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揭示早期生化检验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诊断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效能。方法:2021年9月-2022年4月,将我院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组成研究组,将我院同期102例健康体检志愿者组成参照组,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检验样本和尿液检验样本开展生化指标检验,测算对比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尿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血肌酐指标、血清胱抑素C指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指标,以及尿糖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血肌酐指标、血清胱抑素C指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选择运用早期生化检验技术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展开临床诊断,能获取准确有效结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与其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DME患者60例60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仅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33例33眼作为康柏西普注射组,将黄斑区视网膜光凝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27例27眼作为联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3、6、9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黄斑水肿及渗漏的范围变化,记录康柏西普注射次数并观察治疗期间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内患眼治疗1、3、6、9和12个月时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平均C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9及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较康柏西普注射组明显提高,CMT较康柏西普注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时FFA复查发现,康柏西普注射组黄斑水肿改善有效率为91.0%(30/33),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6.3%(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0,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平均注射(4.36±1.62)次,明显多于联合治疗组的(3.41±0.6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1,P<0.05)。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高眼压、眼内炎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等与治疗相关严重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或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DME均可有效稳定或提高患眼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安全性好,联合治疗的长期疗效优于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中药熏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积液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积液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5例。对参照组患者行超短波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行针灸+中药熏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在疼痛、步行能力、活动范围方面的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各方面评分数值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相关数据比较,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积液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行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疾病。目的讨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温度20℃~22℃,湿度50%~70%);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气;戒烟。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抬高床头高枕卧位,半坐位,端坐卧位。给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流量为1~2L/min,10~15h/d,保持输氧装置通畅,每天清洁消毒湿化瓶,更换鼻导管。指导患者有效的呼吸方法,如缩唇腹式呼吸,以锻炼呼吸肌功能。根据病情制订有效的锻炼计划。急性期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氧消耗;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增加肺活量。发生呼吸困难时,要加强巡视,陪伴患者,以减轻其焦虑、紧张情绪。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药及支气管扩张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早期综合康复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护理模式强调早期介入、全面评估和个性化治疗,通过多学科的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它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康复,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患者回归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简介:摘要Rolandic癫痫(RE)又称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是最常见的儿童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既往认为,RE预后通常良好,常在青春期以前自行缓解。1982年,Aicardi和Chevrie提出RE变异型(ARE)的概念,指部分RE患儿起病初期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符合RE的特点,但在病程的演变过程中,临床和脑电图出现恶化。目前认为RE是从轻型至严重脑功能损害的连续性癫痫失语谱系疾病(EAS),常伴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言语功能障碍。RE谱系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近年发现该谱系疾病为复杂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并发现多个基因与其相关。现重点关注RE谱系疾病的遗传学最新进展,从相关基因分子生物学特点、变异与RE谱系疾病的临床相关性及变异的功能学研究3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RE癫痫谱系疾病的临床基因报告解读和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