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植入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的CHF患者24例。植入术前及术后即刻,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房压(LAP)、右房压(RAP)、肺动脉压、跨房间隔梯度压差、心脏指数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舒张末面积指数(LAEDAI)、左房舒张末容积指数(LAED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舒张末横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和分流压差;评估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程度;记录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 min步行测试(6MWT)等,行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植入术前、术后PCWP/LA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与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个月NYHA分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D-Shant心房分流器。②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PCWP/LAP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显著下降(均P<0.001),跨房间隔梯度压差显著下降(P<0.001),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减低(均P<0.001),Qp/ Qs显著升高(P<0.001)。③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TAPSE、RVFAC及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均P<0.05);术后3个月LVEF及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均P<0.05),二尖瓣反流程度显著减轻(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未见显著改善(P>0.05)。LAEDAI、LAEDVI、LVEDVI、LVESVI、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A)、室间隔侧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S′)、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肺动脉内径、右房舒张末横径、右室舒张末横径和下腔静脉内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及分流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及3个月患者NYHA分级改善、KCCQ评分增高、6MWT显著增加(均P<0.01)。⑤LVEF术前-术后、PCWP/LAP术前-术后、TAPSE术前-术后、RVFAC术前-术后与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存在显著相关(rs=0.738、-0.730、0.738、0.723,均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术前-术后是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687,95%CI=0.475~0.992,P=0.045)。结论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后可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与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是评价CHF患者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疗效可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病理穿刺取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尸检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日至3月28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24例,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39~91(66.6±10.6)岁。超声引导行心脏、双肺、肝脏、双肾及脾脏组织穿刺取材,记录每例取材所需时间,并测量各器官取材组织标本的大小。以满足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遗传学分析样本需求量为取材成功标准,计算超声引导下尸检病理穿刺取材技术对各器官组织的取材成功率。结果超声图像可清晰显示穿刺针的行进路径,并准确定位心脏、肺、肝脏、肾脏及脾脏等脏器穿刺部位。每例尸检穿刺取材所需时间32~54(39.8±5.7)min。心脏、双肺、肝脏、双肾、脾脏取材标本长度分别为10(8,14)mm、13(12,15)mm、14(13,15)mm、13(11,15)mm、14(13,15)mm。超声引导病理组织穿刺取材成功率为心脏87.5%(21/24)、双肺91.7%(44/48)、肝脏100%(24/24)、双肾89.6%(43/48)、脾脏83.3%(20/24)。结论超声引导穿刺病理取材能快速获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组织标本,为尸检病理取材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RCC超声图像特征。常规超声观察病灶生长部位、形态、大小、是否有包膜、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等。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灌注特征,包括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分布情况及消退时间等。结果本组40例病例,38例单发,2例多发;左肾17例,右肾22例,双肾1例。肿瘤发生于肾上部8例(20.0%),肾下部9例(22.5%),肾中部23例(57.5%),其中1例瘤体位于右肾盂内,病灶侵及肾包膜11例(27.5%)。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35例(87.5%),边界欠清5例(12.5%),最大径2.0~11.2(5.1±0.8)cm。病灶呈低回声23例(57.5%),等回声7例(17.5%),稍高回声7例(17.5%),囊实混合回声3例(7.5%),病灶内部回声均匀23例(57.5%),回声不均匀17例(42.5%);病灶内伴有钙化灶者5例(12.5%)。彩色多普勒(CDFI):病灶周边可见血管绕行,15例(37.5%)病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12例(30%)病灶内可探及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7例(17.5%)病灶可探及短条状血流信号,仅6例(15%)病灶边缘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4例患者同时行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均同步于肾皮质开始快速均匀强化,呈稍低增强,早于肾皮质消退,呈"快进快退"灌注模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引流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ChRCC常规超声表现为肾实质内乏血供、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晰,超声造影呈均匀稍低增强,"快进快退"灌注模式,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超声对其做出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RCC超声图像特征。常规超声观察病灶生长部位、形态、大小、是否有包膜、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等。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灌注特征,包括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分布情况及消退时间等。结果本组40例病例,38例单发,2例多发;左肾17例,右肾22例,双肾1例。肿瘤发生于肾上部8例(20.0%),肾下部9例(22.5%),肾中部23例(57.5%),其中1例瘤体位于右肾盂内,病灶侵及肾包膜11例(27.5%)。