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抑制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本例患者进行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家系遗传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25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反复血尿2+年"于2017年5月27日至本院就诊。当地医院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3+)、白细胞(±)。膀胱镜检查、腹部平扫及增强CT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进行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活性(FⅤ∶C)、FⅫ活性(FⅫ∶C)、FⅤ抗原(FⅤ∶Ag)分别为42.3 s、15.2 s、40%、38%和40%。尿常规结果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结果示:左肾"胡桃夹征"阳性。③本例患者致病变异为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④患者母亲及外祖母PT分别为15.3和15.2 s,FⅤ∶C分别为47%和53%。⑤本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内多次接受血浆、冷沉淀输注等对症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间断出现血尿,暂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结论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致病变异为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该患者仅出现反复血尿症状,可能是较低的FⅤ∶C水平加重胡桃夹综合征的出血症状所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延续性护理管理的针灸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7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和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姿势控制量表(PASS)得分及6 min步行距离。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各维度得分及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FMA上、下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PASS得分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延续性护理管理的针灸联合肢体功能锻炼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肢体平衡控制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心房纤颤的护理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心房搏动极快而又紊乱,往往是由于自律性增强和折返的结果,常见于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梗、风心病、心包炎、甲状腺毒症和肺心病。
简介:【摘要】 心绞痛( anginapec toris)是由于心肌需氧与供氧之间暂时失去平衡,导致心肌一过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通常都为劳力性心绞痛,诱发因素明确(一般与劳力有关),发作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基本相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化安全护理在心内科应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措施,制定常见风险培训考核等方式,强化风险监控。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住院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探讨该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IE的402例成人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基础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入院时实验室指标、累及瓣膜数量和位置、是否并发脓毒症、住院用药以及是否行心脏手术〕和相关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E住院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有290例IE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非AKI患者198例,AKI患者92例,AKI发生率为31.7%;92例AKI患者中,AKI 1期46例(占50.0%),AKI 2期、3期46例(占50.0%)。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4(55,71)比55(46,63)〕,基础eGFR更低(mL·min-1·1.73 m-2:64.6±13.6比82.9±19.5),糖尿病患者比例和脓毒症发生率更高(16.3%比8.6%,38.0%比13.1%),需要更频繁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25.0%比15.2%,82.6%比63.1%,58.7%比24.2%),尿常规异常(血尿或蛋白尿)的比例更常见(35.9%比22.7%),血培养阴性率更高(73.9%比51.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率和心脏手术率更低(22.8%比40.4%,60.9%比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性别、累及瓣膜的数量和位置、入院时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KI组相比,AKI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升高(30.4%比8.6%,P<0.01);且AKI 2期、3期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AKI 1期患者(43.5%比17.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eGFR低〔风险比(HR)=0.136,95%可信区间(95%CI)为0.066~0.280〕、并发脓毒症(HR=6.100,95%CI为2.394~15.543)、频繁使用NSAIDs(HR=2.990,95%CI为1.184~7.546)和造影剂(HR=3.153,95%CI为1.207~8.238)是IE住院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95%CI为0.833~0.943,P<0.01),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0.9%。结论基础eGFR低、并发脓毒症、频繁使用NSAIDs和造影剂是IE住院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IE住院患者发生AKI有一定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基于降压药物基因组学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纳入住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76名,随机分为 2 组,一组为基因检测组(实验组),共100名患者,入院后行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抗高血压药的相关基因,然后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针对个体化的精准降压治疗;另一组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共76名患者,入院后按照以往常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降压药物降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血压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血压控制达标的时间。结果(1)4天内、7天内患者血压达标率情况,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2)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控制达标时间,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3)两组患者应用降压药后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实验组为11%,对照组为2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基于降压药物基因组学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显著缩短血压达标的时间;(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基于降压药物基因组学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院创伤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患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感染原因,为预防和控制SSI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创伤骨科所有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 645例患者,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并根据临床科室上报的医院感染资料信息进行病历筛选和回顾性分析。结果10 645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SSI,感染发生率为0.29%。2016年至2019年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球菌,占87.50%。感染类型主要是器官(或腔隙)感染,占61.29%。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创伤骨科手术患者SSI是临床上不可回避的问题,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改善可变因素,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
简介:摘要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利用形式,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且具有规模开发价值的发电形式。本文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了风速和风电机(同步发电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提出了系统无功功率的供给不足是引起风电场的电压崩溃的主要原因。针对风电场的暂态电压失稳和暂态功角失稳两种情况,提出了静态无功补偿器SVC可以有效地提高风电场的暂态电压稳定性,最后利用数学模型证明了超导储能装置(SMES)能够提高风电场的暂态功角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食管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4月到2008年5月间收治的48例食管恶性狭窄患者采用置入食管支架1的方法进行治疗;医师使用x线对患者的气管进行透视,然后给予患者食管支架置入,以上48例患者的食管支架置入方法包括有1例患者因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医师先行给予气管支架置人,隔日后再对他们进行食管支架置入术。结果所有患者体内的食管支架都释放成功,出现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有所缓解,出现吞咽困难以及进食呛咳症状的患者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结论置入食管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这种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操作较为安全、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脾切除术治疗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合并血细胞减少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脾切除治疗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合并血细胞减少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16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8年入院。患者于青少年期发病,以反复血小板减少伴白细胞减少为主,感染症状较轻,脾肿大,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减低,诊断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给予足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后行脾切除术,脾脏病理示脾功能亢进,术后血细胞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合并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在足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的前提下,对于反复血细胞减少的脾肿大患者,脾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脾切除术治疗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合并血细胞减少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脾切除治疗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合并血细胞减少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16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8年入院。患者于青少年期发病,以反复血小板减少伴白细胞减少为主,感染症状较轻,脾肿大,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减低,诊断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给予足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后行脾切除术,脾脏病理示脾功能亢进,术后血细胞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样,可合并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在足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的前提下,对于反复血细胞减少的脾肿大患者,脾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