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达木单克隆抗体(简称"阿达木单抗")治疗儿童炎症肠病(IBD)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简称"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失败后转换为阿达木单抗的IB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方法统计患儿的一般资料以及阿达木单抗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和黏膜炎症程度。采用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儿童溃疡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PUCAI)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内镜严重程度评分(CDEIS、UCEIS)评估黏膜炎症。结果共纳入10例IBD患儿,克罗恩病(CD)9例,溃疡结肠炎(UC)1例;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0.3~13.3岁;阿达木单抗治疗前的病程38(3~81)个月。根据巴黎分型判断9例CD患儿病变位置,2例为小肠型(L4a+L4b),7例为全消化道型(L3+L4a+L4b)。10例患儿经过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转换阿达木单抗治疗的原因分别为,英夫利西单抗原发性失应答1例,继发性失应答6例,严重过敏反应3例。10例患儿疾病严重程度:阿达木单抗治疗前,临床缓解1例,轻度活动4例,中度活动3例,重度活动2例;治疗第10周,临床缓解6例,应答1例,无应答3例;随访时间25(10~86)周,临床缓解8例,1例无应答患儿临床症状好转,1例无应答患儿停用后行基因检测,发现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半合子突变,考虑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10例患儿共发生5例次不良反应,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儿童IBD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失败后转换为阿达木单抗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儿童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 疗效 安全性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原发性失应答 继发性失应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肠病(IBD)患儿服药依从现状及其风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2例IB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形式,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服药依从评分资料及其父母疾病相关知识得分资料,根据服药依从评分结果分为依从良好组(评分6~8分)和依从不良组(评分<6分),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与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儿服药依从的风险因素。结果112例IBD患儿中男76例、女36例,年龄12.9(9.5,14.0)岁。服药依从不良组与依从良好组的患儿分别为50例(44.6%)和62例(55.4%)。患儿服药频率及其父母的克罗恩病与溃疡结肠炎知识问卷得分均与患儿服药依从不良有关(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0~6岁患儿相比,7~12岁患儿(OR=9.30,95%CI 1.58~54.87,P=0.014)与13~18岁患儿(OR=8.26,95%CI 1.49~45.85,P=0.016)服药依从不良风险较高;与每日服药次数≤1次患儿相比,每日服药次数≥2次患儿(OR=12.88,95%CI 2.77~59.80,P=0.001)的依从风险更高;患儿父母的克罗恩病与溃疡结肠炎知识问卷得分(OR=0.76,95%CI 0.66~0.89,P<0.001)也是其显著影响因素。结论IBD患儿服药依从不良现象较为普遍。患儿年龄较大(≥7岁)、每日服药频率较高(≥2次)及其家长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不佳是患儿服药依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及时干预以促进其服药依从,改善临床结局。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儿童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治疗术后出血、息肉复发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治疗大肠息肉1 8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信息、内镜下息肉表现、病理类型、临床诊断、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 826例患儿接受1 967例次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男1 191例(65.2%),女635例(34.8%),初次确诊大肠息肉的年龄为4.6(3.2,6.4)岁。首次结肠镜下发现单发息肉1 611例(88.2%),有蒂息肉1 707例(93.5%),直肠累及1 151例(63.0%),病理类型为错构瘤1 757例(96.2%)。诊断息肉综合征73例(4.0%)。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8%(75/1 967)。息肉复发88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童(OR=2.01,95%CI 1.26~3.23)及无蒂息肉(OR=2.28,95%CI 1.15~4.49)均为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发息肉(OR=17.49,95%CI 9.82~31.18)、右侧结肠累及(OR=3.44,95%CI 1.89~6.26)以及非错构瘤息肉(OR=2.51,95%CI 1.04~6.07)均为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低,息肉复发率低。女童、无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增高,而多发、右侧结肠累及和非错构瘤息肉术后息肉复发风险增高。

  • 标签: 肠息肉 手术后出血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肠内营养(EEN)诱导缓解后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儿童克罗恩病(CD)的疗效,并分析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儿童CD,患儿均采用EEN诱导缓解+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方法。收集患儿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巴黎分型、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血清白蛋白。根据随访1年时有无疾病复发,将患儿分为缓解组和复发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疾病活动度差异,分析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5例患儿,其中男性25例(71.4%),女性10例(28.6%);确诊年龄(11.2 ± 3.1)岁;起病至EEN治疗时的病程3.5(2.2,6.9)个月。随访1年,15例患儿出现至少1次复发,纳入复发组;20例患儿持续维持6-巯基嘌呤(6-MP)单药治疗,占57.1%,纳入缓解组。两组患儿的性别、诊断年龄以及治疗前CRP、ESR、血清白蛋白、PCD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组EEN治疗前病程>1年患儿比例高于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6)。结论对于治疗前病程长于1年的CD患儿,采用EEN诱导缓解后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的治疗模式可能存在高复发风险。

  • 标签: 克罗恩病 全肠内营养 嘌呤类药物 临床缓解 儿童