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35例(87.5%),边界欠清5例(12.5%),最大径2.0~11.2(5.1±0.8)cm。病灶呈低回声23例(57.5%),等回声7例(17.5%),稍高回声7例(17.5%),囊实混合回声3例(7.5%),病灶内部回声均匀23例(57.5%),回声不均匀17例(42.5%);病灶内伴有钙化灶者5例(12.5%)。彩色多普勒(CDFI):病灶周边可见血管绕行,15例(37.5%)病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12例(30%)病灶内可探及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7例(17.5%)病灶可探及短条状血流信号,仅6例(15%)病灶边缘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4例患者同时行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均同步于肾皮质开始快速均匀强化,呈稍低增强,早于肾皮质消退,呈"快进快退"灌注模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引流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ChRCC常规超声表现为肾实质内乏血供、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晰,超声造影呈均匀稍低增强,"快进快退"灌注模式,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超声对其做出诊断。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医学难题。HF使心脏发生重构,因此需要先进的成像技术对心脏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超声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是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早期、准确地定量评估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笔者就3D-STI技术在HF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超声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测量的颈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价值。方法563例体检者,按男女性别分组。采集各位受试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WC)、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内脏脂肪指数(VAI)],并应用R-VQS技术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人体测量学指标与PWV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PWV的预测因素。结果⑴男性BMI、WC、ABSI、BRI、VAI、PWV参数均高于女性(P<0.05);⑵男、女性BMI、WC、ABSI、BRI、VAI参数与SBP、DBP、TC、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可预测PWV(β=0.110、0.101,P均<0.05),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吸烟史是PWV的预测因素(β=0.061、0.095、0.067,P均<0.05);⑷在矫正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相关因素后,ABSI和VAI在男性群体中可预测颈动脉PWV(β=0.078、0.068,P<0.05);BMI、WC、ABSI、BRI、VAI在女性群体中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β=0.131、0.123、0.204、0.153、0.196,P<0.05)。结论ABSI和VAI在男、女性群体中均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简便评估肥胖并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体测量学指标。R-VQS技术可早期反映颈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是一种方便、实时、快捷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与超声全息血管硬度分析(R-VQS)技术测量的颈动脉弹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价值。方法563例体检者,按男女性别分组。采集各位受试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围(WC)、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内脏脂肪指数(VAI)],并应用R-VQS技术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弹性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人体测量学指标与PWV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PWV的预测因素。结果⑴男性BMI、WC、ABSI、BRI、VAI、PWV参数均高于女性(P<0.05);⑵男、女性BMI、WC、ABSI、BRI、VAI参数与SBP、DBP、TC、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⑶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可预测PWV(β=0.110、0.101,P均<0.05),女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及吸烟史是PWV的预测因素(β=0.061、0.095、0.067,P均<0.05);⑷在矫正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相关因素后,ABSI和VAI在男性群体中可预测颈动脉PWV(β=0.078、0.068,P<0.05);BMI、WC、ABSI、BRI、VAI在女性群体中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β=0.131、0.123、0.204、0.153、0.196,P<0.05)。结论ABSI和VAI在男、女性群体中均是颈动脉PWV的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简便评估肥胖并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体测量学指标。R-VQS技术可早期反映颈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是一种方便、实时、快捷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LVEF正常(LVEF>50%)的AS患者37例,依据血流动力学改变,分为轻至中度组(AS1组,16例)和重度组(AS2组,21例),同期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线测量左心室常规结构及心功能参数,并进行VFM离线分析,根据时间-流量曲线及瓣膜启闭情况划分时相如下:全舒张期(P0)、等容舒张期(P1)、快速充盈期(P2)、减慢充盈期(P3)、心房收缩期(P4)、等容收缩期(P5)、快速射血期(P6)、减慢射血期(P7)、全收缩期(P8),获取相应时相左心室内能量损耗(EL)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左心室EL比较:①三组左心室EL随心动周期均呈规律变化,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P2、P4和P6;全舒张期P0-EL与全收缩期P8-EL接近相等。②与对照组比较,AS1组P0~P8的EL均有所增高,但仅P4、P7、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两组相比,AS2组P0~P8的E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P2、P4、P6的EL增高显著。相关性分析:①对照组及AS组P0-EL、P8-EL与LVMI呈正相关(r=0.561、0.585,0.635、0.652,P<0.01);②对照组及AS组P2-EL与E和e′呈正相关(r=0.623、0.537,0.576、0.502,P<0.01),P4-EL与A呈正相关(r=0.482、0.555,P<0.01);③对照组及AS组P0-EL、P8-EL与E/e′呈正相关(r=0.480、0.459,0.673、0.590,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37、-0.596,-0.569、-0.625,P<0.01)。结论VFM技术量化左心室EL有望成为早期评价LVEF正常的AS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