盲选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29例,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和观察组(29例,将早期活动方案进行运用)。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下地活动时间、术后第三日可行走距离以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再通并同期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16例患者资料。观察术后血管内治疗的开通率、操作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症状性出血、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6例患者中,4例行直接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12例行补救性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基底动脉(BA)4例,椎动脉颅内段8例,椎动脉起始部4例。15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为79.0(72.3,109.3)min。1例患者术中出现栓子远端逃逸。2例术后48 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较入院改善≥4分。9例预后良好(术后3个月mRS评分0~3分),4例死亡。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急诊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统计学方法在间接法建立参考区间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方法学评价。调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共收集32 401例孕妇数据,其中早孕组11 151例,中孕组4 872例,晚孕组16 378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各孕龄组内是否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参考区间分组。PT和APTT在三个孕期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采用非参数法、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各指标的参考区间。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儿门诊招募健康孕妇42例作为参考人群,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并比较参考人群检测结果在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参考区间外的百分比。结果35岁以下早孕期PT、APTT、FIB、TT的参考范围分别为(10.44~13.11)s、(25.29~35.88)s、(2.61~4.64)g/L和(11.53~15.58)s6项指标水平随孕期进展产生显著差异,PT和APTT在3个孕期内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数据量较大时,Hoffmann法所建立的参考区间和非参数法较接近,Q-Q图法建立的参考区间略宽于Hoffmann法。数据量较小时,应用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的参考区间更为可靠。应用Hoffmann法计算的。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需要根据孕期及年龄分组,基于Hoffmann法的间接法可以作为直接法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置胎盘产后出血68例临床诊治思路构建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前置胎盘患者,采用欣母沛治疗,并与同期的68例前置胎盘患者进行对照,有用肛塞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治疗,通过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和产后出血量等情况,了解患者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统计分析患者的相关数据资料,以强化治疗和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发生,并为临床提供诊治思路。结果观察组患者分娩后的出血量在2小时和24小时后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两组患者前置胎盘不同类型出血例数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采取欣母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对产妇顺利生产有最重要的意义,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